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经济背景的大学生人格类型与职业生涯辅导策略研究
2021-12-01杨佳易昆明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文/杨佳易(昆明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一、人格类型理论相关概述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是经常使用到的词语,当我们在描述别人或者自己性格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它的意思。学者Adams在1954年曾经说过,如果在我们的生活中,认真反思我们在用“我”这个字时的意图时,我们就能大致理解“人格”一词的意思了。
其实“人格”一词,源自拉丁文 Persona,由 Persona 一词就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人的外在表面,也就是我们自己想让周围人所看见的那一面,但是人格的意涵却绝不仅仅如此表面,它其实还包含了许多个人的属性,我们不能只从表面来看一个人对我们的印象。
David(1989)认为,人格具有持久而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可以决定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共性和差异。简而言之,人格乃指个人特殊(Characteristics)的独特组成,其决定了人与环境的互动模式。
陈盛忠等人认为,人格(或性格)的形成是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自然的遗传性因素:人格也会遗传的,遗传得来的性格也是潜在的,在个人成长初期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感官等潜移默化也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二是社会因素:这是指人们逐渐学习如何适应年轻的家庭和学校的实际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他们所受的影响也在逐渐积累,从而塑造了品格。
三是环境影响因素:当人们成年并找到工作时,工作构成的环境也会影响他们的性格,例如奖酬制度、工作设计等,不过这样的影响还只是局部的、不稳定的,人们行为的变化最终还是源于其自身稳定的特征。
四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对成年人性格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人们会受到环境、社会的影响,自己的性格就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在不同环境中生活长大的人,他们社会生活实践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人格。
人格可以预测个人不同行为表现,因此具有不同人格类型的人则会产生不同的行为,譬如说有些人比较外向,有些人又比较内向。
因此这些不同人格特质的人对环境也有不同反应,比如我们进入社会工作中,有些人比较外向,那么他们可能喜欢当财务或者销售员,内向的人则可能喜欢在固定场所(办公室)里工作;有些人喜欢和其他人一起合作工作,而又有些人喜欢自己独自工作。
追溯五大人格特质(The Big Five Model)的历史,一开始由Galton(1884)提出假设(Lexical Hyp othesis),其中最被接受的是 Costa &McCrae(1986)使用的分类法:
第一,亲和性(Agreeableness),指人对他人制定的规范的接受、遵守的程度。一个人如果对主管、配偶和其他人的规则接受度越高,则亲和力程度越高;
第二,勤勉正直性(Conscientious ness),指一个人对他所追求的目标所表现的决心和集中的程度。如果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少、越努力,则表示其勤勉正直程度越高;
第三,外向性(Extraversion),指一个人对于别人来说感到的舒适度,当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感受到舒适的关系越高或越多,则表示其越外向;
第四,情绪敏感性(Neuroticism/Emotional Stability),指的是可以引起人的负面情绪刺激的数量和强度。当一个人接受的刺激越少,他的情感敏感性就越高;
第五,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表示对事物、新奇事物的吸收程度,指一个人兴趣之多寡及深度。若一个人兴趣越多样化,但相对深度较浅,则其开放性越高。
文章所研究的是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John Holland)的人格类型理论。
根据调查研究的材料,他将人格划分为6种类型:现实、研究、艺术、社会、企业和传统型。理论观点是: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反映和延伸,而决定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一个人的人格;人格类型理论的本质在于求职者的人格特征与职业类型的适应性。在合适的职业环境中,个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并且能够完成那些令人愉快的任务。
二、新经济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开展思考
“生涯”一词,是从英文career而来,是指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担任的角色的组合与顺序。
学者对于生涯的定义也有其历史上的演进,在1970年代以前,学者们对于生涯的定义多偏向于:生涯为一连串的工作顺序。其中多不含个人在此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而只是客观面的工作流程描述。而后来学者们对于“生涯”的研究中,对其所下的定义不再只认为生涯是单纯的工作流程记录。生涯导向(Career orientation),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经历各种不同的经验并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高校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一)建立完善的学校就业指导体系
学生的就业关乎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了促进就业,学校需要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辅导,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促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去实现人生价值。
高校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校就业指导体系的发展。建立健全这一体系,一方面,在职业指导机构设置中,学校要有主要负责的部门,需组建一支负责学生工作的就业指导小组,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培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爱好规划好自己的职业方向,找准就业方位,了解市场需求,促进一毕业就就业,为了毕业做好打算。另一方面,建立职业指导教学与研究部门,在大学期间实施职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完善教学计划,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建立职业指导协会,安排三到五名专业老师,规范学校职业指导的管理,有条件的可以通过一些模拟招聘会来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指导。
(二)根据“人格类型论”,建立学生职业发展档案
新生进校时,学校应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职业发展档案袋,还应举办相关的就业指导讲座,在学生刚入校期间,集中组织学生完成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通过专门的指导教师为学生正确解读量表的测试结果。要尽早收集学生职业兴趣、发展方向的材料,提前做好准备为将来的职业咨询打好基础。获得的结果不仅可以用于学生个别辅导,也有利于开展某一类群体的团体辅导。人的性格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所以,该项测试并不能一劳永逸地显示一个人整个一生的人格状态,同时,应根据学生本人的成长更新职业发展档案袋。
(三)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并持续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工作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不能否认每个人的独特性,需要因材施教。而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特征,这种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高校应该根据每个人的职业发展档案,制定“一人一策”计划,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使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发掘大学生的潜力,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和职业发展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都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而不至于出现有些大学生毕业之后一直处于换工作的状态,这样不利于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在寻求最佳职业选择时浪费时间和精力。同时,高校也要重视持续开展职业生涯的辅导工作,贯穿大学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在开学之初就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量,建立职业发展档案袋。在平时学习中,也应该组织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讲座,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在学生毕业后,动态监测学生的职业发展,适当地给予他们指导。通过个性化、持续性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就业、择业,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四)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全面了解自己及职业环境
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面对各种诱惑,为了促进每一个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在所选择的职业上有所成就,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应该注意的主要有四点:一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考虑社会需要和自己的职业兴趣,要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职业理想;二是要有一技之长,要认真评估认识自己的特长,要激发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个性优势,达到与职业选择配合度;三是需全面了解自己职业定位中职业所处的职业环境,关注所在领域的发展变化,分析相关环境中职业所需的能力,然后自己也要适当调整,增加相关的技能;四是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在入职阶段,有些人可能觉得与最初的职业规划有出入,一方面他们需要面对现实,重新开发职业兴趣,以获得职业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也要自我成长,积极参与相关职业培训,不断进步,满足职业所需,在该职位上实现自身职业的持续发展。
三、结语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任何一种职业都没有优劣之分,每一种人格类型也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我们自身努力,无论在什么样的职位上都可以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