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弱势群体参与全民健身的价值分析
2021-12-01李莉,徐强
李 莉,徐 强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改革开放40 年给人们带来了希望,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中国经济发展一片繁荣景象。2016 年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康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作为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的全民健身运动,其发展迈进一个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全国各地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也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全民健身发展中弱势群体健身问题是最薄弱的环节,是全民健身的开展与普及面临的瓶颈,成为建设“健康中国”亟待破解的难题,使得弱势群体问题成为体育学者关注和研究的新方向。众所周知体育不仅具有陶冶情操、强身健体、怡悦身心、调和人际和增进社会和谐稳定等多方面的功能作用,且对参与者还具备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的特殊功能,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供给精神动力,为“健康中国”建设以及社会稳定发挥独特的作用。基于此从“健康中国”视域下解读弱势群体参与全民健身的多元价值,努力实现体育对国家繁荣稳定的调控功能,建设“健康中国”,实现全民健康,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1 微观价值
1.1 改善弱势群体不良健康状况的有效途径
适当的体育运动促进身体健康发展。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更直白地说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即体育运动,体育健身活动可以改善、增强身体各器官的技能,提高其耐受能力,使人拥有健康的体魄,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能刺激和增强机体各系统功能,使身体各系统处于平衡和健康状态。就弱势群体从事工作及生活现状看,具有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不固定以及体力消耗较大等特点,使其身心常常处于高度紧张和疲惫状态,仅靠消极的、被动的“休息”——“睡觉”是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其身心俱疲的状态,这样一种状态日积月累必定为其身心健康埋下隐患。据资料数据分析显示,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身体健康水平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和病态边缘,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众所周知,适当体育运动可以有效提升身体健康水平。因此,弱势群体要充分认识和肯定体育健身的带来益处,从而积极参与到各项健身活动来,以期通过体育锻炼有效改善和提升其健康状况,增进健康,且体育锻炼直接的功效和简便易行的实用性,无疑是弱势群体最佳的选择[1]。
1.2 提高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本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西奥多·舒尔茨在其《人力资本投资》中指出,“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资本增加重要”。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财富的生产是依赖于出产率,他在《经济学原理》这样说道,“人的体力的、精神的、道德的健康以及其程度所依存的各种条件,惟有这些条件才是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不难理解出产率的提升关键的在于如何高效地利用这财富来改善和提高人的体力、精力以及道德的康健水平。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弱势群体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建筑业、农业、服务业等,这些行业对就业者的身体素质要求相对较高。因此,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强健的体魄是很难适应行业对就业者的要求。
体育对强化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体育通过其自身的魅力,无论是从生理机能改善,还是心理健康的提升都有着积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抑制了身体某些功能的衰退,促进身体健康,为人类创造活动提供机体保障。同时,弱势群体要明确认识到“体育不仅是一种健身手段,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资源。”通过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体质和适应能力,延缓疲劳,精力充沛,积聚足够的身体本钱(或人力资源),同时还可以实现自身的知识技能储备,从而转化为生产技能,最终转化成生产力,进而提高劳动生产力和生产率,实现自身价值提升和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而拓宽就业渠道,创造财富,实现自我价值。
1.3 增强弱势群体的家庭稳定性
就家庭经济结构看,弱势群体的家庭大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经济的相对贫困性,他们的健康一旦出现问题,必将给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家庭稳定岌岌可危。据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对1.4万农民工免费体检发现,38.6%的弱势群体带病工作,其健康状况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资料表明,目前大多数的弱势群体由于经济的贫困,加之社会保障机制的缺乏,导致该群体面对一些伤病普遍采取“一拖、二扛、三吃药”的态度,其生存状态令人担忧。这无疑埋下了某些不安定因数的隐患,降低了家庭抗风险系数。从体育学角度讲,体育运动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就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功能和作用。通过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如慢跑、健身走、太极拳、打羽毛球等简单易行的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提升机体免疫力,增进健康对经济困难又缺乏社会保障的弱势群体及家庭而言,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实用的防御性策略。
1.4 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目前社会群体普遍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精神文化娱乐生活的匮乏,滋生了许多不安定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弱势群体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自身认知的影响,其健康的精神娱乐文化生活匮乏,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加之弱势群体大都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在其聚居地聚众赌博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智能化电子通讯设备的普及,一些低俗的文化活动及网络犯罪乘虚而入,对自身的安全、家庭和社会的稳定都潜藏着许多危险因素。体育生活方式追求的是一种健康、崭新的现代生活方式,可以帮助冲击并抛弃愚昧、腐朽的思想,抵制精神污染,引导社会风气,促进安定团结以其自身的形象影响社会风气。在这类生活方式中,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都变融洽、和睦;人对物的获取变得的理智、通达;社会责任感也逐渐变得强烈,且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途径表达自身的想法与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弱势群体中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不仅可以丰富他们娱乐文化生活,陶冶情操,还可以对家庭成员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家庭体育的开展,远离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个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改善并提升其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2 社会价值
2.1 改善身心健康和陶冶情操的有力手段
当今社会经济、生活进入一个快节奏的时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被电子产品取代,弱势群体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伴随他们多是自卑、自闭、紧张、压抑等不良心理状态,使精神上承受很大压力,其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据查阅资料数据发现,改革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激化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尤其是人的心里问题大大地增加。例如:有的人“原来不烦恼的事情,现在开始烦恼”;做事情力不从心,产生泄气感;常常感到孤独、感到苦闷、感到害怕;还有的“隔一段时间就会无缘无故哭一场”;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越来越少,甚至无话可说等。以上数据从心里学角度反映了人们内心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心理状况不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不难看出弱势群体承受力的脆弱性。人和社会是共同体,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必不可少。事实证明体育运动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排遣不良情绪的灵丹妙药。无论是参加一场酣畅淋漓的体育运动,亦或是体育比赛,亦或是观看一场激烈的体育比赛,都可以使参与者如身临其境般体验体育比赛的魅力以及比赛带来的各种内心情感,如紧张、激动、喜悦等,并能在这些情感中很好地释放自己,帮助其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研究表明,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心胸一般比较豁达,心理承受力较强,社会交往能力比较强,体育为不同人群之间相互接触、相互认识和相互融洽提供了方法和机会。弱势群体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结识不同人群、了解不同社会群体,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这不仅可以调节身心、调剂生活弥补和消除由于城市化、智能化、信息化等快节奏生活而带来的心理疾病,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和孤独感,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还可以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自信、自强、拼搏进取精神,从更高的理性层面展现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2.2 融入城市生活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交通和通讯的发达,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缩短了,但心里的距离却扩大了。有资料表明,电子通讯设备智能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被手机取代,使之不愿意和其他人打交道,加之其他一些群体对弱势群体缺乏了解和认识也存在一定的歧视心理不屑与其来往。弱势群体的生活被人为地建立成“孤岛”,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活状态。这样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许多心理障碍,如孤独、烦恼、紧张、压抑等。体育活动具有非语言交流的特殊功能,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提供了更多交往机会,可以在轻松愉快的运动氛围中,心领神会诱发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体育运动是传播思想意识的重要载体,弱势群体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学会人与人交往、沟通的基本技术,还学会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且能在体育比赛中,潜意识地培养起社会生活所必须的道德意识和规范意识,建立和营造公平的社会氛围;增强他们的群体意识,体验归属感,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增加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交往频度,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帮助适应和逐渐融入新的社会群体的生活中来。例如,十九世纪后期的英国圈地运动,造成了大量农民失地,不得不进入城市生活,足球运动帮助了他们融入了城市生活。
2.3 维护区域社会稳定的特殊作用
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稳定是首要前提,没有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这也是“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济发展成绩卓越,但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形成的社会结构性失调令人堪忧。安定与繁荣相伴,骚乱与贫困相随。当生存和道德、社会规范等出现矛盾时,人终究会不择手段地选择生存,而将其他全部都丢弃在一边。在社会生活中,弱势群体作为改革最大成本和代价之一,经济长期处于劣势,生活水平低,心理压力大,承受力差,当他们认为不能公平地分享改革及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成果,就可能抗拒改革,很容易产生仇视社会、违法犯罪等问题,这种社会行为如果不及时分散或释放,长此以往会滋生许多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稳定。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体育是人们排解、宣泄不良情绪的有效通道[2]。正因如此,体育素有社会“安全阀”的美誉。通过一场酣畅淋漓的体育运动能让人不良情绪得以发泄,身体得到放松,心灵得到慰藉,以利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左右,世界各国陆续将体育作为控制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今不少国家通过体育活动,增进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了解、沟通,并缓解矛盾和建立友好情谊。因此,鼓励和引导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组织参加小型体育对抗赛或观看体育比赛,并在社会道德秩序允许的范围内,把受压抑的情绪、情感释放出来,转移和疏导因心理压力、情绪紧张、人际矛盾、利益纠纷等引起的暴力冲动。在建设“健康中国”、共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除了必要的道德、社会规范和法制教育外,发挥体育对社会的调控功能,有利于做好弱势群体社会稳定的工作[3]。
2.4 实现全民健康和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前提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健康中国”战略构想,“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全面阐述了“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4]。“健康中国”的内涵涵盖全体人民的全面健康的要义,“健康中国”的建设不仅仅是我国民生问题的建设,更是我国综合实力提升的衡量指标,涉及重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全民健身作为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前提和有力保障,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有着特殊的意义[5]。全民健身发展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城市全民健身与农村全民健身开展失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全民健身体育开展失调。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旧体制的制约,弱势群体健身问题又是全民健身实施开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作为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和全民健康的目标实现。没有全民健康,健康中国的建设就失去原有要义。因此,积极引导和利用现有的有利因素,鼓励和帮助弱势群体参与全民健身,不仅可以强健体魄,锻炼意志品质,更是实现全民健康和“健康中国”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
3 结语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康作为新时期的发展与建设主题,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目标。习总书记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而全民健身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6],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社会弱势群体参与全民健身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到全民健康的实施,健身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国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未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参与全民健身的窘状,两极分化日趋严重,阻碍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不利于“健康中国”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健康中国”建设大背景下,抓住机遇,希望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关注弱势群体的健身问题,在其相关问题上开“绿灯”,同时加大对其宣传、投资力度,引导和帮助他们提升和强化的健身意识,充分认识体育不仅可以强健体魄,锻炼意志品质,还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弱势群体参与全民健身的困境,不仅可以减少社会危害风险,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稳定,还是实现全民健康的“运动处方”,更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