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素质教育视域下的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探究
2021-11-30何舒曼
何舒曼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素质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研究和实践的关键内容,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增加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强化思政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人格及科学价值观念的养成,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分析了第二课堂的概念与内涵,随后分析第二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明确当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最后探究新时代高校素质教育视域下的思政教育第二课堂的开展,明确高校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原则、目标、内容、形式及保障机制。旨在通过此次研究,明确第二课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的效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完善提供指导,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提升。
[关 键 词] 新时代;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思政教育;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1-0118-02
一、第二课堂相关概述
(一)第二课堂的概念
当下,学术界对“第二课堂”的概念并未形成统一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第二课堂指的是学校教学计划外,组织及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1-2]。(2)第二课堂是一种新型教育教学形式,学生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从而达到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及培养能力的目的,属于对学生考查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3]。总的来说,第二课堂是相较于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和大纲规定的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有目的、有组织的实践活动总称,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且和学生教育相关。
(二)第二课堂的特征
第二课堂具有十分显著的特征:(1)活动目标具有导向性。第二课堂活动是在教师指导及相关部门管理下开展的,属于具有导向性的实践活动体系,采取学生喜爱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及理想信念。(2)活动内容广泛。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广泛性体现在时间充裕、空间广泛及知识交叉等方面,除课堂教学之外的课余、节假日等均能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活动空间方面,第二课堂在校园内外的相关场所均能够开展;知识交叉方面,第二课堂的知识内容涉及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具有跨学科和跨专业的特征。(3)活动参与的主体性。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不仅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还要从思想层面上重视第二课堂,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及设计者参与其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4)活动环节互动性。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教育的作用,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社会间的交流和互动,促使学生能够获得丰富、全面的知识,并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二、第二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凝聚作用
第二课堂能够通过特定的方式和内容,将表面上分散且差异较大的个体凝聚成一股力量。第二课堂本身的活动多样,使其受到实践及空间的限制较小,能够利用的教学资源较丰富,可以使学校各个部门及社会力量凝聚成合力。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是长久的、系列性的,活动目标的实现需要团队成员有组织、有计划地设计与实施,使团队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
(二)调节作用
调节作用指的是第二课堂能够将知识性、思想性及趣味性融为一体,通过寓教于乐及寓教于行的方式,将比较枯燥复杂、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合理地融入实践活动当中,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第二课堂灵活多样的开放式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师生间、学生间以及学生与社会间的多重互动得以实现,在活动中学生的思想得到碰撞和刺激,在开放式教学活动氛围的影响下,既能够保证学习效果,又能够调节学生的情绪,影响其情感与价值观念。
(三)转化作用
高校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知识与才干的增长,同时还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坚定信念,有助于学生人生经历的丰富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第二课堂的转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以利用多样性的载体,强化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达到“知行统一”。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均较为丰富多样,符合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第二课堂能夠将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融入具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的精神面貌、思维观念等受到影响而发生转变,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对学生思想及行为的教育,促使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
三、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及高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对高校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抵御负面思想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高校、教师及相关研究人员针对思政教育实践教学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思政教育成果的提升。首先,相关研究人员对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相关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完善,针对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特征、内涵、形式及意义等,进行较为丰富的研究,并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提升路径进行了研究实践。
(二)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逐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存在较多问题,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规范性、系统性不足,实践活动相对薄弱,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成效仍有待提升。
1.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及人格的养成,这就要求学生这一主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既要积极参与,又要真正关注思政教育和学习活动。但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教学活动成效十分有限。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的数量显著增加,在有限的师资力量下,思政教师的工作压力明显增加,大部分思政教学采取的是大班授课的方式。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的授课对象是数百甚至上千人,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指导的工作量巨大,无法保证实践教学的覆盖面。
2.对于思政实践教学的认知和重视不足
中央文件明确指出,“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但是这一指导思想并未得到重视和落实,很多高校对于思政实践教学的重视明显不足。部分高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将学校建设及理论教学作为重点内容,没有认识到思政实践教学的长久性和实效性,甚至认为思政实践教学是无实质作用的业余课程。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很多高校的思政实践教学呈表面化、形式化发展态势,并未真正获得重视和发展。另外,思政实践活动的开展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的,很多高校在经济压力的影响下,淡化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将其与社会实践混为一谈,出于省事、省时等思想,未在思政实践教学活动中投入应用的精力和资金。
3.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不足
高校思政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具备坚定的信念及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拥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与实践指导能力。但实际情况是,当下部分高校的思政教师为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此类教师尽管在学术水平方面较为优秀,但是人生经历、社会经验等明显不足,开展思政实践教学的能力缺失。教学和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时,往往不能形成教学特色,导致学生对思政实践活动的兴趣不足,甚至出现抵触、反抗情绪,严重影响思政教育成效。
4.教学活动不够深入和多样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是互相联系和作用的,但同时课程实践教学是各有重点的,需要教师的有效配合及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完善实践教学设计和实施。但在当下的思政教學中,各科老师的交流与沟通明显不足,实践教学也是各自独立开展,导致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严重不足。
四、结论
思政教育属于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养成及人格培养十分重要,在科学教学体系的保证下,能够发挥较为显著的效果。但在目前的高校思政教育活动中取得的成效有限,学生主体地位未得到重视,教学活动受重视程度和多样性均明显不足,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明显不足。第二课堂在内容和形式上均较为丰富和多样,其趣味性、互动性、实践性、自主性和导向性的特征,使其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功能的强化做出贡献,属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第二课堂活动具有长效性、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能够通过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巩固学生的课堂相关知识,并感染学生的情感、思想等,促进学生良好思想价值观念的养成和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陶好飞,陈玲.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发展与实践研究[J].高校共青团研究,2018,10(3):154-156.
[2]陈蓉娟.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构建的基本内容[J].好家长,2018,10(75):256.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