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华核心思想理念的单元整体教学
2021-11-30赵慧
赵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求语文课程“要全面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引导学生理解和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情怀、中华精神、荣辱观念,提高审美情趣,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怎样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学中体现这些要求?本文以统编版八(上)第六单元的教学过程为例加以阐释。
统整教材资源,准确理解“大丈夫精神”的基本内涵
准确理解文化内涵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的前提。统编版八(上)第六单元的课文包括《〈孟子〉三章》《周亚夫军细柳》等我国古代经典名篇,主题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教材设定的单元教学目标为“阅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结合课文内容,我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定为“大丈夫精神永流传”,引领学生以熟悉相关人物形象为基础,理解“大丈夫精神”的内涵,借助具体内容理解其核心思想。
统整教材资源的核心问题是在相关学习资源之间建立联结,即围绕学习主题统整教材学习资源,补充相关学习内容。“大丈夫精神”作为学生单元学习的支撑和线索,通过系列教学活动设计,将其合理地渗透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对课文进行学习。以《〈孟子〉三章》作为准确理解“大丈夫精神”的核心文本,又補充《鱼我所欲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与《〈孟子〉三章》整合成一组学习材料。通过核心文本以“一”带“群”,内聚式多文阅读,解决概念构建的问题,重在培养学生文言文感知、理解和提取、整合信息的关键能力。学习活动设定为:孟子的5篇文章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诠释了“大丈夫精神”;你认为谁符合孟子“大丈夫”的标准,请写一段文字说明理由。
学生通过课文及补充材料学习,能够清晰概括孟子“大丈夫精神”的内涵: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要以天下为己任,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要有浩然正气,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统整教材资源帮助学生相对全面地认识“大丈夫精神”,实现《指南》对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初步体会中华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的要求,立足学习难点,突破学习内容的碎片化和思维培养的浅表化,有助于多角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尤其是思维深刻性的发展。
开展思辨读写,鉴赏体现“大丈夫精神”的典型形象
单元整体教学的关键,在于用有逻辑的结构,把网状的思考体现在学生“读”与“写”的过程之中。开展思辨读写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的关键和核心,其重点是引领学生在思辨读写的过程中厘清“大丈夫精神”内涵,从不同角度深入认识“大丈夫精神”。
诵读是讨论的起点。在学习《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时,学生依据课下注释、工具书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身份,通过语调、语速、重音、停连、节奏、韵律等重点朗读人物对话,读出对话中的起承转合、各个人物的语气和情感,以此理解人物性格,进而感知人物形象。接着,学生将文意理解、审美鉴赏、问题探讨与诵读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作者笔下周亚夫“治军有方、令出如山、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特点,明确课文传达出的“大丈夫精神”,形成“周亚夫是大丈夫”的认知。
“写”的过程是追求本质的过程,亦是学生鉴赏“大丈夫精神”典型形象的过程。“写”的过程要求教师在学习链连接处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解决学生的知识诉求,给学生以技术支持。在“形成评价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各种史料,以时间为纵轴,兼用历史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把散见于各种资料中关于周亚夫的一言一行爬梳录入,帮助学生解决对周亚夫评价的困难。教师引导学生圈画司马迁、班固、苏辙、曾国藩对周亚夫评价的关键词,讨论对周亚夫的新认识,在加深对周亚夫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评价,感悟周亚夫身上的“大丈夫精神”。
组织实践活动,辩证分析“大丈夫精神”的当代意义
组织实践活动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的深化和发展。组织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知识迁移、体验、思考、提高的过程,也是落实《指南》要求的过程。我以充分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为基础,设计了“做新时代‘大丈夫”的综合实践活动,以谋求学生思辨与读写的进阶。
综合实践活动围绕辨析“大丈夫精神”、发扬“大丈夫精神”等几个阶段进行。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之前,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辨析“大丈夫精神”的当代意义,我通过补充鲁迅关于近代“大丈夫精神”的史料,让学生明白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百年来培育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以天下为己任,为崇高理想而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人物。“大丈夫精神”并不只属于过去某一个时代,而是与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今天仍有其价值和意义。
语文教学内容需要在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遵循语文传统教学内容的历史发展规律,又要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历史人物用言行写就的历史永远是客观存在的,对其研究也需要深入持久和不断创新,也正是《指南》所要求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编辑 _ 张晓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