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关注学生实际获得

2021-11-30丁育慧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图形数学知识思维

丁育慧

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活动的设计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素养。经过研究,笔者认为,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应重视以下三种数学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1.操作活动——积累经验、促进理解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想解决某些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思维发展不成熟之间的矛盾,就要多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以启发学生思维、积累经验、促进理解。

首先,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动作思维为主,学生通过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等多種操作活动,将抽象概括的数学概念、运算、图形、实际问题等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具体事物,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把远离学生的数学问题熟悉化、生活化、外显化,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加法”时,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学具讲清道理:“十位上怎么多了1个十?”学生通过摆小棒和小方块、在数位表里摆小珠子等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将抽象的计算转化为操作活动。通过观察、比较、沟通不同方法间的联系,在不同中寻找相同,理解算理,实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补。

其次,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操作活动是动态的,它顺应了儿童好奇喜动的心理特点,能更有效地激发兴趣,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都有收获、有思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升。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如何设计一条有规律的、与众不同的板报花边”的操作活动。开放的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完成任务的可能和创作的空间,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创造的乐趣,彰显个性。

最后,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形象向抽象发展的过渡阶段。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与创造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造的才能,不断探寻数学中的奥秘。

例如,在“认识图形”一课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操作活动, 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可以怎样折,得到的图形什么样。活动中,学生在头脑中不断想象图形的样子,再动手折一折验证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玩着玩着发现,长方形卷一下可以变成一个圆柱;有的学生还想到,可以先折一折,围成一个长方体……从“折”到“围”,从“平面”到“立体”,学生的思维被引向深入,思考越来越深刻,学习潜能不断被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2.应用活动——问题解决、形成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数学应用活动是以解决问题为载体的一类活动,问题可以是源于生活的,也可以是源于数学的,学生应用已有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去解释或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应用活动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首先,教师要努力挖掘活动素材,创设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发现的、安全的提问环境,当学生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敢想、敢问、爱问,愿意接受挑战。

例如,在学习完“对称”一课后,可以设计“剪板报花边”的应用活动,学生在尝试剪花边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怎么才能让图形连起来呢?”活动中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怎样对折”“对折几次”。围绕“怎么剪一串图形”这个核心问题,将“对称”的知识与剪纸的经验对接,终于剪出一串图形。有的学生还大胆猜想:“如果纸条足够长,剪出的一串图形应该能绕地球一周!”应用活动中,学生的思考越来越深刻,数学思维得到了发展,问题意识得到了培养,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其次,应用活动的设计一方面要尽可能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在应用活动中促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

例如,学习运算的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我讲数学故事”的应用活动。学生需要将生活中的经验与数学运算建立联系。这样的活动既尊重了每个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深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学生把生活中的事情绘制成简单的图画,并用语言进行简单描述,最后还抽象成数学算式。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建构数学模型,发展问题解决能力。

3.游戏活动——激发兴趣、发展思维

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出发,设计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活动,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简化成通俗易懂的数学游戏,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原动力,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发展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可以设计“小点子跳跳跳”的数学游戏。学生用小点子在数位卡上摆数,感受计数单位的价值,渗透位值思想。游戏中学生不断移动小点子,摆出了不同的数,同时学生积极思考,想办法摆出更多的数。有的学生玩着玩着,还发现了小秘密——“这些数的摆放是有规律的”“可以一组一组地找”,等等。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活动中,经历小点子在数位卡上移动创造出不同数的过程,动手、动脑,有竞争、有交流,加深了对计数单位的理解,同时发现规律、渗透有序思考,思维得到发展。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长智慧、长见识,人人都有收获,实现积累活动经验和获取生命感悟的个性化目标,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课题“核心素养体系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活动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T2017GD013)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 _ 李刚刚

猜你喜欢

图形数学知识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分图形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