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政府在杜寨书会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21-12-01苏启
苏 启
(中共许昌市委党校 河南许昌 461000)
河南省许昌县苏桥镇的杜寨书会,与宝丰县的马街书会和山东的胡集书会并称“北方三大书会”。2009年,杜寨书会被河南省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杜寨书会约有2000年的历史,比马街书会和胡集书会还早1000多年。面对生活环境的变迁、多元文化的冲击,参加书会的艺人逐年减少,写书的人少了,传统技艺后继无人,杜寨书会日渐式微。
杜寨书会概况
杜寨书会起源于公元10年前后,相传有一年正月十三,刘秀被王莽追杀至此,正当情况危急之时,有一位说书艺人把刘秀藏到村北的芦苇坑内,保住了刘秀的姓名。后来,刘秀称帝,为了报答说书艺人的相救之恩,就委派当地一个富户,每年正月十三,召集各地说书艺人到此聚会,展示技艺,亮书写书。年复一年,正月十三就成了说书艺人们一年一度的集散地,经过多年积淀,就成了闻名全国的书会。
书会上的曲艺形式繁多,以河南坠子、三弦书为主,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当地群众笼统地把会上的民间曲艺都称为“书”,把他们的表演都称为“说书”。
农村民俗文化富于活力和渗透力,它产生于本土,植根于乡土,一方面它的内容适合农村人群的需求,另一方面,民俗文化本身就需要传承。杜寨书会在民俗文化中非常具代表性,它是各种文化曲艺、民间说书艺人地集散地。曲艺是最接地气的一种文艺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土民俗风貌、人情故事,贴近民众生活,为百姓喜闻乐见,如杜寨书会上最为流行的《拉荆笆》《罗成算卦》,它在愉悦大众的同时,也通过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乡村社会的文化构成和民众的价值观念。书会上既有传统剧目,也有艺人们自编自演的现代剧目,宣传法律法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活跃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外,也起到了非常广泛的社会教育意义。在呼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对以杜寨书会为代表的传统曲艺加以传承和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杜寨书会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面临的困境
杜寨书会作为许昌的一张文化名片,这几年虽然在许昌各级政府的支持关怀下有所发展,但仍然面临许多困境。具体表现在:
参加的艺人呈现逐年减少之势。上世纪50年代,杜寨书会最热闹的时候汇聚了500多支艺人班子,2016年不足20支,近几年都在20支左右徘徊。与马街书会、胡集书会相比,影响力、竞争力都比较弱。由于与马街书会时间重合,名角大部分都去了马街书会,导致来杜寨书会的艺人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与之有较大差距。
传统技艺后继无人。参加杜寨书会的艺人呈现老龄化的趋势,据当地负责人介绍,杜寨书会大多数艺人都在50岁以上。现在年轻人很少愿意学习这些古老的民间曲艺,导致传统技艺无人继承,随着老艺人的去世,就出现了人亡艺绝的结果。
市场需求锐减。书会形成于农业文明背景之下,因此演化出了一整套适应当时农业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的体制机制。[1]在农业文明背景下,乡民往往会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如愿后会到书会请说书人到家说书还愿。另外遇有红白喜事,也会赶书会去请艺人。而如今,民间“请书还愿”的习俗已渐渐消失,乡民遇有红白喜事、贺寿等事也大多愿意选择歌舞表演。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农村娱乐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年轻一代更多选择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满足自身精神需求,说唱艺术观众流失严重。
原因分析
造成杜寨书会目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艺人收入微薄。艺人的核心作用至关重要,是书会发展的决定条件。杜寨书会的艺人主体是民间艺人,农忙务农,农闲行艺,参加书会的来往费用都需自理,这些艺人大多年纪偏大,经济能力偏低,如果在书会上写不出去书,甚至连路费都难以支付。随着近些年农村传统曲艺市场的萧条,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艺人是没有表演机会的,这决定了说唱演艺无法给他们带来满意的收入,因此在创作意愿和表演技术的提升上没有足够的动力。
节目吸引力弱化。书会中展示的曲艺节目、艺术形式自身创新不够。杜寨书会一般是新戏开场,主打老戏。传统书目多以长篇小说为主,很多村民都是自己带着小板凳围在民间艺人周边一听就是半天甚至一天,需要听众有足够的休闲时间和耐心,显然与现代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不合拍。另外过于单一陈旧的说唱形式也不能满足各方面、各年龄段人群的不同需求。常去书会的大多数是村子附近或者村子里的老年人,其他前去书会的人只是慕名前去凑个热闹,第二次去的就很少。
宣传方式多元化程度不足。亮书写书时间有限,写书仅限于书会举办的两三天时间,过了这三天,艺人们各自回家,难以形成持续的影响力。另外,杜寨书会既没有网站,也没有自己的公众号,有限的报纸、电视宣传,也仅限于对书会的现场报导。2020年,因为疫情原因,苏桥镇创新方式,采用网络报名的方式,汇集全国各地艺人进行网络展演。但是知晓的人并不多,尤其是书会的主要观众老年人,对网络接触少,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网络展演的事情。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早在2012年,为了扩大杜寨书会的影响力,当地政府提前联系了老艺人,积极帮助艺人“写书”。如果现场没有成功“写书”,政府还与他们签约,让他们到敬老院等公共场所去演出。政府买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艺人担忧的市场问题,但并未根本解决书会的需求问题。政府对杜寨书会保护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长远的规划,没有建立完善的杜寨书会的保护体制机制,例如创新机制、宣传机制等等。政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基本的主体, 但并非要参与到直接保护的技术性实施当中, 而主要通过提供科学合理的保护政策、健全的保护组织机构、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充足的资金保障与健全的基金运作制度等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
如何发挥好政府宏观引导作用,更加有效地对杜寨书会进行保护传承,应该有以下几点:
加大资金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一种公共文化产品,其传承保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资金投入是制约书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政府要加大对书会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项经费、专门的政府补贴制度,把保护经费落到实处。要拿出足额的专项财政资金用于发展书会文化产业,每年度要拨出专项经费,用于书会的接待、演出等费用。除了政府财政划拨, 还需要积极寻找其他的资金来源, 包括商业性组织以及公益性社会组织的资助。
扩展书会的说唱舞台。书会的艺人大都是农民,很少有职业的说书人。杜寨书会一般是正月十三上午亮书,亮书后被写出去的艺人,会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到写书人家里进行七场演出。正月十六过后,艺人便各自回家,很少再进行演出。为了扩大书会的影响,杜寨书会所在地建安区政府也通过举办“北海大舞台”之许昌市建安区杜寨书会北海会场暨河南省曲协“走基层 送欢笑”惠民演出活动,让更多的人接触书会,了解曲艺,接受曲艺。像这样的活动可以在更多的平台举办,也可以利用各种重大节日庆典,提高书会的参与性与融入度,使艺人们有更多的展示机会,广大消费者也有更多的接触曲艺这种传统民俗文化的机会,更容易扩大曲艺的影响力。目前书会的消费群体大都在农村,而大多数农民相对经济实力较为薄弱,消费水平较低,因此书会在农村的市场一直在萎缩。可以借鉴“相声茶楼”“戏曲茶楼”等,在城市开设环境优雅、配套设施齐全的茶馆、文化小场馆等,对说书艺人进行适当包装,可能会成为部分中老年市民的日常文化消费场所。同时还可能耳濡目染不同年龄的听众,无形中培育出一批新的观众群体。
激励艺人传承与创作好书目。“非遗”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在发展中不断汲取新鲜养分,激活内在生命力。要继承曲艺文化的艺术精华,并打破传统的审美偏好,以发展契合现代审美的形式和内容。如今的年轻人热衷于快餐式和碎片式文化,对颇具内涵品质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缺少细细品鉴的耐性。为了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杜寨书会必须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大胆创新,写出贴近生活,受群众喜欢的好书,增强曲目内容与表演形式的丰富性和时代性。这样才能把人们从电视、电脑和手机屏幕前拉回到书场里。政府可以设立书会艺术发展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演出团体、说书艺人、精品节目及其创新者等,给予奖励或补贴。
创新宣传推广模式。不断加大宣传的力度和范围。可以借鉴品牌栏目的成功经验,在当地主流电视台构建书会品牌节目,用电视栏目的方式鲜活讲述书会绵长的历史、著名艺人档案、书会的民俗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许昌电视文化品牌,打造许昌书会名片,以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化综艺模式用于宣传推广,增强民众对于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广泛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如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抖音等,利用其精准投放的方式,利用大数据进行有目的性的宣传,提高宣传效率。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互动性特性,比如利用直播平台,广泛宣传其历史文化内涵,提高知名度。成立专门的视频制作团队,制作短视频用于短视频 APP 宣传,供潜在受众欣赏。建立官方网站,对书会民俗文化内容进行系统化展示。举办曲艺大赛等活动,吸引全国各地的曲艺工作者前来参加,为书会发展注入活力。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动产业化发展。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仅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已不能满足,而文化产业模式可以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模式来进行探索。政府要出面为民间演出团体协调贴息贷款,促其做大做强。除此之外,还要发挥政策的调控作用,鼓励企业、个人投资传统曲艺文化事业。可以通过组建民间曲艺演出公司演岀团体,吸纳商业资金,釆用商业化经营方式,以商业化方式灵活便捷地进行演出。也可以联合许昌三国文化景点,依托曹魏古城,打造知名度高的民俗旅游精品“杜寨书会文化游”等来吸引游客,提升影响力。
总之,政府要充分发挥行政管理职能,采取多种措施重新激发民众对书会的主动性,多方面培育杜寨书会传承与发展的土壤,帮助书会自身加强自生机制的建设, 才能使杜寨书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