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研究

2021-11-30王小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1期
关键词:规范法治价值观

王小梅

[摘           要]  不同时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背景不同,道德教育的方式和路径就应当有所调整。当今大学生处于信息发达、自媒体发展非常迅速的时代,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身的看法和观点,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大学生认识世界的观念和对世界的看法会发生一些变化,社会行为也会受到影响。为了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念,需要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引,使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1-0048-02

互联网作为人际传播的新兴媒介,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给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才干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和广阔的平台,带来了极大方便,也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网络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正在侵蚀着他们的认知、情感和心理,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令人感到担忧。高校在立德树人教育中也要紧跟时代发展,不仅要从传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也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培育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研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是伴随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事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得到政府、社会、高校和家庭的普遍关注。随着各方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政府加大网络监管力度,社会增强网络治理能力,高校提升网络规范效率,极大地改善了校园网络环境。然而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依然存在且问题不少,网络失范行为衍生的相关问题日益增多,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引,对他们的网络行为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主要针对332名不同专业的大一高职学生开展调研,有179名女生、153名男生,52%的调研对象有5年以上的网龄,其中有些数据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在参与调研的332名学生中,有50%的学生认为每天上网时间占据自己清醒时间的30%以上,网络信息会对自己的价值观形成造成影响,这一数据充分表明,网络信息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校针对这个调研结果,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立德树人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学生吸收的网络渠道,加强校园网络信息投放内容的选择和引导,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思想理念、价值观念不偏离轨道,能夠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自媒体发展迅速,各种行为现象呈现于网络,网络行为变得良莠不齐,在这种背景下网络行为急需规范。目前,高职学生的网络不规范行为主要体现为网络语言的暴力和对个人信息的侵犯。经过调研发现,有25%的学生认为自己曾经遭受过网络语言暴力的伤害。

二、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原因分析

关于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界定,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刘绿丝这样定义:“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指高校在读大学生在网络交际、网络使用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行为主体是高校在读大学生,行为性质具有一定的违法性或者违反社会道德,行为后果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另外,张景胜指出,按照失范程度和性质,大学生网络失范包括网络失德、网络违法和网络犯罪三种,大学生的网络不规范行为对高校培育学生的影响较大,面对大学生不规范的网络行为造成的社会不良后果,对其背后所隐藏原因需要加以分析。

一是大学时期正是一个人精力最旺盛、情感最丰沛的阶段,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正常情绪得到合理释放,情感需求能够通过正常的渠道得到满足,在实际生活交流中,能够感受亲情,品味渴望的爱情,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与交流,感情得到满足和平衡。但是,因为情感和进一步延续涉及的因素较多,有些人因为身体有缺陷,有些人因为长相不满意,有些人因为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有些人因为家庭情况不好而自卑,这些因素可能导致部分学生不自信,在现实生活中情感没有得到满足又找不到合适的途径,但是这些情绪必须得到释放,所以有些学生就把注意力转移到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中,一些长期积压的情绪得到释放,有些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被尊重、被仰视,在游戏中称王称霸,也尝到了爱情的甜蜜。于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交往,沉醉于网恋,陶醉在各种虚拟身份所带来的情感刺激中,对现实生活缺乏兴趣、漠不关心,更有甚者在习惯性的网络情感宣泄心理诱导之下,做出违反道德和违法犯罪的失范行为。

二是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担当者、国家的栋梁之材,是党和人民的希望,是民族的寄托,他们对于自身价值的认识,是其确立科学价值观的基石。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各类信息极大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些不良信息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形成网络价值失范行为。因为大学生群体正处在自我人生思维和价值体系的前期建构和发展成熟的准备阶段,对于一些事物、现象的判断,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不是很强,容易出现一些不成熟、不理智的表现。遇到一个热点问题,如果他首先看到的是境外新闻媒体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和价值引导,而这些观点恰好可以自圆其说或者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学生就会形成甚至认同一些不友好、不客观的观点和做法,甚至跟风做一些不客观、人云亦云的评论。如果网络舆论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不一样的价值认同。

三是大学生接受的法治教育不足,法律意识不强。除了法律院校、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对法律比较了解之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对法律知识了解途径较少。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关于规范网络行为的法律颁布和更新速度很快,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主动学习这方面知识的少之又少,加上高校对学生法治开展的途径少和力度低,所以大部分学生不具备法律知识,如网络刷单行为很多大学生认为它是不恰当的行为,但是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已经违法。

三、高校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路径

通过调研数据显示,对于大学生网络行为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加以引导和规范。

一是通过网络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宣传,比如让学生参加一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思政类的微视频设计比赛,并将审核过的参赛作品放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增加参赛学生的自豪感、荣誉感,通过视频的网络播放影响身边的同学观看参与,使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能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组织一个团队,包括网络专家、思政专家和法律专家的团队,由网络专家对学生网络不规范行为进行检测,由思政專家及时在学生网站解读国内外发生的热点事件,及时引导学生对热点问题的看法,由法律专家对热点法律、学生学校以及和网络行为有关的法律进行解读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学习日常法律知识,并通过参与案例分析增强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对生活相关的法律有一些了解和掌握,遇到问题时能够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三是让学生参与有关法律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参加和法律相关的社团,社团带动开展各类法律宣传活动。比如宣讲普法宣讲团,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公布后,可以组织法律社团的学生统一学习,备课探讨热点问题,然后汇总在法律老师的指导下试讲,然后让学生讲师团在学生中宣讲,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可以开展一些小品活动的表演,将大学生发生网络现实违法犯罪案件、上当受骗案件编辑成小品在校园活动中进行表演,使广大学生能够从身边发生的案例学习法律知识,避免同类事件的发生,积极开展微活动,实施法治微教育。当前对法治的教育与宣传,应当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新媒体、新媒介,开展新形式的法治宣传。对此,学校可以建立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拍摄法治微电影、征集法治微标语等,以这些较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参加,以发展法治教育。另外,高校可以将学校相关的法治教育课堂在网上进行公开,让全校乃至整个社会都能看到,让更多人接触法并学习法。而且网络的信息交流极为便捷,公开的课堂能被多数人看到,揭开法对于普通人的神秘感,让学生愿意去了解法律,以此来推动法治教育的发展。

总之,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运用网络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律教育,使大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法律知识保护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汤阳.当代信息网络传播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与途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6.

[2]张超.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3]李金花.莫让网络负面道德信息消解个体道德能力[J].人民论坛,2019(5).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规范法治价值观
规范汉字书写优秀作品
规范汉字书写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从创新探索到立法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我的价值观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价值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