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021-11-30苏虹
苏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数学学习的内容,创新培养方式,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结合实际教学,积累感性经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着手,创设学生比较熟悉或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从而积累感性经验,为其空间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比如,在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并测量出牛奶盒的长、宽、高;然后让学生思考,在打包1盒、2盒、3盒牛奶时各有多少种打包方式,以及哪一种打包方式比较节省。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牛奶盒作教学素材,学生操作起来简便易行,也使空间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问题,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体会更加深刻。
2.引导参与操作,建立空间表象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直观的展示、实际的操作对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意义重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所学内容,多开展一些探究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操作中,在动手和参与中获得感知,从而建立空间表象。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这一内容时,为使学生对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有准确的认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在8cm、10cm、14cm、22cm这四根小木棒中,选取三根搭建三角形。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有四种组合方式,但是其中只有两组能搭建三角形,另外两种无法搭建。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学生因为参与了操作,很快就可以理解“只有任意两条边相加之和大于第三边才可以搭成三角形”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考分析,不仅学习到了有关空间的知识,还锻炼了操作能力。当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增多后,对空间图形的感知能力也会自然而然得到提升,空间观念也会逐渐形成。
3.加强课堂互动,培养空间观念
教師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探究本质,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不同特征,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裁剪、拼接,形成一个长方形,然后提出问题:拼成的长方形和之前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两者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面积并没有变化,拼接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而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对应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样,学生通过对问题环环相扣的思考,对知识的探究越来越深入,从而形成空间观念。
编辑 _ 张晓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