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探索与基本经验

2021-12-01袁银传

关键词:共同体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袁 琳,袁银传

(1.湖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2.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是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但是,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一直有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实。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推进民族大团结,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一些国家政要纷纷表示“中国民族团结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1)《中国民族团结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外国政党代表积极评价新疆治理》,载《人民日报》2019年3月1日。梳理我们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历程,总结其中蕴含的经验,对于更好地去审视当前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面临的现实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酝酿(1921—1937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已经注视到中华多民族存在的现实。在1921年一大通过的党纲中,明确倡导民族平等,规定接纳党员时不分民族。1922年二大时指出,要推翻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要推翻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实现国内和平,统一包括东三省在内的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民主的中华联邦共和国。1923年三大时首次明确指出我国的西藏、蒙古、新疆等地区采取本地民族自决,并联合中国本部一起进行斗争,实现国内的和平与国际的民族独立,最后建立各民族自由联合的统一的联邦制国家。不久,随着北伐的节节推进,全国各民族人民开始接触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中华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思想。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专门组织开展少数民族工作。在1928年六大时,我们党首次强调我国满族、蒙古族、回族、苗族、黎族等少数民族问题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为方便于党在少数民族人民中开展工作,要设立当地党委会领导下的少数民族工作部。1930年,党的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成立专门的委员会,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加紧领导、组织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开展反抗军阀土司地主等的斗争工作。1931年,我们党在苏区建立红色政权,制定《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共和国内的汉族人、蒙古族人、苗族人、藏族人等“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皆为苏维埃共和国的公民”(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50页。,明确表示,苏维埃政权会尽心尽力帮助蒙古族、藏族等“弱小民族脱离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王公、喇嘛、土司等的压迫统治而得到完全自主”(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第652页。。这些都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中华各民族是平等的、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国,初步具有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的思想认识。

1934年秋,诸多因素导致我们党斗争失利,被迫开始史诗般的大撤退——长征,途经湖南、贵州、四川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居住地,与土家族、苗族、侗族、壮族、回族等数个少数民族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党以铁的纪律、正确的政策,争取到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从而摆脱国民党的围追堵截,顺利到达陕北。193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指示,要求红军在行军途中一定要争取少数民族,以便快速渡过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4月30日,总政治部又发布工作训令,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经过广播着少数民族的地区”(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第149页。,我们要取得胜利,摆脱“围剿”,必须有正确的民族政策,积极地开展少数民族工作,吸引广大的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加入红军,投入到我们党领导的革命中来。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沙窝会议,认为红一和红四方面军的会合将会发生在少数民族部落居住的地区,而且红军北上后,未来主要在西北各地进行斗争工作,无法脱离西北各地的少数民族群众,所以,“争取少数民族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苏维埃政府领导之下,对于中国革命前途有决定的意义”(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通过积极动员和争取,在长征途中参加红军的少数民族,贵州有1.25万人,四川有5.5万人,甘肃陇南有2000多人,云南扎西有3000多人。(6)高中华:《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载《学习时报》2016年10月10日。针对蒙古部落的民族问题,我们党在1935年末发表《人民宣言》,批判蒋介石政府通过蚕食、侵吞蒙古土地行径达到消灭蒙古民族的企图,阐明我们党的各民族平等的原则,号召蒙古各民族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组成同盟去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针对回族部落的民族问题,我们党于1936年5月相继发布《工作指示》和《人民宣言》。这两个文件成为我们党在回民地区开展工作的基本遵循,其核心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联合并帮助回族发展一切武装力量,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在回民部落聚居的地区建立独立的回民自治政权,在回汉等民族杂居的地区建立民族平等基础上的联合政权,回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在上述思想指导下,我们党率领西征红军,团结回族人民群众,于1936年10月20日在陕甘根据地榆海县建立了回族自治政府,这是我们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县级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后来,由于红军北上撤离,国民党进行疯狂反攻,自治政府于1937年4月停止活动。正是在长征期间,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群众开始认可、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自治的思想,使中华各地域、各民族更加团结,为构建统一的中国和中华民族而进行不懈奋斗。

二、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起步(1937—1949年)

“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大规模侵略中国,中华民族的全国抗战打响了。我们党从国家民族大义出发,搁置中国内部纷争,主动寻求与国民党联合,将西北苏区改称为“边区”,并号召汉族群众联合蒙古族、黎族、回族等各少数民族部落,构建民族统一战线,汇聚成一体,以整体的力量去打日本兴中华。1937年7月10日,我们党针对蒙古民族工作发布指示,号召蒙古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携手合作,要求“蒙古民族,不分盟旗,不分上下,团结一致,抗日援绥!”(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第364页。1938年秋,毛泽东强调,当前组成的民族统一战线不仅指全体中国人口中的汉族部落,也包括蒙古族、满族、苗族、黎族等少数民族部落,由于日本侵略者一步步地图谋分裂中华民族,因此,我们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团结中华各民族为一体,一致对外,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同年11月,中共中央设立西北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甘肃、宁夏、青海、陕西、绥远等西部五省的少数民族工作。西北工作委员会在对少数民族问题做了研究后,于1940年4月和7月相继对抗战中的蒙古族和回族部落的民族问题颁发专门提纲,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消减民族矛盾(主要是回族与汉族、蒙古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回族蒙古族等各民族与汉族拥有平等政治权利、通过宣传启发回族蒙古族等各民族人民坚决抗日意识、帮助回族蒙古族等各民族建立自己的抗日武装、帮助改善回族蒙古族等各民族人民生活等具体政策,从而实现汉族与回族、蒙古族、藏族、蕃族等各民族在平等基础上的联合,以中华民族的整体力量,与日本侵略者进行坚决斗争,争取最后胜利,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建立一个各民族平等的、自由的、团结为一体的新的共和国。1939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了抗战时期的政策纲领,要求蒙古族、回族、汉族等民族在民族平等的原则下共同抗日。1940年8月,中共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颁发《施政纲领》,要求边区各民族人民在平等基础上亲密团结抗战。在我们党的号召和领导下,中华各民族儿女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共同抗日的高潮。在东北,由满族、鄂伦春族、朝鲜族、汉族、回族、赫哲族等各民族人民联合起来组成的抗日联军与日本关东军、伪满洲国军进行着殊死的较量;在西北,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领导维吾尔族、回族、锡伯族、汉族、俄罗斯族等各民族人民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华南,由黎族、苗族、汉族等各民族人民联合起来组成的琼崖抗日独立纵队组织游击作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各民族联合抗日的斗争中,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逐渐内化于各民族人民之心,落实于各民族人民之行。毛泽东曾说过,“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与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2册),第133页。。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民族人民群众,为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创造性地开启在统一的国家内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1945年秋,中共中央针对内蒙古这一重要战略后方的民族问题发布专门指示,要求积极发动蒙古人民群众,成立自治筹备委员会,在蒙古部落各个盟、旗,积极组织开展地方自治运动,在乌盟等蒙古人聚居的地区建立自治政权,在蒙古族、汉族等其他各民族杂居的地区组建联合政权。在我们党的指导下,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于同年11月底成立,团结蒙古部落各民族人民为实现全内蒙古地方自治而不懈斗争。1946年2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专门就内蒙古的民族问题、自治运动问题等多次发布指示,指出,无论是东蒙,还是西蒙,都可以蒙汉合作,实行地方自治,建立高度自治政府,管理本地区的各项事务,但是只能作为普通的地方性政府出现,避免以独立国的形式出现,与中国的关系不能是类似于自治共和国与宗主国的关系,明确规定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政治性质——地方政府和内蒙古自治地区的政治属性——中国的一部分。“内蒙自治政府非独立政府,它承认内蒙民族自治区仍属中国版图,并愿为中国真正民主联合政府之一部分。”(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4册),第121页。1947年4月23日至5月2日,蒙古部落大多数盟、旗的蒙古族、满族、回族等数个少数民族和汉族群众近400人汇聚一堂,在我们党的指导下召开了内蒙古人民代表大会。大会讨论通过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的报告,宣布成立内蒙古地方自治政府,这是我们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地方自治政府的成立,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少数民族人民进行反分裂斗争、实现国家统一的胜利,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民族人民构建中华民族政治统一体的有效尝试。

三、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发展(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对中国多民族存在的现实,如何让全国各民族人民,尤其是族称众多的少数民族人民,在即将建立的共和国中真正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成为中国共产党亟待回答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党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第一,实行地方自治,保障聚居少数民族人民管理本地区事务的政治权利。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写入1954年《宪法》后,建立民族自治地区的实践步伐逐渐加快,到1966年,全国共建立了5个自治区、29个自治州、64个自治县,共98个自治地方。(10)金炳镐,青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第二,保障散杂居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政治权利。1952年,政务院就散居于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人民的政治权利做出具体规定,指出,与汉族一样,散居少数民族人民拥有选举权、被选举权、“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游行示威的自由权”(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页。,以及参加地方政权机关的权利。第三,保障少数民族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1953年,我们党和政府颁发全国和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特意将“各少数民族的选举”单列为一章,不仅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应有少数民族代表150人,按照国内各少数民族的人口和分布情况来分配代表名额,而且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散杂居区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少数民族代表的选举作出明确规定。随着这一系列政策的确立和实施,我们党领导的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建设向前迈出关键一步,彻底结束旧中国长期存在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状况,中华各民族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党残余势力、土匪势力、国外敌对势力活动频繁,尤其是在民族地区制造祸端,图谋分裂中国。面对这一状况,我们党充分认识到反对分裂、统一全国的重要性,指导各民族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联合斗争。1950年3月,新疆地区乌斯满等土匪在昌吉、呼图壁、玛纳斯、奇台、木垒等地发动武装叛乱。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的王震果断派兵剿匪,到1951年4月,这股土匪被剿灭,乌斯满于29日被公审执行死刑。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昌都战役进入西藏,印度政府采取反对和阻挠的态度,毛泽东亲自签发外交部批示,声明,“西藏是中国领土,西藏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人民解放军必须进入西藏”(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毛泽东民族工作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2页。。1951年11月下旬,西藏分裂主义分子成立“人民会议”组织,在代理司伦鲁康娃和洛桑扎西等的支持下,于1952年3月组织反动武装“解放大队”包围中共西藏工委驻地,抗议改编藏军,递交“请愿书”,要求人民解放军撤出西藏。4月1日,他们开枪袭击曾任西藏地方政府派到北京谈判和平解放西藏问题的首席全权代表阿沛·阿旺晋美的住宅。中共西藏工委根据中央指示与西藏分裂主义分子进行斗争,代理司伦鲁康娃和洛桑扎西的职务于同月27日被予以撤销。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和西藏人民政府分别发出布告,宣布“人民会议”为非法组织予以解散。正是通过与各种分裂势力的斗争,不仅维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也维护了中华各民族生活疆域的统一,加强了中华民族地域共同体的建设。

从1953年开始,中共贵州、广西、云南等省委在全省已经结束土地改革的民族地区,在农业方面基本上和汉族地区实行统一步骤的社会主义改造。属于封建领主或奴隶制或原始公社制经济的民族地区,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因为民主改革的延后,始于1956年,基本完成于1958年,主要是通过国家扶助,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走互助合作道路,逐步确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手工业方面,民族地区基本上经过了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一样的步骤,遵循了积极引导、自愿互利、典型示范、稳步推进的基本要求。私营工商业方面,在1956年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全国改造热潮的影响下,民族地区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基本完成。畜牧业方面,对个体牧民经济,与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一样,按照自愿原则,经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发展阶段,把分散的游牧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畜牧业经济;对牧主经济实行了赎买政策,牧主自愿选择参加合作社或合营牧场或国营牧场,对牧主的牲畜作价定息,按比例分红。正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我们党带领各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的各民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初步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

由于国民党政权长期民族压迫政策的影响,我国各民族间,尤其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猜忌颇深。如何引导各民族交流融合以消除民族隔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面临的一个难题。我们党主要采取了两个方面的举措。一方面,培养民族干部。1950年,我们党和政府为培养民族干部制定了具体方案,指出,为适应少数民族工作的需要,不仅要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还要培养一些汉族干部。同时发布了民族院校筹办方案,要求一切民族学校要注重培养民族间相互尊重、平等团结、友爱合作的作风。1950年之后,西北、中央、中南等众多民族学院相继成立,培养了一大批民族干部。“根据1954年的统计,全国共有民族干部160000多人,仅各地民族学院就输送了毕业生15000名。”(13)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年-1997年)》,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635页。另一方面,确立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和文字。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召开,郭沫若在会上发言强调,为了促进中国各民族的交流交往,共同从事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要推广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14)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秘书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文件汇编》,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版,第7页。,依靠汉字作为媒介和工具。1956年,中共中央成立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发布指示:学校、报社、广播电台及交通服务等工作人员学习使用普通话,从而消除人们交流的语言障碍,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1958年1月,周恩来指出,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对于“今后各民族人民之间的互相学习和沟通,将有极大的利益”(15)《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191页。。《汉语拼音方案》于同年2月公开发布。《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于1965年公开出版。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中华各民族是兄弟姐妹、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认知逐渐植根于中华各民族儿女心中,推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实践。

由于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族别众多。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汇总各地自报的民族称号多达400多个,其中云南省就达260多个。中国共产党要真正带领各民族人民进行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必须摸清我国的民族基本构成。为此,我们党和政府进行了艰辛的民族识别工作。中央民委先后派出多个民族识别小组赴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在充分倾听民族意愿、查阅大量历史文献的情况下,从400多个民族称号中,确认了38个少数民族的称号。1954年,将云南省的260多个民族称号合并为22个。到1964年,又新确定了16个少数民族。(16)金炳镐主编:《新中国民族工作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第11~12页。至此,一共确认了54个少数民族,基本摸清了我国的民族构成。随着1979年6月6日基诺族被确定为单一的少数民族,56个民族汇聚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格局构建完成。

四、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推进(1978年以来)

1979年,“文革”期间被破坏的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恢复正常。接着,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重新写入了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于1984年公开发布,并在2001年全国人大会议上得到修订,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更加具体化、完善化,强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结合,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正是有了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保驾护航,我们党领导各民族人民建设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的实践不断得以向前推进,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得以发挥。有资料显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少数民族代表占比均大于同时期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占比。根据2019年的统计, 全国55个少数民族均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共建立了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155个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务委员会中,均有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主席、州长、县长或旗长均由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17)《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2019年9月22日,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4687/46065/xgzc46071/Document/1707249/1707249.htm

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疆地区,边境沿线开放不仅是国家对外开放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举措。1979年,中共中央批准开放新疆的乌鲁木齐、石河子、吐鲁番等地。1982年,国务院批准开放内蒙古的满洲里、黑龙江的绥芬河、新疆的霍尔果斯等口岸,恢复与苏联、蒙古的边境小额贸易。1983—1984年,广西、云南恢复对越南的边境小额贸易,吉林恢复对朝鲜的边境小额贸易。1992年,我国东北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西北的新疆,西南的云南、广西等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城市(珲春、满洲里、瑞丽等)被设立为沿边开放城市。1999年,兴边富民行动由国家民委发起。从2007年至今,国务院相继制定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专项规划,与周边国家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实施以边境贸易为重点的对外开放。为进一步落实沿边开放政策,国务院于2015年制定若干具体措施,将一批沿边重点地区打造成为对外开放平台,其中包括广西东兴、云南瑞丽等5个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广西凭祥等72个沿边国家级口岸,云南景洪等28个边境城市,云南河口等17个边境经济合作区,中哈霍尔果斯1个跨境经济合作区。(18)《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6年1月7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1/07/content_10561.htm

面对民族地区土地面积超过全国总面积一半的现实情况,民族地区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我们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精神支撑。为办好民族教育,党和政府提出了教育对口支援政策。1984年,教育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发布指示:在内地的北京、兰州(或西安)、成都创办三所西藏学校;在上海、天津和重庆3个直辖市以及湖北、河南等13个省的中等以上城市,选1-2所条件较好的中学开设西藏班,专门招收藏族学生。1989至1990年,教育部就内地与新疆的高等教育协作工作多次召开会议,制定内地高校援助新疆的政策措施,通过内地高校设立新疆民族班等形式,帮助培养各民族高级人才。1993年,国家教委开始确定内地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与143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缩减教育差距,加快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2000年,我们党创造性地开启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工程,主要是东部支持西部、西部大中城市支持西部贫困地区。接着,高校的东西部对口支援工程于2001年启动。随着对口支援政策的不断实施,目前我国55个少数民族均拥有了自己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建立了完整的中华民族高等教育体系。民族教育措施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民族地区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素质,也提升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建设。

1998年以来,广播、电视、电话、公路、自来水等“村村通”工程纷纷启动,着重解决发展薄弱地区(偏远农村、民族地区等)的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问题。2021年,我们党和政府就新发展阶段农村社会的发展做出具体安排,要求继续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在总体上继续推动中华民族社会共同体的建设。

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是思想领导。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指导,立足中国国情,结合中华民族实际,不断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向前进,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各民族人民、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为中心思想的民族理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协调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等思想的民族理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加强各民族大团结和统一、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等思想的民族理论。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与繁荣发展、民族区域自治“三不容”等思想的民族理论。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以民族复兴为目标、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民族理论体系。二是政治领导。坚持政治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原则之一。通过积极谋划,从全局出发,把握政治方向,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路线和方针,指导国家各级人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部门落实民族政策、路线和方针,用踏实的民族工作来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三是组织领导。通过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冲锋陷阵作用,培养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带动各民族群众,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不断向前推进。早在长征时期,我们党就知道“必须挑选一部分成分优良的番民给以阶级的与民族的教育,以造成他们自己的干部”(19)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第537页。。延安时期,中央党校专门开办少数民族班,将在长征途中参加革命的彝族、藏族、苗族、回族等各民族战士集中起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汉语的教育,并将其中的先进分子吸收入党。截至2021年6月5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514.8万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713.5万名,占比7.5%。(20)《一图速览: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共产党员网,2021年6月30日,https://www.12371.cn/2021/06/30/ARTI1625029938331844.shtml全国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都有一定数量的党员。

第二,始终坚持与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方向。近代中国遭受亡国灭种之危机,仁人志士们寻求众多“中国向何处去”的解决方案,均遭受失败。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明确指出,只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建立统一的和平的新的共和国才是中国的光明前景。我们党领导各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组成统一战线,通过武装斗争赢得了和平,建立了各民族平等联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步尝试进行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通过革命建立全国统一的政治经济制度,全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发展的既定前途目标。我们党领导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中华民族整体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华民族的民族、地域、政治、经济等共同体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实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成为中国发展的前途目标。习近平强调,“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00页。为了不让一个民族掉队,我们党将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作为国家重点建设方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经济共同体上,“一五”计划时期,包钢、克拉玛依油田等多个苏联援建项目落户内蒙古、新疆等地。20世纪60-70年代,轻工业、电子工业、核工业、兵器制造业等布局在贵州、四川等中西部民族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将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相对发达地区连为一体;文化共同体上,20世纪50-60年代,发放少数民族学生助学补助,在部分民族地区创建寄宿制民族中小学与高校,部分普通高校开办民族班。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招生对少数民族学生采取降分录取优惠政策,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计划帮助民族地区培养硕博人才,设立民族地区教育补助费帮助民族地区发展基础教育。目前,九年义务教育在民族地区已全部普及,高等教育实现了本硕博培养体系的完备;社会共同体上,20世纪50-60年代,大力修建道路,包兰(包头至兰州)、兰青(兰州至青海)川黔(四川至贵州)、贵黔(广西至贵州)等铁路干线陆续建成通车,青藏(西宁至拉萨)、滇藏(昆明至拉萨)等公路干线陆续得以修建。发放少数民族医疗卫生困难补助,陆续建立医疗队、防疫站、卫生院、医院等各级卫生医疗机构。改革开放以来,发放边疆建设专项补助,修建边防公路、电报电话等基础设施,对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建设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

第三,始终坚持以各民族人民群众为依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力量之源。百年来,我们党始终把争取、团结和依靠各民族人民群众作为在萌芽、起步、发展、推进等各个历史时期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布局和任务的有力武器。1928年,党的六大总结了国民革命战争以来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党与群众的断绝,这是组织上的缺点。我们今后应有实际的口号夺取群众。”(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第348页。党的任务不是组织起义、发动进攻,而是尽一切力量去争取各民族人民群众,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做好准备。随着我们党“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政策的不断发展,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初具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思想认识。如,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和战略大后方——湘鄂边苏区,就是以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各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为主体;以赣南、闽西为主的中央苏区,则是以汉族为主体。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挺进敌后,开辟了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陕甘宁、鄂豫皖、琼崖等抗日根据地,带领汉族、蒙古族、回族、黎族、苗族等各族人民联合抗日,取得抗战胜利,并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深化了中华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开启中华民族地域、政治、文化等共同体的建设实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国内变幻无常的形势下,我们党依靠全国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力量,建立基本完备的中华民族地域和民族共同体,确立中华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基本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国际格局和国内环境条件下,我们党领导的中华民族地域、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共同体等各项建设实践依托全国56个民族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不断向前推进。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说:“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2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党领导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事业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取决于是否能赢得各民族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只有依靠整个中华民族14亿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形成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认识,才能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的地域、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等共同体建设,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第四,始终坚持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本方法。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就号召全国各民族联合起来组成同盟,共同反抗帝国主义的残暴屠杀。1925年,我们党就针对蒙古民族问题形成决议,指出“我们党应当使蒙古人的民族解放运动与全中国的解放运动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指导之下的农工兵大同盟,要能联合内蒙古中蒙农民的斗争。”(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第538~539页。长征时期,途径西南、西北等众多民族地区时,我们党坚持民族平等基础上的民族团结,进行了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建设的尝试。如,1934年建立土家族、苗族与汉族联合的黔东特区苏维埃政权;1935年在四川凉山地区建立彝族和汉族联合的冕宁县苏维埃政权。全国抗战爆发后,我们党主动放弃国内纷争,召集全体中国人民,不分民族,组成统一战线,以中华民族的整体力量对日作战。毛泽东清晰地表明,此时期的统一战线“是国内各个民族的”,要“团结各民族为一体,共同对付日寇。”(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毛泽东民族工作文选》,第1页。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党更加重视采用民族团结的方法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1957年夏,周恩来针对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我国民族问题发表讲话,指明“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不是哪一个民族所专有,而是我们五十多个民族所共有”(26)《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第163页。,全国各个民族应该组成新的中华民族大团结,推动构建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针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指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向前发展,“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将更加巩固。”(27)《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第200页。为了建立巩固的民族大团结,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项建设实践,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群众性的民族团结活动在民族自治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得以开展,使民族团结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和社会风尚。据有关数据显示,到1988年底,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有新疆、内蒙古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88年至今,我国共召开了七次全国性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河北、贵州、新疆、北京、天津等省市召开了多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奖励了一大批优秀集体和优秀个人,维护了民族大团结。百年来,我们党结合我国民族状况的实际,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地域、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共同体建设实践的发展,正是坚持中华民族大团结,我国56个民族才能拧成一股绳,心手相牵,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共同奋斗,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事业向前进。

猜你喜欢

共同体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