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探析

2021-12-01陈胜军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产学研应用型人才

文/陈胜军(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

在我国社会经济、科技迅速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各产业也在转型升级,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为满足企业、社会、国家发展要求,高校应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专业课程。现阶段,我国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这对应用型教育的发展十分有利。传统教育理论、教学模式、专业课程并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我国开始推行教育改革,进而实现为企业、社会培养人才的目标。对此,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人才特征

知识方面的特点:

(1)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具有复合性。要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应学习、掌握多方面知识。首先,应掌握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此方面知识为基础性知识,且具有迁移性特征,掌握这些知识对学生学习、理解其他知识有利;其次,应用型人才应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方向知识;最后,应用型人才应掌握财务、管理等方面知识。

为保证应用型人才可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应用型人才不仅需掌握专业知识,还应掌握财务、管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2)应用型人才掌握的知识具有时代性特征。为适应企业、社会发展需求,高校要大力将学生培养为应用型人才。随着经济、科技的持续发展,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应用型人才需掌握的知识也在逐渐变化。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应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先进性、时效性。同时,应用型人才应持续学习,掌握新知识,以提升人才就业能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一)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

高校将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落实,以实现将学生培养为优质人才的目标。我国部分本科院校未依据市场发展情况、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合理制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学生不能将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无法胜任工商管理岗位。

(二)培养方案实用性不强

由于高校制定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针对性不强,因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用性也不强。首先,高校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实用性不够强。我国部分本科院校针对相近学科教学选用同一课程,却未依据专业特征、行业发展情况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其次,部分本科院校过于重视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未积极开展实践训练,使得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不利。再次,部分本科院校虽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但是未科学地设置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最后,部分本科院校虽设置了实践课程,但是缺少资源,导致社会实践、实习等多种实践活动未充分发挥其作用。部分本科院校虽建设了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践室,但是实践环境与企业存在较大差异,因而模拟实践效果未达到预期。

(三)培养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大多以教材为依据,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由于高校选择的教材创新度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够。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时间由教师为学生讲解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不足,这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十分不利。

(四)缺少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教师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水平将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而教师的实践能力则是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本科院校虽重视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大部分负责实践教学的教师理论知识水平较高、实践能力却不足,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五)素质方面特点

除上述特征外,应用型人才素质方面具有综合性特征。应用型人才应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基本素质,还应具备责任心、合作意识等职业素质,以保证其可胜任岗位要求。

三、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化措施

(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为保证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式的科学性,高校应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即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在了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构建人才综合能力结构。由于人才能力结构将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高校应基于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科学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将人才培养为适应社会、企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1)优化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因而高校应合理调整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多样化课程高校应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学校掌握的资源、工商管理专业特征等,科学地进行课程教学工作,保证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确保将学生培养为应用型人才。

(2)重视课程的综合性

人才是企业、社会、国家发展的基础,高校应依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现如今,企业、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量较大,因而高校应合理设置人才培养目标。高校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时应包含基础知识、综合性知识,拓展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面,提升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还应掌握计算机操作方式、相关软件使用方式。因此,高校应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置综合性强的课程。

(3)提升课程应用性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社会、国家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因而高校在优化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时应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人才的要求。正是由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增加,高校更要通过合理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等措施将学生培养为应用型人才。高校还应在课程体系中增设实践课程,更好地将学生培养为应用型人才。

(4)重视课程人文化

欧美国家高校在发展中均经历了人文主义教育、科学实用主义教育阶段。人文主义教学中重视的是人的个性及发展的全面性,科学实用主义教育则更为重视职业教育,对道德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对此,我国高校在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为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培育,将学生培养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5)重视课程的国际化及本土化

近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合作日益深入,我国企业也逐渐进入国际市场,为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应重视人才的培养。我国高校应积极优化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保证课程与国际接轨,从而实现将学生培养为优质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标。同时,高校还可依据本地区资源特征、行业发展特点,合理设置具有本地区特点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二)优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人才

1.建立产学研模式

政府部门应为高校、企业制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支持高校、企业发展的政策。同时,政府可作为沟通高校、企业的桥梁,鼓励校企合作,促进工商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顺利建立。我国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由于外国制定了产学研合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企业积极参与了产学研合作项目,我国可借鉴成功建立、推广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经验,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我国市场经济制度仍不够完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够高,因而我国政府应积极组织、引导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建立健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政府应建立相关法律法规,鼓励高校、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并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由国内外人才培养成功经验可发现,政府的参与及支持是影响产学研合作效果的重要因素,因而为推动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引导、制约作用。

2.建立健全运行制度

为确保产学研合作模式正常运转,应在建立运行制度、管理制度的同时,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管。政府在制定产学研合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应鼓励高校、企业依据相关法律制定产学研合作制度。高校、企业应详细分析自身发展水平及掌握的资源,把产学研合作融入长远发展方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合理确定合作方式,以保证双方的合作不受人员、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如此才可保证产学研合作落到实处,将学生培养为应用型人才。

3.建立“联合体”

高校应建设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基地,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有条件的高校,可在校区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模拟中心,或选择优质人才进入企业,提升人才对新理念、新技术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同时在企业中建设产学研合作实践基地,为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奠定基础。学生可通过在基地中的实践活动,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处理实际问题。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及环节,这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十分重要。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可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企业技术人员理论知识水平。此外,其对新技术的推广也有重要作用。

4.建立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企业、科技的发展均与资源的配置具有密切联系,而实际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却并不高,存在大量科技资源被浪费的现象。为提升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应建立工商管理专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将科技数据、科技文献资源保存在数据库中,并分享给众多用户,提升资源配置效果。

5.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

教师参与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因而高校教师团队整体素质将直接影响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效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积极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高校在重视教师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应重视教师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高校可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或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参与实践,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高校应将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融入学校教育规划方案,落实“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高校应建立完善教师实践机制,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及教学能力,为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积极引进“双师型”教师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为将学生培养为应用型人才,高校应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高校大多招聘应届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这部分教师的学历、理论知识水平较高,却大多未进入过企业参与实践工作,因而其工作经验、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不佳。为规避此问题,高校应改革原有教师聘用制度,从其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引进具有丰富经验及较高实践能力的教师。加大对青年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力度。除上述措施外,高校可将理论知识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培养为“双师型”教师。教师可邀请科研院所、企业中的优秀人才进入高校举办座谈会、讲座等活动,提升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同时,高校可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实践基地。

6.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提升政府对应用型人才质量的评估,为保证培养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质量,在判断人才培养效果时,应依据其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岗位要求进行分析。为达到这一目的,应建立教学质量指导、评估部门,并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同时应详细评估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高校、企业将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建立教学质量评估部门,然后由教学质量评估部门科学制定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定期评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依据评估结果合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四、结语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够深入,相关理论不够完善,仍需进行深入研究。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在此情况下,高校应积极优化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理论、实践知识水平,将学生培养为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

猜你喜欢

产学研应用型人才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人才云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用“国家使命”导引航向——大学之大,重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