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以威宁县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为例
2021-12-01杨世慧赖晓霞丁玉朵杨银龙蔡仁慧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杨世慧 赖晓霞 丁玉朵 杨银龙 蔡仁慧(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 背景分析
威宁县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面积6000多平方千米,平均海拔在2200米,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1954年成立了威宁自治县,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古朴,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比较适合大力开发旅游产业,威宁可供游览景区众多,包括200多种鸟类的迁徙中转站草海、跨越云贵两省的牛栏江、苗族文字的发源地石门坎等等。可以感受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包括彝族、苗族、回族和其他部分少数民族。威宁的旅游业在具体的发展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威宁旅游业的推广力度、旅游景点的规划和开发、品牌形象树立、基础设施建设等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应该将这些问题做为突破口,不断完善威宁县的城市旅游规划,拓宽威宁县的旅游产业链。
■ 威宁县旅游发展分析
(一)旅游经济推动脱贫攻坚战
根据贵州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的调查,威宁在培育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联合省113地质队全面开展对威宁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在威宁县查出2100个旅游资源点,新发现1000余个旅游资源单体。直至2019年前三个季度,全县共接待游客1387.71万人次,同比增长36.68%,旅游综合收入134.79亿元,同比增长40.63%。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入,为威宁县的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劲动能。依托旅游资源,强力推进旅游扶贫项目的建设,真正实现民众心中的“靠山吃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理念和构想,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提升,带动了全县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口流失。实现在“互联网+”的时代,依托威宁县旅游产业发展,年轻人可以留在家乡创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旅游产业与绿色生态相结合
培育旅游产业新项目,开辟绿色改革新境界,实现协调发展新高度。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旅游项目得到重视,生态发展必然会得到一定的关注。威宁县草海作为中国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享有“鸟类王国”的美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草海生态,根据《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草海的绿化行动及生态修复规划项目总投资107.9亿,在综合治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贵州的各地生态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威宁各大景区不断加强在生态方面的保护,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
(三)民族旅游文化的多元性
威宁是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县,各民族的生活习俗迥异。原生态民族文化众多,有彝族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苗族的“跳坡节”、“赶花场”、“芦笙舞”,回族的开斋节等,将这些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借助旅游业传播,能快速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更好地推动基础民族文化的发展。
步入融媒体时代,接触的信息纷繁复杂,其中的多元文化更是让人应接不暇,要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保存下来,是一项困难的工作。许多少数民族文化,因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相对封闭,所以独特的民族文化才能完整保存下来。威宁县少数民族文化被同化的现象也存在,但要发展旅游业,必然要与外部世界接触,保护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应当因地制宜。威宁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跨文化传播的现象,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传播的前提,尊重差异、认识差异是跨文化传播顺利实现的基础。要充分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共享,其中的游客、导游以及当地民众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威宁旅游文化的品牌建设需要有效地跨文化传播,在文化传播的交流与碰撞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
■ 威宁县旅游文化发展困境
(一)宣传推广上的局限性
威宁县内的旅游景点,纵然无法与贵州黄果树瀑布、西江千户苗寨、青岩古镇的知名度相提并论,所以更需要在宣传力度和品牌建设上加大力度,让威宁旅游成为与后现代旅游的弊病隔离,并借鉴后现代旅游的优势,打造与时俱进的旅游品牌文化。在宣传力度方面,威宁实施了“旅游+互联网”战略,创建了关于威宁旅游的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并且在知名的网络平台上推进线上宣传。威宁旅游在2019年实现了经济收入和人气的大幅度上涨,但威宁仍然是被少部分人知道。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是当今达成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接收信息的各个群众中,成为一个又一个的把关人,让信息从各个把关人手中传递给下一批把关人,从而进行信息的循环输送。所以还是要依靠口碑打造威宁旅游的品牌效益,成为实现广泛传播中的重要环节,让威宁各大景点在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效果中,形成主流化的趋势。
(二)社会发展的滞后性
威宁县在社会发展方面,相较贵州省其他县而言,属于比较落后的。威宁虽然有火车站,也在筹备建机场,但整体的交通状况、基础设施建设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在一些边远地区,一直存在出行难的问题。近年来,贵州威宁县一直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全面补齐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短板。威宁县人口约150万,没有支柱型产业,不属于资源型城市,农业和工业发展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单一,所以贫困人口占多数。由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处于弱势,威宁县仅仅只被少数人所知。所以旅游业的发展无法很好地提升威宁的知名度,当地旅游业与社会经济发展陷入死循环的窘境,经济得不到发展,威宁县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得不到保障。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显现出来,旅游业就会受到影响,同时又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极大影响了城市的知名度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虽然威宁县在旅游资源上有独特的优势,但是要充分认识社会发展上的不足。
(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趋同性
威宁县包含的少数民族文化较多,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各大少数民族特色与其他地方少数民族特色相差不大,没有突出的点。例如彝族特色“撮泰吉”、回族开斋节、苗族“跳坡节”、“赶花场”等这些民族特色,在贵州的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同样可以感受到,并且威宁在地理位置和交通上没有占据绝对优势,游客很有可能会选择其他区位优势好的地方,所以威宁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趋同性也成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 威宁县旅游文化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品牌构建与推广
积极打造威宁县的品牌效益,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进行品牌的宣传和推广。2015年,威宁县通过了威宁苦荞、短柱油茶两个产品的地理标志申报,并通过了威宁荞酥这一绿色食品认证。威宁县一直在着手打造威宁洋芋、威宁苹果、威宁苦荞等农业产品品牌,实施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战略,提升威宁县的知名度,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威宁县还可以打造其他领域的品牌经济,例如中草药、特色小吃等等,借助融媒体的传播手段,借助各大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让更多人了解威宁,并且有产生威宁旅游的欲望。品牌的构建和推广有利于当地实现经济的增长,吸引潜在游客对威宁的关注。
(二)加强对民族文化特色的发掘和宣传
民族文化往往产生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中,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大多是以歌舞为主要的形式,降低了民族文化特色之间的辨识度。民族文化旅游往往呈现的是最具特色的一面,很多有特色的民俗风俗,往往存在普通的生活中。威宁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需要不断发掘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凸显自身的区域性和差异性,突出个性特征,从而使游客愿意体验不同的民族文化。这种体验式旅游满足了游客对差异文化的认知和好奇,使游客在旅游结束后向自己周围人诉说体验的感受,这样不仅是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传播,而且建立了好口碑。
(三)优化旅游服务体系
民族文化旅游随着总体旅游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打造成满足大众需求的休闲式、体验式的文化性旅游。威宁县的旅游模式可以转型升级为游客体验式旅游,让游客体验慢节奏的旅游形式,将观光式的民族文化旅游转变为重视游客体验式的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这需要旅游从业人员对威宁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能够向游客宣传和介绍威宁少数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打造“互联网+旅游”的模式,在威宁县各大官方旅游网站上,实时发布各个少数民族活动的时间地点,为游客规划多样的旅游线路,切实做到树立威宁县的城市形象,体现威宁县的人文情怀。
■ 总结
少数民族文化和旅游业是相互推动、相互作用的关系,威宁县占据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和生态环境良好的两大特色,将旅游业发展为支柱型产业,也是威宁县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体现。开发民族文化是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基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结合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