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探索

2021-11-30杨佳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1期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小康社会现代化

杨佳佳

[摘           要]  从“小康社会”的提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历经几代中国人的拼搏和努力。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继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一年。在这样一个关键节点,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的价值进行探索就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全面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1-0108-0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我们已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均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就为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胜利,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个关键时期,应充分借鉴并挖掘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精髓,进而更好地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一、“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辩证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也在强调社会进步可以促使人得到全面发展,由此看来,二者之間的关系在于,人民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能之所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核心在于“全面”,在社会文明高速发展的当下,人的发展也在追求全面。马克思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强调了人通过自身自主的探索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其动力是,人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求新求变,不断获得更新、更好的自己,促进人对于全面发展的渴望与追求。

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向着更高、更全面的发展阶段迈进的一次探索,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实现的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国在制定战略方面更多地考虑能够从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教育、社会、安全、法制、生态文明等多方面实现全面发展,而这其中的任何一次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尝试与努力。在此期间,是中国人民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全面发展促进了国家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是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做出的社会活动促进了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是依靠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的,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源自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渴望与追求。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小康社会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将“人”的含义分为宏观和微观,在本文中称其为“人”的两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指独立成为个体的人,即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对“人”的微观界定。作为独立的个体,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当然,也就同时意味着应该肩负建设强大国家的重要使命。因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每个中国人民都应当从自身出发,不断努力完善自我,赶超先进,向着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奋斗。当每一个个体都怀着对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渴望时,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就会动力十足,社会发展也必然会向前迈进一大步。第二重含义是指“人类”本身,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人”的宏观界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并进,汇聚成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就一定能够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当然,在发展过程中,还必须时刻关注发展的均衡性,保证全体中国人民都能够充分享有伟大祖国发展进步的丰硕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要促进人民共同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保发展更加公平、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小康社会的实现

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更多地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人的劳动,而这种劳动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机械性、重复性、无意义的体力付出,而是强调人类在创造世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发动智慧,为实现提升自我而付出的努力,并在后续的阐述中提出,“教育”是人类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方法,也是人类获得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教育要与生产力相结合,通过教育让人拥有更丰富的思想,更敏锐的洞察力,更崇高的理想,也让人类在生产工具的开发和使用上有更高的效率。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全体中国人民对生产力的提升,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观点出发,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从提高广大中国人民的教育投入入手,通过教育让全体人民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拥有更强大的创造力和对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求全体中国人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奋发向上,开拓创新,因此,“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保证让全体人民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在祖国建设的庇荫下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并通过教育实现与生产力的结合,实现每个人对创造性劳动的追求,最终达到快乐生活、开心劳动的目的。从另一个侧面,当每个中国人民都能通过教育实现创造性劳动,体味劳动带来的快乐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得到飞速发展。

四、“人的全面发展”与小康社会的生态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明确指出,人类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人类诞生于自然,也依赖于自然生存繁衍。

在过去的社会发展中,人类发展还处于对生产力要求高于一切的追求中,因此以自然的过度消耗为代价,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在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也从未停止过,所以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我们不能以损害自然环境为发展的代价,枉顾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始终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而更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相互依赖来形容。由此可见,人的发展依赖于自然,所以在社会发展中应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关系。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样的理念。结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看,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保证发展的时间与环境的稳定,人类应与自然形成和谐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自然,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要学会回馈自然,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更是保证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们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为实现中国人民的“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足够的条件和空间。同时也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通过对中国人民进行全方位的引导教育,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用实际行动为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绿色中国而做出努力。

五、“人的全面发展”确保了实现小康社会的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既关注人的基本身体素质、物质生活需求,又强调人的精神文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全社会形成民主、文明的社会氛围,让人民生活在法制健全、安定团结的社会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的全面发展”最基本的是要保证人的身体健康,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需要广大人民群众拥有强健的体魄,能够为了实现自身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而健康工作、幸福生活。“人的全面发展”除了关注个体的健康发展以外,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包括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文明素养的共同发展。好的社会环境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创造的,也是和諧中国、美丽中国的基础,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特征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下,国家将进一步关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全体人民建立更好的精神家园,让“人的全面发展”得到脱离物质需求之外的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追求,实现和谐社会、和谐中国的建设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人们拥有适合“人的全面发展”的安定、法制、文明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尽情地享受改革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进步所带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卜建华.习近平关于人全面发展理念的探索与当代价值[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6(3).

[2]杨继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数码设计,2017(6).

[3]文永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探讨[J].社会科学,2017(5).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人的全面发展小康社会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我的女巫朋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