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兴媒体环境下受众的感知方式研究
——基于央视新闻融媒体实践的考察

2021-12-01葛心怡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感官媒介受众

文/葛心怡(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一、前言

人类感知的原始状态是全感官在场的,当时的社会处于部落化阶段,人们通过肢体语言和口语进行交流,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对感知的要求实际上很高,媒介就是人的身体。

印刷媒介出现后,人的自我意识萌发。人们开始阅读和写作,进行自我传播。自我传播主要依靠视觉系统,割裂了整体性的感官体验。

到了信息时代,感知方式又发生了变化。有人说网民就像八爪鱼一样,不停在屏幕上点来点去,同时接受多条信息、完成多项工作。阅读一则新闻,需要同时调动视觉、听觉等多感觉系统。这是整全性感官体验的回归,也是整全性感官系统的异化。技术提供了多感官体验的可能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感知的“异化”,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延伸意味着截除”。过于依赖技术也许会带来感觉的弱化和注意力的分散。

网络将我们与世界连接,带给我们全方位的在线感受,推动了整合式感知方式的回归。在受众需求变化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主流媒体也在积极转型,探索传播新模式。央视新闻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它充分利用技术赋能,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新闻,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刺激了人的感官。

二、媒介对人类感知方式的影响

人类通过器官来感知这个世界,与世间万物发生联系。梅洛·庞蒂认为,知觉主体是现象的身体[1],也就是说身体是知觉的基础。而“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延伸并强化人的器官可感范围,帮助人们进一步感受世界。

麦克卢汉认为,人体的感官及其相互关系受到媒介的影响。原始的感知方式是全感官在场的,在口语时代,社会处于部落化的状态。这种部落化的状态要求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最初的媒介就是整个身体。印刷媒介以文字为主体,培养的是线性思维。正如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所说:“印刷术给予了我们自我,使我们以独特的个体来思索和谈话。[2]”印刷媒介的出现,使得个人意识萌发,自我传播成为重要传播形式。这就分割了人的感官,线性、封闭性的思维方式得到发展。而电子媒介的兴起,使得多感官体验重新上线。信息的表现形式多样化,人们在获取信息时,不仅阅读文字,还听声音、看视频甚至感受动作。这种整全性的感官体验增强了人们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的功能,重塑了非线性的跳跃性思维。

这种趋势在近几年的学术研究中也得到了证明。喻国明教授的课题组致力于用脑认知的研究方法研究媒介,通过实验数据证明,电纸书报纸比纸质报纸的认知发生更加全面均衡[3],验证了媒介对大脑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三、融媒体实践和整合化感知方式的回归

正如上文所说,媒介影响着人的感知方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摒弃了单一的阅读方式,推动了整全性感知方式的回归。在央视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新媒体担任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传播实践更加注重具身体验。

(一)多媒体集成和多平台联合报道

央视新闻形成了线上线下多种手段多平台联动式报道,报道使用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多种符号呈现方式。除了传统的电视端,央视紧跟潮流,加强微信、微博和客户端的信息建设。近年来,央视入驻B站、快手、抖音等平台,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收获了大量粉丝。

在广播电视媒体上,“央视新闻”保持严肃的态度、严谨的分析逻辑,具有明显的“新闻联播”特色。而在微信公众号上,“央视新闻”图文并茂,语言生动。在B站、快手、抖音平台,央视从年轻人的角度来讲故事,接地气、有新意、“网感”强。

以今年的两会报道为例,央视利用新兴技术开展融媒体实践,注重全方位的用户体验,打造自身品牌,全景报道两会盛况。基于“5G+4K/8K+AI”等新技术,创新表达方式,增强在场感和互动感,给受众带来全新的、全方位的视听觉体验。数字虚拟小编小C的出现,打破了时空壁垒,通过云端连线,完成多场采访,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具有趣味性。两会报道更加贴近民生、贴近实际。其中《两会你我他》节目的口号就是“两会你我他,关注身边事”,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引发情感共鸣。《走街串巷聊两会》这一节目在“流量密码”王冰冰的主持下,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探访养老驿站”这期视频中,主播化身志愿者来到驿站,与老人们聊天。老人们在驿站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他们说“孩子们忙”“孩子嫌我笨,教一遍就不想教了”“我们年轻的时候也不笨”……佝偻的身影和无奈的话语,戳中了万千网友的心,许多网友表示,看完视频就去给爸妈打电话了。这种情感是人类共同的特性,也是最容易被调动的本能。

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记住的可能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一种态度和情感。网民们不追求科学道理,而倾向于具身体验和直接感受。打动人的信息才能受到欢迎、收获流量。

(二)可视化和沉浸式新闻

在喧嚣的信息流中,媒体担任着“把关人”的作用。媒体不仅需要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还要考虑如何将这些信息简洁、有效地传递给受众。可视化新闻帮助受众快速了解数据,2020年10月8日的《新闻联播》,引用了百度地图大数据,解读黄金周出行百态,直观准确。读懂信息之外,有效的互动也是优化受众体验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互动意味着参与和反馈,无论是公众号,还是微博、B站,央视都大方地打开了评论区。评论使得受众与传者产生了联系,也使得受众之间产生了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了新的场景,用户沉浸其中,在场感油然而生。2021年初,央视新闻制作的H5《选出你最想做的3件事》刷爆朋友圈,人们选出自己最想做的3件事并分享到朋友圈,让好友猜测是哪3件事。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交流方式,缓解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又增加了线上交流的趣味性,实现朋友圈分享的裂变。受众在看得懂、有互动的信息中发现自己的价值。

近年来,电子媒介技术带来的可能性催生了受众更高的心理需求。这也就衍生出了虚拟现实新闻、沉浸式新闻等新的新闻形态。用户期待缩小与新闻事件的时空差距,增强“在场感”。央视新闻推出慢直播和VR浸新闻,借由视觉技术的创新丰富大众观感。今年的8月13日,央视新闻开启英仙座流星雨不间断直播,与受众一同云观银河星空。背景音乐是F4的《流星雨》,关于夏天的许多回忆泛上心头,关于未来的期许写入弹幕。而每一条弹幕都带有一颗星星、斜着往下移动,构成了壮观的弹幕流星雨。“考研上岸”“健健康康”……人们把自己最真诚的愿望告诉了流星。此外,央视新闻客户端专设VR栏目,人们通过全景云游祖国的大江南北。360°全景体验,让用户身临其境、全感官在线。

然而,新兴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焦虑也更加明显,我们总是被信息牵着鼻子走,因各种消息而彻夜难眠,人的精神力因此下降。新媒体在丰富人的感官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四、回归带来的问题:注意力的分散

整全性感知方式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注意力分散。整体性感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与深度思考相对立的。在同样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信息,意味着注意力的分散。海量的网络信息,更是令人目不暇接。

海量化信息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而我们的注意力却下降了。“无限的内容供应与有限的注意力资源之间不断尖锐的矛盾,是注意力市场最主要的矛盾。[4]”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可获得量大幅增加,随时随地无数的信息包围着用户。它不再是工具、不再是身外之物,而是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生活中。“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诗句,也很符合当今复杂的信息环境,反映了技术可能性与精力有限性的矛盾。

注意力的分散,影响着人的阅读质量和情感态度。人们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轻信谣言,随波逐流。长此以往,感官会变得麻木,生活质量也会下降。

整全性感官体验促进了非线性思维的发展,而非线性思维指向浅阅读与情绪化。面对广大的信息洪流,人们不求甚解。我们经常能看到《一分钟看完xx》这样的视频,在这一分钟之内,文字、声音、图像同时出现。

看起来从不乏味,但看完之后,受众并没有获得有效信息或者过几天就忘记了。浅阅读也意味着情绪化,看到什么便相信什么,这种情绪化表达在群体的环境中更容易传播。互联网促进了信息的共享、话语权下沉,加速了情绪的传播。勒庞认为,群体的思想有一种互相统一的倾向,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出现了一种群体心理[5]。

群体被力量控制,其行为不受大脑的支配。这是谣言传播的基础。

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打字机剥夺了人们身体的本真性。机械按键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手的书写功能。这提示着我们,新兴媒介所带来的多感官体验的缺陷。从表层来看,长期戴耳机、看视频会造成听力、视力的下降;从深层来看,我们通过技术来看世界,看的是一种“拟态环境”。人体本身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能力反而下降了,因为沉迷网络,我们忽略了身边的美景。任何东西不锻炼就会退化,这是规律。人成为技术的附庸,一旦断了网,回到现实生活,会变得无所适从,甚至无法与人正常交流。越来越多社恐人士的出现,或许也能说明问题。

五、结语

多媒体新闻以其独特的符号系统,加速了整全性感官体验的回归。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或许无法起到很强的科普教育作用,但能够凝聚团体共识,有三分钟热度,便有三分钟收获。

人们可能会忘记当时央视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但一定会记得当时的那份感动。

但虚拟的在场永远代表不了现实的在场。媒介始终是工具,而不是生活本身。就像谷兹布洛所说的那样“人能生火并能控制火,这样的能力使我们的身体成为这种技术资源的发展源泉……即使在技术社会态主体主导的时代,生命也必须通过身体来延续”。有人类的存在,才有技术的创新。技术始终是为人服务的,不能超越人的主体地位而存在。

我们不能过分依赖媒介,媒介只能带来一部分快感,而不是全部感受。身边的花鸟风月,才能给人长久、稳定的真实感受。而网络上的东西,是镜花水月,风险性很大。媒介也不能顾此失彼,在片面追求感受的情况下丧失了对新闻真实性的探究。

广泛常常伴随着单薄,专一常常伴随着深入。无论是多感官综合体验,还是单一感官的深度体验,都是用户的选择。媒介应当同时提供两种可能性,而不是越过用户做选择。未来媒体的发展也应当以人为本、以人类的长远发展为本。

猜你喜欢

感官媒介受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