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培养路径探索

2021-12-01侯栋梁洪少春

关键词:心理素质辅导辅导员

侯栋梁,洪少春

(泉州师范学院应用科技(航海)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环境下,我国高校青年大学生极易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1]。如何解决我国高校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有效疏导心理问题,培养青年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重点热点问题[2]。但是,我国普遍的现状是一所高校只配备一两名专职心理教师,不能满足新时代下解决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目前,我国辅导员制度让高校青年大学生能不受时空限制的接触高校教师[3]。辅导员是与青年大学生接触的第一线高校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心理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效果,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已成为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能力之一。

1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发放500份“问卷星”调查问卷,收回486 份,回收率97.2%,有效问卷425 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87.4%。调查问卷面向四个年级,调查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类型。

1.1 新环境适应问题

对大学生进行适应校园新环境调查,发现有78%的一年级大学生有难以适应问题,大三、大四比例只有10%。进入高校,大学生身心发展是接近成熟但仍是不成熟且不完善的,绝大部分青年大学生在结束紧张的高考后,都是第一次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来到大学,这种环境下青年大学生非常容易诱发各种心理困惑甚至心理问题。“极端化”的传统中国家庭教育使学生上大学前基本上“零操心”家庭生活、“零碰触”家务。大学的生活、学习环境对大学生来说与中小学完全不一样,他们不仅要适应大学当地的气候、风土人情,学校的住宿、食物及其他客观条件,还需要学习如何与同学和舍友相处,重新调整自己完全融入这个大学的圈子,如果无法快速融入新环境,很可能会出现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这时青年大学生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有效处理、疏导,将会导致心理困惑,产生心理问题。

1.2 新学习压力承受问题

调查发现,在一年级大学生中有一半不能适应新学习压力。董雪的研究也表明,大一新生在四个年级中是最难以适应学习压力的。大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与中小学有着本质不同。“应试化”使学生难以承受新的学习压力。在中小学,基本上所有学生的学习都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按部就班。等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了中小学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家长的催促学习,一些青年大学生容易在进入大学后无法跟上大学的学业,导致学习成绩严重退步。但是调查同样发现有10%的新生选择了非常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压力,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因为高中的紧张学习任务压力,对比大学就会觉得相对简单,所以学业毫无压力,属于能快速融入大学生活,调整自我的一部分学生。中小学教育很少涉及学生学习压力突变的自身心理调适能力,这极易造成他们在大学期间遇到困难出现困惑、冲突、悲观情绪,产生失落感,严重的甚至可能会自卑和抑郁,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1.3 新关系处理问题

调查发现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存在人际关系问题。王征等人的研究与本研究相似,大学生在宿舍人际关系、学生干部人际关系上较难得心应手的处理,也因为难以处理人际关系而产生心理困惑甚至心理问题[4]。新进入大学校园后,由于同学们各自不熟悉,所以很难快速融入在一起,再加上互联网时代年轻人更倾向于虚拟对话,面对面交流沟通存在“尴尬”情况,导致了同学之间难以有正常的人际关系。2018 级、2019 级新进入的大学生已开始是00后,这些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个也是导致青年大学生难以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因之一。随着时代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青年大学生更容易成为网络虚拟世界里的“朋友”,却与现实身边的人交流机会大大缩短。事实上,沟通交流是人际关系的基础,面对面交流将使双方互相理解,能感受对方的思想和感受。过度的依赖“网络传播”挤压了“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使高校青年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问题面临严峻状况。

1.4 情感处理障碍问题

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处理情感障碍。在谈恋爱的同学中,更是多达89%的同学觉得自己难以很好的处理自己与恋人的情感问题。在大学期间,青年大学生有更高的生活和交流的自由度。客观上,远离家乡上大学使青年大学生不再那么强烈地受到父母的生活约束、恋爱限制,有了自己时空上的相对自由;主观上,青年大学生看到大学校园恋爱的氛围,自身会产生恋爱想法,况且由于生理因素的作用,恋爱冲动可能会更甚。然而,高校青年大学生往往缺乏正确处理爱情和缺乏爱情体验的能力,因此可能会受到情绪情感问题的困扰。一旦失恋,没有及时有效疏导更会对学生本人产生巨大影响。

1.5 就业压力释放问题

调查发现,一、二年级大学生中有15%感到就业压力,三、四年级大学生中有92%感到就业压力,调查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就业压力明显上升。从就业角度看,一方面是大学的高录取率,另一方面是高毕业率,我国大学生基本上人人都可以如期毕业,这种环境下造成了一年一年居高不下、年年攀升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带来了青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高毕业生数,低就业岗位数,差薪资待遇,会使青年大学生望而生畏,对未来产生迷茫、恐惧。如果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没有及时有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青年大学生很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

2 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2.1 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我国高校青年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严峻[5]。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要,常常一所一两万学生的本科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只有一到两个专职心理教师,一些民办高校、专科高校更是没有专职心理教师。高校应该广开思路,向社会大力引进优秀专职心理教师,另外配齐配备兼职心理教师。做到专兼结合,以专为主、以兼为辅,充分利用高校辅导员工作在青年大学生第一线的有力优势,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是最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有力条件。提高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这样才能做好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培养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年大学生。

2.2 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根本工作

心理健康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心理健康工作在高校教育中为高校培养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是培育心灵的工作,是培养青年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工程,最终目的是实现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教师,与青年大学生朝夕相处,联系密切,接触频繁,承担着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培养良好的心理辅导能力,掌握好技能,做好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2.3 辅导员自身成长的迫切要求

青年大学生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而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青年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力军。我国大部分高校招聘辅导员都要求30 周岁以下,并且有不成文的规定辅导员队伍要年轻化,辅导员队伍年轻化自然有其容易融入学生群体的不可比拟优势,但势必会出现经验不足、经历不深导致的自身心理素质不强的缺陷。这就倒逼辅导员个人要强化自身心理辅导能力,高校要加强培养有利于辅导员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自我理论素养,加强自身心理素质,强化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所以,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能力培养,是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迫切需要,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3 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培养路径

3.1 做好顶层设计,落实培养方案

3.1.1 把好选聘辅导员心理素质考核关

高校需建立并完善高校辅导员选聘任用制度,将辅导员心理素质作为高校辅导员选聘任用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把好选聘任用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考核关,以高门槛提升高校辅导员素质,确保高校青年大学生能得到最好最优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招聘辅导员需要在社会上公开招聘,遵循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原则。营造高校辅导员引才育才良好环境。成立高校辅导员招聘引进领导小组、考评小组,改造入住的学生公寓,给予一定的入职补贴、科研启动经费等优惠政策,从成长环境、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生活设施等方面不断提高招聘高校辅导员的满意度。高校完善辅导员选聘任用制度不仅要从公开招聘的报考条件里严格要求,还要在笔试、面试当中涉及辅导员心理素质的相关题目,做到层层把关,把心理素质考核全覆盖到高校辅导员公开招聘过程中。最后,体检、心理素质测试也是必须项,高校应严格把好最后一关,走好“最后一公里”,心理素质测试不过关者严禁录用。因为每一个高校辅导员带生数都是百位以上,如果让一位心理有缺陷的辅导员去做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可能还会越来越严重。高校对辅导员选聘任用的严格,是对高校青年大学生的负责,是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对社会、国家的负责。

3.1.2 加强在职培训

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应成为高校教师入职和职后培训的重要内容,成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的入职和职后培训对提升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绝大部分高校辅导员都没有毕业于心理学、教育学专业,而且辅导员工作纷繁复杂难于抽出时间自学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知识,所以学校层面应该建立完善的辅导员职后培训制度,以学校层面进行全校范围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后培训,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更好的服务好青年大学生。这需要高校党委重视,人事处或教师工作部组织落实好培训制度,全覆盖高校辅导员,多形式邀请专家讲座、举办沙龙、应邀参加会议学习,分层次进行不同职称、不同工作年限、不同专业的辅导员培训。实现入职培训管理与资源一体化。打通学校与省市培训资源平台的对接,购买、引入优质入职培训教学资源服务,建设区域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融管理与资源为一体,建设一个多校共享的入职培训资源库,最大化打通单个学校资源库管理,实现多校共用的一体化资源库。

3.1.3 健全心理沙龙制度

高校辅导员在与青年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过程中,由于消极案例、负面情绪等因素的作用,这种心理辅导员过程会增加高校辅导员的精神压力,进而影响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只有高校辅导员自身的身心健康了,才能辅导好青年大学生,解决好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好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高校可以探索建立高校辅导员心理沙龙,由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牵头,心理发展中心具体主办,走出一条其他高校可复制、可借鉴的沙龙好路子。探索建立心理沙龙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青年大学生存在“面对面”交流的尴尬,高校辅导员同样一定程度的存在着。通过平台建设的云播课堂系统,以线上与线下心理沙龙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心理沙龙举办的意义目的,推动高校辅导员提高心理辅导能力,减轻自身精神压力。高校应完善心理沙龙制度,探索心理咨询的难点、重点,互换经验,交流心得体会,使心理沙龙成为高校辅导员的情感疏通地、心情减压地、情绪舒缓地!

3.2 修好自身内功,培养心理辅导能力

3.2.1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高校辅导员要认真做好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就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辅导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只有这样,高校辅导员才能利用理论知识对青年大学生开展相关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做好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同时,高校辅导员还应具备一定的知识宣传能力,进行心理健康宣传,利用新时代下互联网新媒体有力推送有价值的心理健康信息。一方面,在预防上下功夫,在青年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意识,传播心理健康正能量的信息,主动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尽可能减少青年大学生心理困惑,尽可能预防青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在心理咨询上做功课,新时代下青年大学生较不容易接受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更倾向于网络虚拟世界的对话,高校辅导员应顺应时代发展,主动接收新鲜事物,利用新媒体有效对心理困惑问题学生进行倾听、了解、帮扶。

3.2.2 强化心理实践训练

高校辅导员不仅要阅读大量的专业性和相关非专业性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要多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各方面的实践技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辅导员有了做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想法,应付诸行动,及时验证,完善方式方法,为更好更优的服务好青年大学生一直奋斗在实践的道路上。特别在对青年大学生的具体思想政治实践工作中,在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培养心理辅导能力,在做青年大学生的思政工作时随时随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春风化雨,让心理健康工作做到润物无声。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人们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心理健康的人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内化为自己的信仰,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良性循环。高校辅导员在日常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自觉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总结提炼实践中的经验方法,增强在具体实践工作中的心理辅导能力。创新建立入脑入心的思政心理结合课,在思政课教学中创新融入心理课,学生可通过创作心理剧本、登台表演等形式,以思政阐述与文艺表演有机融合,提升学生学习思政的主动性和改善学生自身的心理认知,从而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4 结语

21 世纪是一个倡导人全面发展的世纪,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高等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培养好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做好高校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形成高校一套完整可行、可复制、可借鉴的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培养路径,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辅导辅导员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十二星座家长怎样辅导作业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课程开展研究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