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农村社区共生的希望小学改造设计研究*

2021-11-30盛忠谊张雪彦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共生师生社区

盛忠谊,张雪彦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1 希望小学现状

“希望工程”自实施已有30多年,在诸多贫困地区建设了大量校舍,解决了许多儿童的上学问题。但因计划生育和农村人口流动,农村生源整合,优化教育资源,许多希望小学撤并,投资兴建的教学资源被大量闲置。部分校舍迅速破败废弃或被出售给农民用作养殖,但部分村庄谋定而后动,把撤并后的校舍改作幼儿园、社区图书馆、农民技能培训学校等,不但减少了资源浪费,而且提升了农村社区的生活质量,也是学校教育、服务功能的延续。因此,在希望小学改造设计中,可从校社共生角度出发,建设与社区协同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小学。

2 与社区共生的希望小学区别于传统小学的特点

2.1 加强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互动联系

传统小学是在小学校园内进行以小学课程内容为核心的教学活动的场所,而与社区共生的希望小学强调的是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交流互动,合并社区资源与学校,拓展学生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新时代的素质教育观。在农村社区,生产方式主导生活方式,将小学与社区资源整合后,可将农村特有的生产活动与学校教育活动结合开发特色课程,促进师生与村民的交流互动,不仅有助于解决农村小学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的单一的缺乏特色教学的问题,而且能凝聚社区文化精神,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四川郝堂小学在学校内部设有特色化的乡土实验基地,师生在学校体验家乡的农业活动生产过程,不仅拓展了小学课程,而且在劳动生产中促进师生对农村社区生产活动的进一步了解,增加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真正的农业生产生活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法由学生全部完成,可让学生家长和村民合作进行,在活动中村民与师生相互了解,加强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

2.2 适应生源减少,转变教学空间功能

传统小学的生源较稳定,学校的教学规模相对单一,仅能满足一定时间内的教学活动的需求。与社区共生的希望小学则注重学校空间功能的可持续使用和发展,在设计之初就考量未来空间的功能转换,以实现在未来学校生源减少后学校的空闲空间能够得到再利用,保持学校的生命力,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如日本池袋自由学园明日馆,在生源减少教学规模变小后,把部分闲置教室改造为校园遗址展览室,用来展示学校原本的空间设计和教学空间装饰设计,如窗户形式的相关介绍;把学校的礼堂转变为社区开放共享的活动空间,社区居民在此举办小型婚礼、开展聚会等活动。

2.3 与社区资源形成互补

传统小学有限的教育资源不对社区开放,与社区共生的希望小学则将部分资源向社区开放共享,学校资源不再仅供校园内部人员使用,社区成员在不干扰师生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可使用学校各种资源。同时,社区各种资源如医疗室、图书室等也对学校资源进行补充,使学校与社区资源有效互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学校建设成本,增加师生与社区村民的互动,提高彼此的熟悉度,培养彼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与社区共生的希望小学的校园空间设计

3.1 水平分隔

水平分隔布局模式分为内外水平分隔和平行并置2种(见图1)。内外水平分隔布局就是临街式的空间布局,把对社区共享空间设置在面向外部临街的位置,同时在设计中利用建筑本体来分隔社区开放空间和学校内部教学空间,达到动静分区的效果。整体空间设计布局中考虑从外的社区共享的开放空间到校园活动的半开放空间再到最内侧教学空间顺序,保证社区活动与教学活动独立完整运行。内外分隔式布局的另一大优势是把社区村民的活动路线和师生的教学活动路线分离,村民使用学校向社区开放的共享空间时避免对师生产生干扰。

图1 水平分隔示意

另外一种空间布局方式是平行并置,在设计中把学校向社区共享的开放空间单独放置,与小学的主要教学空间分开,两者共享室外活动空间或者其他具有活动包容性的功能空间,通过在教学空间与开放空间之间增加缓冲层,减少学校面向社区开放的共享空间和教学空间在使用过程中的相互干扰。

3.2 垂直分层

垂直分层的布局方式多运用于教育综合体建筑设计中,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综合体相对较少,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学逐渐开放化、多元化。学校与农村社区的公共设施并建时,可结合楼层的分隔功能进行垂直空间布局,减少各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干扰。通常,与社区共享的活动空间位于空间的底层,教学空间位于空间中上层,便于学校进行管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社区活动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当社区共享空间有具体服务功能或其他功能时,根据学校和村民活动需求设置过渡楼层,过渡层可以运用坡道和大阶梯等形式和学校的流线进行结合,阶梯必要时可作为师生和村民进行活动的场所,提升空间整体活力和利用率(见图2)。

图2 有过渡空间的垂直分层布局

当小学对社区共享的空间功能主要以休闲活动等相对开放的功能为主时,在设计中采用底层架空、临街界面退让等方式(见图3),可以巧妙地引进外部自然景观,增加空间的通透性、丰富性和观赏性。

图3 临街界面退让的垂直分层布局

3.3 开放集群

开放集群的空间布局方式通常适用于两种情况:①校园空间与社区多个公共空间共建,在保障每个空间能够独立运行的前提下,共享开放的活动空间;②学校内部空间形成开放集群,整体空间布局采取组团集群的方式,把对社区开放的空间独立出来,教学空间以小的组团形式出现,教学空间不再是1栋简单的教学楼。采用这样的空间布局使社区村民和师生进行各种活动较为便捷,整体校园空间更具灵活性,有助于适应未来空间功能转换需求。

4 与社区共生的希望小学建筑形式设计

4.1 参考传统地域建筑

在与社区共生的希望小学建筑改造设计中,可参考传统地域建筑作为设计创作的灵感源泉,使小学成为当地建筑特色代表性、标志性建筑。在进行希望小学建筑改造设计构思时,可从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的外观、结构、空间形态等方面入手,提取设计元素进行相关设计,也可提取传统建筑整体形态,用现代设计方法进行演变,运用到小学建筑改造设计中,把现代建筑特色与传统建筑特色进行融合,不仅适应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也是对村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在进行希望小学的改造设计时可参考以下思路。

1)了解当地传统建筑特色,并考虑在设计中是否能给予传承或创新。

2)在设计表现中考虑整体环境和建筑风格的融合性。

3)在建设中采用当地材料和建筑技术,不但减少工程造价,而且有利于增加学校与当地环境的融合性和适应性。

4.2 提取地域性建筑意向符号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更加丰富,建筑的体量也已超过传统建筑规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少农村建筑逐渐现代化,失去了村落特有的建筑特色。因此,在进行希望小学的建筑形式设计时,可从表现地域建筑特色的角度出发。设计者可通过调查分析,对该地区的整体建筑特色进行抽象处理,提取具有地域性建筑特色的意向符号,结合现代的设计手法,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与时代特色的希望小学。

4.3 物质文化的抽象再现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流失日益严重,村落呈现“空心化”状态,村落的文化传承难以延续,希望小学作为教育建筑应承担更多的文化传承的功能。农村社区的物质文化包括传统建筑、手工艺品、饮食和服饰等,在希望小学改造设计中运用现代设计的手法,从农村社区中寻找具有村落代表性的物质文化,提取设计元素,并根据村落和学校建设的具体情况,通过设计演变及结合当地的建筑技艺,应用于希望小学建筑设计或者校园景观塑造中,实现对村落物质文化和农村建筑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5 结语

与社区共生的希望小学将学校与社区公共设施并建,达到学校与社区资源互补,促进学校与社区互动、交流、共享。在设计中运用空间可转换的设计概念,以适应农村生源持续减少、空间功能转换的需求,为未来学校资源向社区转换提供便利,以促进希望小学和社区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共生师生社区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社区大作战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