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织补理论的老城区保护与更新
——以青岛大鲍岛片区为例

2021-11-30史文慧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0期
关键词:老城区肌理文脉

史文慧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0 引言

在我国城市扩张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进程加速、用地结构转换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因受发展空间的约束,城市老城区逐渐边缘化,在发展中出现功能、结构、人文衰退等现象,城市形态逐步呈现割裂状态。老城区作为城市更新发展的重要部分,对其保护与更新,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历史文脉延续、精神传承重要所需。基于此,引入“城市织补”理论,通过重新整合空间秩序、打造空间形态、梳理城市系统、平衡空间资源,处理城市新旧交接过程中的种种不协调。

1 城市织补理论发展概述

1.1 概念界定

织补理论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柯林·罗的《拼贴城市》,文中明确提出了用文脉主义(contexturism)织补现代城市出现的片段化[1]。1970年,文脉主义在西方国家得到了更广泛的响应,从对微观城市环境的关注扩展到对整个城市的关注,“织补”概念由此产生。其主要思想是采用统一的设计指导,以人为本,尊重历史文脉,其核心是保存城市遗迹、历史,优化旧城结构并延续城市的文脉[2]。其目标是实现公共建筑与历史的片段缝隙建立起的普通却又多变的联系,恢复整合老城区城市风貌。因此,城市织补即对城市空间的更新和延续。

1.2 织补内容

由于城市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如城市肌理、建筑、空间尺度、社会人文、自然环境等。而织补理论是项复杂又细微的处理手法,以强调空间连续性、文化多样性、城市可持续发展性等为主,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城市的发展相适宜[3]。

通过国内外成功的保护经验的借鉴与总结,基于织补理念,对老城区织补内容归纳如下。

1)生态环境织补,修复破损生态环境。

2)城市交通织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3)社会组织、场所精神织补,保存和延续丰富的人情味、和谐人际关系和凝聚力。

4)产业结构织补,统筹产业发展,带动片区经济。

5)城市形态织补,建立新旧协调关系。

2 现状概述

大鲍岛片区位于青岛老城区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周边公共资源丰富,内有大量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发展特色鲜明。里院建筑属于院内天井式,大多为2~3层,平面形式丰富,有“口、日、凸、回”等字形[4]。建筑底层多作商业,二层以上为住宅所用。内院作为空间组合中的核心部分,承载了里院空间从私密—半私密—公共的过渡,作为里院居民日常交流的重要场所。

2.1 青岛老城区现状问题

2.1.1 片区交通体系混乱

青岛老城区在规划建设时,由于年代较早,对车辆和行人交通特性考虑不够充分,难以满足现代化的交通需求。片区内建筑密度高、紧邻道路,道路拓宽受限,停车空间匮乏,人车混行,日常生活空间和整体环境的可居住性体验受影响。同时,随着青岛旅游业的发展,外地旅客较多,居民与游客路线重合,给当地居民出行带来不便(见图1)。

图1 片区道路系统(来源:作者自摄)

2.1.2 公共服务设施匮乏

里院建设初期,只考虑大量的居住需求,景观规划布局缺乏,绿化分布不均,周围缺乏相应的公共休闲空间,户外活动设施不足,公共设施缺乏。经百年的使用,里院建筑缺乏相应的管理和维缮,建筑墙体已经出现裂缝、破损,木构件老化,有些房屋出现漏雨,部分楼梯和回廊破损、缺少栏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居住环境较差(见图2)[5]。

图2 院内居住环境(来源:作者自摄)

2.1.3 片区空间肌理破坏

青岛里院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经过长期历史岁月积累,老城区建筑保存现状呈现以下趋势。

1)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保存较好。

2)未受到关注,甚至废置的建筑破败不堪。

3)院落内大量的乱搭乱建与高密度的高层建筑穿插等现象严重。

4)老城区在更新初期,由于资金短缺和保护意识淡薄,加上人口规模膨胀加剧,片区内建筑一直作为改造拆迁对象[6]。

2.1.4 产业用地结构不均

随着青岛市政府的东迁,城市空间逐渐向东部转移,而在这场城市发展空间腾挪过程中,老城区人口大量外迁、产业动力缺失、业态分布不均,目前老城区内大多以低端商业为主,部分面临倒闭,无法达到商业中心的级别。为重振老城区,需要各方努力。

2.1.5 社区文化认同减弱

随着经济发展及新的生活方式需求等诸多因素,里院原住居民必须搬离,片区内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及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使里院文化逐渐消失。

3 基于“城市织补”理论的大鲍岛片区优化提升策略

3.1 功能肌理织补,促进多元共生

在尊重传统街区肌理、维护空间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对街区进行整合,实现新旧协调[7]。因此,对于大鲍岛片区的保护与更新应注重以下3点。

1)拒绝大拆大建,对现存里院按保护价值和现存状态进行分类,在尊重原有的基础上,通过保护、修复、复原来延续建筑风貌[8]。

2)考虑城市风貌格局的要求,使周边尺度、肌理、色彩与片区内相协调。

3)对片区原有历史文脉进行整理,对片区内人群属性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人群的不同特性和诉求,针对性地进行设施和产业补充、提升,打造片区特色产业单元。

3.2 空间结构织补,增设公共设施

在保留传统肌理的同时,对里院居住空间进行织补,通过优化住宅结构、完善功能、塑造环境,织补缺失的居住形态。增加街道和院落绿化空间,结合里院人群需求和定位,增设适宜生活的配套服务设施和街道配套设施,对生活服务管道统一铺设,形成完善的公共管理体系。在宽敞的街角增设口袋公园,形成景观廊道,以及在相对宽敞的院落加入庭院景观设计等[9]。

3.3 交通系统织补,缓解交通压力

街区道路系统不仅要考虑交通功能,对于历史文脉的传承也同等重要。因此,在维持片区原有布局的基础上,对片区道路进行系统性织补,通过完善交通系统和慢行系统,采用错时通车、开辟外环路通车、增设公交站点、共享单车等公共交通设施,缓解交通压力。在空闲地段增设停车空间等缓解停车压力。

3.4 功能流线织补,构建网络体系

整合现有景观节点,串联各个特色街区、特色产业,构成丰富的空间流线,以重点院落为核心,与周边景观相结合,打造景观轴线。同时,对居民、旅客路线合理规划,适当分离,做到以串联景观节点的游客路线、以市井生活的居民路线彼此互不干扰。构建大鲍岛片区网络体系,实现新旧建筑、局部与整体、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共同融合发展。

3.5 人文情怀织补,延续里院记忆

基于现代居住生活需求,构造现代社会背景下的里院新环境,吸引各年龄层的人群,促进人群的多样化,传承里院的多元文化。在尊重当地居住形态下进行空间织补,延续当地人的情感记忆。同时,对于院落的公共空间要坚持以满足居民需求为核心,促进里院邻里交往,增设公共活动空间,传承里院原有的院落氛围,织补社区公共体系,增强居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让里院文化记忆在发展中不断传承。

4 结语

通过城市织补理论对青岛大鲍岛片区现状进行分析,就解决老城区片段化造成的城市功能不均、空间特色缺乏、交通系统混乱,甚至是经济与文化发展失衡进行探究。老城区因其独特的场所感与独特的历史优势、文化优势、地理优势,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底蕴和内涵。因此,在城市更新中保留旧城肌理、风貌,对于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和品质,增强人们对所居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复兴老城区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老城区肌理文脉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老城区是夜经济的“灵魂”
九江市老城区住区空间形态演变原因研究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老城区科技企业上市的促进政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