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意义与实践路径
2021-11-30时敏
时敏
[摘 要] 通过理念引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平台搭建,多举措丰富劳动教育形式;队伍建设,确保劳动教育师资;技术支持,用新技术给劳动教育赋能;制度保障,做好学校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中职学校可以有效提升劳动教育成效。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中职学校;成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4-0134-02
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思想内涵与承担的职责也略有差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新要求,劳动教育被提升到与德、智、体、美同等重要的地位。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提供了指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20日)明确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指导思路,为中职学校落实劳动教育创造了先决条件。
劳动教育不仅关系社会个体的自我成长与价值实现,更关系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与改革创新。夯实劳动教育基础,推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育”融合的教育教學新形态,有助于中职学校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践行新时期教育理念,培养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国家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重在通过一系列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劳动素养。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技能、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与其他“四育”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它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提升个体的劳动素养以促进科技进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对其他“四育”的渗透融合与促进提升[1]。
(一)以劳树德,用劳动思想教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包含正确的道德认识、理性的道德情感、坚韧的道德意志以及自觉的道德行为,是学生对客观事物以及是非善恶的理性认识与判断,并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而做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不能通过单纯的口头说教习得,必须在真实的劳动环境下,真切的情感体验中融入特定的劳动思想教育,使学生慢慢领会并内化成自觉的道德行为准则。
(二)以劳增智,用劳动技术教育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提升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家综合实力的强盛显得越发重要。而科技的进步、文化的繁荣是国家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的基石,离不开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埋头苦干,更离不开一线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中职学生作为一线工作人员的主力,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深刻影响着生产的技术进步与产品的优化改造,因而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增加有效实用的劳动技术教育,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掌握行业所需的技术与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领悟,从而达到科学文化知识的综合提升。
(三)以劳强体,用劳动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身心体魄的养成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体魄一切都无从谈起。现如今,健康一词不再单指个体身体的健康,更是一个人在精神和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良好状态。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出力流汗,从而锻炼身体;在社会服务中与人沟通交流,培养社会交往的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与自己沟通,学会调适自我心态。中职学生在年龄上与高中生相仿,但学习能力、自控能力、调适能力等却稍显不足,导致他们的人生道路与发展轨迹与普通高中生不尽相同,这也决定了中职学生需要更多的劳动健康教育,确保他们能有一个健康的身心与体魄。
(四)以劳育美,用劳动创造教育促进学生心灵美、行为美的塑造
美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能力,是个体内在品德与修养的外显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评判。对美的追求可以激发个体创造的欲望,探索创造的过程又反过来可以促进学生对美的认识与体验,从而引导他们领悟美、欣赏美,并自觉内化成心灵美与行为美。中职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却即将步入社会职场,他们中的大多数或许还未能深刻领会美的内涵,这将不利于他们今后在工作生活中感悟美、践行美,也不利于他们气质品位的提升。因此需要对中职学生开展劳动创造教育,让他们在探索实践中领悟美的内涵,提高品性修养。
二、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理念引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
中职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确保理念先行。以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指引劳动教育的开展,方能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从校级领导开始,带头重视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党和国家有关劳动教育的最新论述,确保自己劳动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在日常工作中,校级领导要注意保持这种先进理念的向下传达与渗透,带动管理干部在学生劳动教育中主动跟进思想、开拓思路、积极作为。用先进理念武装起来的管理干部再向一线教师传达劳动教育思想,让直接面对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在劳动教育理念上与学校保持一致,确保全校劳动教育的一致性,提高劳动教育的成效。
(二)平台搭建,多举措丰富劳动教育形式
劳动教育内涵丰富,形式灵活多样,不仅包括以理论讲授为主的第一课堂教育,还融入以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教育,更应出现在以网络为主的第三课堂教育中。这三个课堂相辅相成,第一课堂是基础,第二课堂是主体,第三课堂是延伸,共同提高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效。
在劳动教育的基础载体——课堂教学中,中职学校应紧跟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积极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用理论知识武装学生头脑,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教育理论素养。对于其他专业课教师,要善于把握本课程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适时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多角度增进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以上两方面的实现,离不开中职学校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积极推进多学科协同育人,让劳动教育真正融入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在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中,中职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多形式开展校园文体活动与实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同时,感受劳动的乐趣,体会劳动的意义。在开展社团活动时,要注意兼顧社团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文艺性与实践性,既要开展如语文社、英语社等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社团活动和轮滑社、动漫社等休闲娱乐,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社团活动,也要开展如电影协会、绘画社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陶冶学生性情的社团活动,更要开展以青协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提升劳动素养。在开展实训实践活动时,要兼顾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的有机统一。用一以贯之的劳动教育理念,为实训实践活动增加内涵、提升质量。
(三)队伍建设,确保劳动教育师资
好的师资是教育成功的一半。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还没有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也没有劳动教育专任教师,这对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造成了不良影响。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一位专业负责的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对学生劳动教育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中职学校应通过外引内培,打造一支以劳动教育专任教师为核心,专业课教师为有益补充的高水平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劳动教育专任教师承担的主要劳动教育任务,包括劳动理论知识教育与劳动实践技能教育,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负有最直接的责任与义务。
(四)技术支持,用新技术给劳动教育赋能
当今世界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层出不穷,新技术的使用让生产生活变得更加智能化与灵活化,极大地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信息的传递与交换。中职学校应及时看到新技术给各行各业带来的推动作用,把新技术积极引入学校劳动教育中,使劳动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劳动教育管理中,可以创新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使人工智能引领劳动教育内容,智能化整合,引导劳动教育实践智能化发展,引发劳动教育要素智能化提升[2]。在劳动宣传教育中,可以借助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学生接受度高的特点,精心选择宣传内容与形式,有针对性、有策略地展开推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劳动创造幸福”“劳动最美丽”“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等劳动价值理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劳动教育深刻内涵的认知与理解,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提高他们的综合劳动素养。
参考文献:
[1]许锋华,陈俊源.多学科渗透:中小学劳动教育新形态[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
[2]王海建.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创新与调适[J].思想理论教育,2021(1):103-107.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