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1-11-30宋丽莉覃珍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目标

宋丽莉 覃珍兰

[摘           要]  近年来,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冲突日益增多,通过心理测评,中职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项目均分都高于中国正常人常模。因此,中职学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重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的任务,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解决学生问题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关键。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4-0001-03

一、绪论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指出:学生群体抑郁得分高达10.62分,远远高于其他职业群体,仅次于无业/失业人群。报告还对不同学历的群体进行了调查,数据表明高中以下学历的学生群体抑郁高风险检出率最高,达到测试群体的18.1%。中职生正是处于这样一个心理健康高风险群体中。中职生年龄大多在16~18岁,正处于青春期。这是一个特别容易出现冲突的年龄阶段,相比于高中生而言,中职生在心理上有其特殊性,他们中的多数人在多年的学习中体验到更多的失败和社会、家长、教师的不认同,导致中职生有更低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暴露出更多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冲突,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及课堂教学现状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本研究抽取3500名中职学生,采用90项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CL-90)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通过与常模对比,中职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项目均分都高于中国正常人常模。通过心理测试数据分析,当前中职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心理问题:自信心不足、人际关系、敏感情绪控制能力低、过度追求个性发展。这些问题在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影响和制约着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素质的提升。关注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他们进行技能学习的基础,是实现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中职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式,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的心理素养势在必行。

(二)中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现状

课堂教学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课堂与其他课程的课堂教学相比,有共性,更有其特殊性。特殊性在于心理健康课堂更强调学生的主体需要,更关注学生自信心和价值感的习得。然而通过作者调研,目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仍存在如下问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常态模式、以学科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知识掌握为主的教学目标等。

在这种传统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关注较少,忽视学生实际,这样的课堂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感悟,更无法达到中职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构建以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前中职学校的重要任务。

三、中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搭建

基于目前中职学校中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的搭建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充分的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既要遵循一般课堂教学的规律,又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根据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特征,本研究从以下几个要素搭建中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1.目标结构理论

目标结构理论是多伊奇(M.Deutsch,1949)在勒温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在团体中,由于对个体达到目的的奖励方式不同,导致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也不同。目标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合作型、竞争型和个体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指的是,团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只有当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个体自身才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若团体中有一个人达不到目标,其他人也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在这种条件下,团体成员之间必定会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关系,以一种既有利于自己成功又有利于同伴成功的方式活动。团队之间遵循竞争目标结构的理论,团队之间的目标具有对抗性。团队之间形成竞争目标,可以刺激团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2.情境理论

20世纪80年代末,Brown等研究者提出:知识是情境性的,它不是单独的客观存在,会受到知识所使用的活动、情境以及文化的基本影响,并且与它们不可分离。比如知识就像不可能把已做好的整件衣服交给学习者一样,学习者必须参与到环境的给予中,去纺线、织布进而把布裁剪成某一款式的服装。只有通过真正的活动,学习者才能编织他自己的知识之服。知识与活动是不可分离的,活动不是学习与认知的辅助手段,它是学习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学习者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获得了知识,学习与认知本质上是情境性的。[1]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要素搭建

本研究通过文献的梳理,对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学习,根據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基本要素,针对心理课堂的特殊性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核心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1.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合作课堂模式是指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教学设计,具体为授课班级中,按照学生人数分为6~8人的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固定的组名和组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团队才能完成的任务,学生的学习通过团队合作来完成。心理健康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与沟通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取长补短,整合知识。合作课堂教学模式旨在解决学生自信心不足、人际关系敏感、过度追求自我、学习能力不强等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团队中发挥所长,团队的合作犹如社会的小缩影,学生在团队中需相互配合、沟通协作,处理简单的人际沟通问题,获得爱与支持,通过团队合作,还能取长补短,弥补中职生学习方法和能力较弱的问题。

2.模式构建

中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渠道展开。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为:课前了解问题、课中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课后强化拓展因材施教。

根据一般教学模式搭建的基本要素的特点,该模式的设计包含教学程序、师生关系、教学形式等要素。课堂教学程序共有6个环节,分别为:情境创设、发布任务、制定计划、合作实施、体验展示、总结分享。各构成要素的联系如图1所示。

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源于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活动,要与学生自身息息相关,以引发学生的共鸣、感悟为创设目标,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体验感悟,要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与自身紧密相关的。发布任务环节的目的是让学习团队和每一个学生都明确学习任务,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形成合作型的目标结构,激发团队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形成团队内聚力。

制定计划环节需要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群策群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团队活动,让学生明白任务需要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才能完成,例如篮球赛,一个团队缺少一个人都不能成功。引导团队活动的有序开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所长,制定可执行的活动方案。

合作实施环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的思考、体验,不能仅仅局限于参与活动,更要注重從活动中感悟、反思。

体验展示环节是提升学生自信心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注重积极评价,关注学生的体验收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总结分享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引发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评价,注重学生的收获,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次活动的设计做好准备。

课堂实施中,所有学习内容都通过学习团队合作完成,通过团队合作,形成小型的人际支持系统,各成员之间沟通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人际交往的安全感和爱的力量。

四、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课前准备的实施策略

在课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可通过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应用专业的心理测试平台对学生开展心理测评,通过与班主任、辅导员、家长沟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授课班级的学生心理现状。根据学生的心理现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选择相应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实习、兴趣爱好等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根据学生专业发展和岗位职业要求设置活动目标。

中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内容要根据中职学生心理测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整合,同时要结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职业发展以及他们在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整合、开发具体的教学内容。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对学生至关重要,学科类单纯的理论知识不能吸引中职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对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喜欢接受有用的、真实的工作内容。要避免过多的理论说教,更要避免直接的概念学习。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学生学习、实习、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思考、认知,最终实现自我建构。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开发由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专职心理教师进行开发与设置。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以教育目标的实现为目的进行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性和人际关系的互动性。活动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活动的设计主题要明确,能展现真实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并适合每个学生参与,活动形式要具有吸引力。[2]

例如表1中,针对一年级的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适应能力弱、自信心不足、学习能力弱、人际交往敏感等问题,设置相应的教学主题,每一个主题设置不同类型的活动。

各个教学班级可以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价值辨析、心理剧、游戏、行为训练、体育活动等。

(二)课中实施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习团队的内在动力,要注重和激发团队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努力,营造友好与合作氛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关注学生自我调适能力的提高。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以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为目的进行选择,尽量避免使用讲授法等方式进行知识的传输,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应建立在情境中进行体验和建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依据课堂教学设计中活动的性质来确定,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展览馆法等行动导向系列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课堂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课后巩固与拓展

在心理健康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将团队成绩与学生个人成绩直接挂钩,而团队的成绩由教师评价与团队互评产生,促进学生在团队合作学习中相互沟通、帮助,用团队的力量完成学习任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采取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取消学科式的终结性评价。教师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教师对学生每一次参加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团队互评是对团队展示的成果进行评价。通过采用过程+结果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激励团队团结协作完成任务。

在课后可以联合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室,针对班级学生实际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拓展、团辅、个案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等活动。可以通过专业教育等职业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还可以通过校企共育等方式让企业对学生开展相关的职业培训。

参考文献:

[1]张振新,吴庆麟.情境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1):125-127.

[2]赵冰洁.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6):39-42.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目标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小测试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