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延边州汪清县为例
2021-12-01宋天蕊
宋天蕊
(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省延吉市 133002)
汪清县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与发展
汪清县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汪清县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革命根据地,革命历史悠久,红色精神氛围强烈。汪清县委成立于1930年,1932年中共东满特委机关调至小汪清抗日根据地后,成为了东满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童长荣、周保中、魏拯民、李延禄、陈翰章等著名抗日将领,都曾带领汪清各族军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先后有抗日将士总共603名为国牺牲。1979年,汪清被国务院批准为革命老区。县域内有60余处红色革命遗迹,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例如马村(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腰营沟抗日游击根据地,太平岭苏联红军解放塔,东满特委交通处旧址,小汪清战迹地等革命遗址。
近年来,汪清县党委、县政府提出并实施“打好革命老区牌,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投资千万元,由组织部门带头,联合关工委、旅游局等部门,先后修建小汪清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童长荣烈士陵园、红日村党性教育基地等多处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红色教育培训。
汪清县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有关部门对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使得一些年久失修的红色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进而造成不可估量损失。对于红色文化,由于缺乏规划指导、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目前只有部分重要的红色文化遗址采取了基本的保护措施,而其他大部分遗址仍然在田间地头处于沉寂状态。
第二,整合不到位,品牌效应不足。隶属于延边州的汪清县,具有浓厚的民族氛围,不仅有非常多的民族特色美食,而且汪清素有“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美誉,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的发源地,其独特的民风民俗也是独具一格。但是汪清县的红色文化在全国文化的发展市场中其知名度不高,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使得其品牌影响力不显著。
第三,传播形式缺少多样性,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存在表现方式单一、陈旧、老套的问题。例如,游客到童长荣烈士陵园等红色景区参观学习时,看到的大多都是陈列的物品、照片,或是一个复原的场景。参观游览的方式无非是“四处走走,四处看看”,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本身所能传达出的信息是有限的,这些资源的应有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第四,缺乏专业人才,工作的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总体发展水平受到限制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相关专业人才缺乏所造成的。在其相关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也有待提高,引进高素质人才又难度较大,导致现有队伍专业化水平偏低,从而增加了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目前关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这一方面的研究机构与研究人员数量有限,缺少对于纯粹理论研究的人才,研究成果较少,研究专业水平偏低,同时缺乏专业的、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因而不能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与红色精神的保护与传承,迫切需要一支兼具深厚文化底蕴和把握市场规律的复合型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队伍。
推进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科学利用和保护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相关资源的保护力度。对于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以开发为辅,保护为主的科学观念,不能仅仅将经济效益作为出发点,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肆无忌惮的过度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对红色资源保护力度不足而造成遗迹遗址的破坏。
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我们应该对其中的革命遗址和红色史料进行深入挖掘和保护,并且政府应针对历史建筑制定合理利用和相关保护的规则,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让社会力量也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最后有政府相关部门要对现存的革命遗址、遗迹进行统一规划,制定行之有效保护和修复方案。
塑造民族特色红色文化品牌
首先,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众多,民族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就必须把当地的民族文化融入到红色文化中,从民族地域中吸取红色文化的基因。要打造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品牌,就要注重深化文化内涵,把民族地区的历史、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民的品质特点与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联系起来,以满足当前红色文化旅游的市场需求,以此打造民族地区红色旅游文化精品,创立具有吸引力的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
其次,要创新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方式。对于单一的“一条龙”红色旅游模式,要突破固有红色旅游方式,要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红旅文化,科学规划完整的红色旅游文化产业链,积极架构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体验,科学规划红色旅游线路,提高红色景区整体服务水平,通过部署并使用高科技技术设施将使游客能够体验到民族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氛围,以此塑造民族地区特色红色文化口碑与品牌。
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内容与方式
一是要继续运用传统的宣传模式大力宣传民族地区红色文化,如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组织参观红色遗迹遗址等;二是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宣传作用。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的信息传播应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建设和维护好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网站。网站是红色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网页设计要精美、网页布局要合理、网站内容要凝练。其二,构建数字化传播模式。对民族红色资源进行数字化统计,把海量的红色资源信息通过大数据加工、处理、推送,构建数字化的传承与保护体系。其三,充分利用新媒体推送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如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推送红色文化微视频、微党课、微电影等,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其四,在红色文化展馆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红色文化的全方位展示,以盘活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首先,提高红色文化专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关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训,以提高整体工作质量。对于导游行业从业人员,要准确把握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培养其讲解的历史性、真实性、趣味性,让游客在轻松的氛围下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其次,要完善专业的红色文化专业研究队伍建设,建立相应的引才引智机制,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激励政策,使专业研究人员能够对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进行持续、长期、系统的研究。鼓励科研人才去比较偏远的革命老区进行调研考察,增加对民族地区红色革命文化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保证红色文化研究长期稳定进行。鼓励高校红色文化研究领域的部分专家学者对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应紧紧依托高校,形成红色文化传承的根本地基,以实现红色文化传承与民族地区发展。
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与发展的时代价值
政治价值。具有能够增强民族地区群众的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价值。国家认同是指公民对所属国家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国家构成要素的判断和感受,如政治、文化、种族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集中体现现了红色文的化文化性和政治性,对其继承与发展充分展示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全体儿女共同创造的的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的见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保护和传承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将有力地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增强民族地区人民的民族认同感,促进各民族形成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理想信念,同时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力量。
文化价值。具有强化红色文化记忆、传承精神信念、增强文化自信的文化价值。当前世界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要提防文化入侵,同时也要将红色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避免红色文化淡出人们记忆,防止红色文化被边缘化。弘扬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传承其灵魂与命脉,对于强化人民群众的历史文化记忆、共同体意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主动传承性和高度自觉性,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以及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经济价值。具有促进经济发展、推动脱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价值。首先,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其中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先进精神也都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从而改变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其次,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基于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依托革命遗迹、红色纪念展馆等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当地独有的绿色资源和生态优势,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将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相结合,构成“红+绿+民”的经济发展新途径,把思想教育与文化娱乐与旅游观光相融合,既能将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价值,,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又能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价值。具有整合价值差异、引领社会风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价值。一是民族地区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精神,有着丰富的忠诚爱国、奉献精神、人文关怀等人生智慧和道德修养,对于协调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冲突,建构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整合社会价值的功能。二是在多元文化主义的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是引领时代进步的主流思想文化。这是激励人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力量源泉。其中它所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指导着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在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弘扬正能量、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新风尚等方面仍起着主导作用。三是面对思想文化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的红色文化必须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发挥纽带作用,继承和发扬共同的理想信念,尊重差异、共识、包容,增强认同感、自豪感、幸福感和社会凝聚力,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安全稳定、构建和谐友好的民族关系提供力量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