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综合医院康复院区的建设与运行实践
2021-12-01王冰倩WANGBingqian赵平ZHAOPing左煌ZUOHuang姚红梅YAOHongmei佘佳蔓SHEJiaman马现仓MAXiancang邓景元DENGJingyuan
□ 王冰倩 WANG Bing-qian 赵平 ZHAO Ping 左煌 ZUO Huang 姚红梅 YAO Hong-mei 佘佳蔓 SHE Jia-man马现仓 MA Xian-cang 邓景元 DENG Jing-yuan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疾病谱的变化,康复医学近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1],但面对庞大的康复需求群体,康复机构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2]。随着医院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一院多址的现象应运而生[3]。华西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重医一附院等多家知名医院先后建立了康复中心或康复院区[4-6],“如何建设与管理”康复院区仍然是医院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陕西省某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康复院区的建设与运营实践,为医院康复院区或康复医学中心建设与运营提供参考。
建设背景
X 医院是国家卫健委委管综合三甲医院,其康复医学科建于1956 年,涵盖理疗、疼痛、针灸、脑病与高压氧等亚专业,随着康复服务规模的持续扩大,其床位使用率常年超过130%,空间不足已成为最大的发展瓶颈。2016 年,X 医院在租赁大兴善寺所建的医疗楼基础上建立了康复院区,探索以康复治疗为主、临床与康复融合的院区发展模式。2018 年5 月,康复院区正式运营。
建筑设计与运营管理
1.建筑设计
1.1 院区定位与选址。康复院区规划定位为三甲公立医院医疗延伸院区,选址于佛教密宗祖庭大兴善寺所建的医疗楼,与总部相距500 米,交通便捷,院区闹中取静,设计古朴雅致,尤其适合患者康养保健。
1.2 建筑设计与装修。在主体建筑与空间设计方面,康复院区主体建筑楼体共6 层,建筑高度23.45 米(室外地坪至屋面)。总建筑面积15087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227m2,地下建筑面积3860m2。地下一层用作设备用房、车库及部分医辅功能用房;地上一层至五层为门诊、医技及病房,院区共设病房67 间,以两人间与四人间为主,规划床位196 张。门诊与住院患者共享物理治疗(PT)区与作业治疗(OT)区,两类治疗区内分别设置评定区与治疗区,同时保留充足的科教与学术交流空间。在功能划分与室内设计方面,尤其重视空间设计、设施安装、标识导向、动线设计等工程,通过加宽走廊、加宽电梯、集中康复大厅等举措充分体现患者至上的理念;内部装修以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为背景,适当融入佛学与禅学元素;在平面布局、色彩搭配及材料选择方面尽力体现“静雅舒心”与“禅意景观”的韵味。
2.运营管理。作为三甲医院医疗延伸点,康复院区发展定位为“强专科、小综合”,建设路径为:聚焦特色学科,加大人才培养;加快康复前移,打造医康结合服务模式,加速院区间的深度融合;建立与工伤、残联等部门的协作关系,扩大学科辐射范围。
2.1 搭建垂直架构,实行一院两区同质化管理。现有研究认为,一院多区同质化管理是员工同质化管理、患者同质化服务以及医院协同发展的客观需求[7],在管理模式方面,X 医院总部对康复院区实施同质化管理,包括人财物垂直管理、行政后勤与医技科室大部制管理以及信息系统的同质化配置。
2.2 紧扣三甲标准,统一医疗管理标准。康复院区严格执行三甲医院医疗管理制度,重点从规范康复的临床路径、评定体系、治疗路径以及专科护理等方面进行持续优化,加速医疗新技术推广应用,全面落实年度院区目标责任制与职工岗位责任制,院总部监管部门定期开展院区医疗管理检查。
2.3 构建以康复治疗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机制。X 医院将康复院区定位为全院康复诊疗平台,全面推进以康复治疗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模式。院本部保留康复门诊、疼痛科与高压氧,以此作为康复前移部与急性期患者的康复平台;康复院区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通过参与患者主诊医师组织的晨交班、联合查房、病例讨论、会诊等方式,共同开展康复评定与治疗方案设计,将康复诊疗提前至临床诊疗环节,通过进一步优化临床路径,实现康复前移,康复院区先后与神经、骨关节、妇儿、心肺、重症、肿瘤等相关科室建立多学科协作组,形成神经、骨与关节、心肺、儿童等康复学科亚专业,加快医康融合;在现代康复治疗手段的基础上,充分融入针灸、艾灸等中医传统康复技术,形成以专科为方向、专病为核心、专项技术为手段的中西医结合康复。
2.4 打通院区间检查检验通道,实现跨院区资源共享。基于功能实现与成本控制原则,康复院区MRI、DR、CT 等设备纳入医学影像科设备管理与服务规划范围,所有患者均可根据各院区候诊情况自行选择检查地点,班车免费接送患者往返于两院区,借此控制投资成本,扩大设备共享,有效缓解院总部医技服务压力。
2.5 建立医院-社区-家庭的分级康复医疗服务网络。X医院基于自身城市医联体网络,结合康复医学院多年的社区志愿诊疗实践,逐步建立医院-社区-家庭的分级康复服务网络,促使综合医院康复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为患者提供分层级、分阶段、同质化的连续康复服务。
2.6 按需设岗定薪,稳步优化人才队伍。(1)人员配置与培养。X 医院极为重视康复院区人才“选、育、管”工作,按照分类分层分时期的原则,面向海内外进行高端人才招聘,医技、医辅、行政后勤等人员由各科室自行选派,除院内轮转规培与中医传承方式外,还先后选派多名医师、治疗师带薪赴国内外知名医院培训与学习。(2)绩效政策配套。为减轻康复院区初始运营压力,鼓励人才储备,在院区投入使用前,X 医院即已开始实行学科绩效扶持政策,包括:正式运营前按月向储备医师补贴定额绩效工资;投入运营后将大型检查设备登记到总部医技科室,以减轻院区运营压力;同时,在绩效工资核算中,对康复院区开单、其他科室执行的项目采取服务收入同步计入方式,以此调动学科协同积极性。
3.建设成效
3.1 服务规模与运营效益。开业以来,康复院区服务规模与运营效益提升显著。截至2020 年3 月,院区实际开放床位165张,除本部直管人员外,院区医、护、治疗师共计114 人,累计服务门急诊患者80351 人次,累计服务出院患者6178 人次,截至2019 年10 月,康复院区已达到财务盈亏平衡。院区年度运营分析显示,2019 年与2018 年相比,康复门急诊人次增长33.30%,出院人数增长81.48%,床位周转次数提高9.11%,病床使用率提高11.44%,收入净结余增长率为151.19%。
3.2 科研教学与培训交流。康复院区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开业以来先后发表SCI 与核心论文20 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 项,建立了临床康复硕博士生点,获批为西安交大临床应用研究部、中国康复协会全国示范基地及民政部重点实验室,并先后主办中法康复培训班、中美康复治疗论坛、2018 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分委会年会、2019 年中美功能障碍研讨会等会议。
3.3 公益服务与社会影响。自成立以来,康复院区积极组织公益服务,由康复团队成立的全国第一家社区康复志愿服务中心,现已发展成为近200 人的志愿者团队,累计义诊近百次,先后获得2018 年度西安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以及全国卫健行业志愿服务联盟首批会员单位等多项荣誉,院区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
讨论与思考
1.加强学科建设。医院的长足发展不能仅靠扩张,内涵建设尤为重要[7]。学科建设是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康复医学的诞生是多体系合作的结果,康复院区建设也应突出学科专业特色,积极探索多科协作小组模式,大力推进康复医学与养老行业的多学科融合[8],提高患者、家庭及社会对患者康复结局的满意度[9]。
2.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随着我国康复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代,康复人才的缺口日益显现[10],这一问题在快速发展中的X 医院康复院区也较为突出,因此X 医院应充分发挥教学医院优势,扩大专业招生规模,强化康复院区人才挖掘、培养与储备工作。
3.探索康复医联体建设,扩大社会影响力。调查显示居民对康复医疗有很大的需求并支持康复转诊到基层[11]。康复医联体在国家、医院和患者层面有积极的战略意义[12]。X 医院已有多年综合医联体实践经验,但尚未单设康复医联体,未来可以借助其原有经验,搭建康复医联体,通过多层次医疗协同,实现康复资源共享,进一步扩大院区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