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食景观在城市住区中的应用研究

2021-11-30傅子达笪玲玲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0期
关键词:住区绿地营造

傅子达,笪玲玲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0 引言

可食景观这一概念由西方风景园林设计师罗伯特·库克提出,指在园林设计中运用可食用的植物代替观赏性园林植物,并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可食景观兼具食用性与观赏性,不仅具有娱乐休闲及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密切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同时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可食景观的发展研究

自可食景观理念提出以来,运用可食植物营造景观渐渐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将其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如底特律拉斐特城市绿地,利用可食景观技术种植了种类繁多的植物,并通过种植到管理全流程的设计提升了可食景观的参与体验度与经济价值;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可食景观,运用农田中不同作物的颜色及收获周期勾勒整体景观色彩,营造丰富多变的景观;芝加哥盖瑞康莫尔青少年中心的屋顶花园,运用可食景观的营造,既满足儿童的食物需求,又让儿童在自然中受到了教育,丰富儿童的课外活动。国内也有许多应用案例,如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景观,提取特色乡土元素使可食景观展现了经济价值;刘悦来先生在上海社区花园百草园的设计中,将单调的社区绿地运用可食植物种植活动转化为居民的公共客厅;北京世园会上的百蔬园,运用上百种蔬菜结合不同的生活场景营造丰富的景观,为可食景观在住区中的应用提供了思路。就发展现状看,我国目前对可食景观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可食景观的规划设计策略有待完善。

2 案例住区调研分析

2.1 住区概况

本次选择的案例住区为北京市丰台东大街5号院。住区位于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附近,为某单位家属院,北邻丰台北路,西邻丰华苑东街,南接东大街西里社区,东邻东大街路。住区内交通呈井字形分布,住区外有北京市地铁9号线及2个公交站点,交通便利。住区最初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末,经卫星图结合CAD测算,占地面积约103 939m2,绿地率25%,大多为6层楼房,平屋顶,在2000年后陆续建成5栋16层高层楼房,2栋13层小高层楼房,容积率约2.3。住区共1 268户住户,入住率约95%。

住区内绿地主要由3部分组成,住区内有1个社区花园、2个组团花园,其余绿地为组团绿地与宅间绿地,但住区内部绿地利用率不高,交流与活动空间主要位于中心篮球场,也有私人侵占公共绿地进行种植活动的情况(见图1)。本次主要针对住区内的现状问题探讨可食景观的设计应用策略。

图1 住区概况

2.2 现状分析

通过对住区的实地调研,住区绿地景观存在以下问题。

1)住区内绿地多为种植乔木与草本植物,中低层灌木种植较少,植物配置层次感不足。以铺设草皮作为绿地的主要形式,由于北京气候环境影响及养护不足,部分绿地草坪稀疏,地表裸露。

2)由于对可食景观研究不足,在住区景观进行设计时未将可食景观应用于住区整体景观环境中,未满足居民的种植需求,导致居民“毁绿种菜”。居民多开辟土地满足自家种植需求,导致住区公共绿地被切割,景观效果受到影响。这时的可食景观只满足生产功能,失去观赏性,影响住区的整体景观。

3)住区内的布局主要以均匀分布的建筑与井字形道路为主,在住区边界的建筑周边及环形道路转弯的部分成为小区死角与灰色地带,居民较少使用且位置分散。在调研过程中,这些灰色空间因较少有人经过和使用,易被居民利用进行农产品种植,如何将可食景观与使用率较低的空间进行合理结合与配置,是需要规划与管理的问题。

4)现今住区中的种植活动大多由居民自发开展,由于缺乏相关种植技术指导和合理的储肥方式,导致住区内气味难闻,污染环境,同时也存在食品安全隐患(见图2)。

图2 住区现状

2.3 居民调研情况分析

住区居民是住区绿地的主要使用者,调研目的是了解使用者的情况,结合使用者需求进行设计应用研究。在调研中,45~64岁的中老年群体及6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合计占40%,18~44岁的中青年群体占30%,5岁以下的婴幼儿群体与6~17岁青少年群体合计占比最少,小于30%(见图3)。年龄结构的层次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人群对于绿地景观的需求。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受到工作时间干扰,部分工作群体对住区绿地的使用率普遍低于青少年和退休老年人。因此,青少年和退休老年人是住区绿地的使用主体。

图3 住区居民年龄情况调研

对住区绿地景观进行满意度调查分析,1/2以上居民表示对当前住区绿地景观环境并不满意,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于居住环境品质的要求提升,单纯的常绿景观已不是居民最爱,由此可见住区绿地景观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居民调查可以看出,住区绿地也是影响人们对住区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对居民关于植物种类的调查中看出,超1/2的居民认为当前住区内的植物种类丰富度较差,居民对住区绿化现状不满意。植物种类单一,难以形成特色,基本采用与城市绿化同样的种植模式,难以形成住区个性和特色。住区景观绿化应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对不同形态景观模式具有包容性及发展余地。

在种植情况调研中,通过对居民绿地植物偏好调研,发现大多数居民希望将可食景观融入住区绿地景观植物配置中。调研中发现,部分居民已在住区种植蔬菜,有的用花瓶,有的用泡沫箱,有的直接种在道路旁边的公共绿地中,由于管理松散,视觉较凌乱。大多数居民表示希望借种植进行休闲娱乐,通过这种方式亲近自然、放松身心。另外还有部分居民表示种植行为是为了食用,出于节省开支和食品安全目的进行种植。通过调查分析,住区群众基础良好,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参与可食景观的营造活动,希望通过相关活动达到娱乐休闲目的,同时增加住区活力,促进邻里和谐(见图4)。

图4 住区居民对可食景观的态度

3 可食景观在住区中的设计应用策略

3.1 应用种植技术策略

在可食景观营造的种植技术层面,较常用的有种植床技术及垂直种植技术。

1)种植床技术 该技术将植物种植于高出地面的框池中,与直接开辟土地进行种植相较,种植床技术具有以下优点:①设计形式可基于场地条件灵活选择,种植床高度可根据种植物种类所需土壤进行确定;②方便整洁,种植床可有效保持种植土壤和水肥,方便处理杂草;③便于管理和维护场地,将其应用于住区可食景观的设计中,既可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又有利于景观的管理维护。

2)垂直种植 该技术充分利用墙体等立体空间,实现土地高效利用、节约能耗。垂直种植可减少建筑整体耗能,优化建筑环境。近几年,绿色墙体成为较提倡的绿化形式。从最早的爬山虎等攀爬植物到更多植物被应用,营造不同的景观效果。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墙体种植可食景观植物成为重要的可食景观营造形式。如采用容器种植可食植物,形式灵活,植物种类多样且经济成本低,可营造丰富多变的立面效果。可食景观垂直种植是利用现代技术,将植物水平生长空间转为竖向空间,增强了可观赏性,是当前可食景观发展的新方向。针对住区围墙、挡土墙等竖向空间,可进行一定尝试。

3.2 植物选择策略

在植物选择上,应根据住区景观风格、场地环境等条件,因地制宜营造可食景观。

1)根据场地面积选择植物种类 相对空旷场地,可选择形态高大的果树,根据住区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场地狭小空间可选择形态适中且生长周期较短的植物,如葱、韭菜、油菜等。

2)考虑植物的生长要求 在营造可食景观时结合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需求选取合适品种,尤其是蔬菜类植物,如茄子、黄瓜、南瓜喜欢强光照,韭菜、菠菜、葱喜阴。当环境、地形、建筑排布等因素造成光照强度差异时,种植可食景观需选择适宜的植物。

3)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植物种类 由于南北方地区的环境差异,在种植条件上,北方与南方相比,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不同季节的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对可食景观有着显著影响。一般情况下,春季适合播种生菜、辣椒、韭菜等植物;夏季适宜种植耐热植物,如油麦菜、黄瓜、南瓜等;秋季宜种植花菜、香菜、萝卜等植物;冬季宜选择韭菜、葱、蒜等。

4)考虑植物的搭配 了解可食植物的高度,对其色彩、形态进行合理搭配,营造住区特色可食植物景观(见图5)。

图5 种植床

3.3 针对不同人群的设计策略

不同人群有不同的需求特征,在进行设计时应针对人群需求进行差异化设计。调研发现,住区内老年群体是可食景观营造的主要参与者,在景观设计时需要关注其生理及心理需求,营造适宜中老年群体活动和劳作的空间,对场地内设施的安全性与多样性进行考量。设计针对老年人身体机能状况,在设施设置上应考虑其行动不便时的需要,包括座椅、扶手等,以供中老年人短暂调整和休息。考虑劳作强度,种植空间应配备齐全的服务设施及便利的劳作工具,使种植过程简单化与轻松化。另外,场地内路面应选用防滑材料,且具有明确的标识指引。考虑老年人活动不便性,场地设计应注意无障碍设计。在社交需求方面,老年人喜欢与人交流,可食景观的营造提供了交流空间,可结合可食景观设置半私密交流空间,以供老年人交流与闲谈。

可食景观具有教育科普功能,寓教于乐,对于培养儿童的劳动精神与动手能力起到很好作用,同时还可营造亲子活动空间,促进亲子交流。因此,需针对儿童好奇心强与渴望尝试新鲜事物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设计。可食景观可在满足儿童好奇心的基础上培养儿童的耐心和责任感,使儿童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农耕知识,帮助儿童树立团结互助意识,培养团队精神。住区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为儿童开辟一块场地作为儿童的专属空间。种植空间尺度以1~2m2土地为宜,以种植床或花盆为容器进行种植,使儿童有“领地感”,培养责任意识。在植物选择上,关注安全性,防止因误食造成不良后果。同时应选择种植方便、趣味性强且易于成活的植物类型,鼓励儿童尝试。利用可食景观营造自然户外亲子空间,家长在工作之余与儿童一起体会种植乐趣,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

3.4 针对不同空间的设计策略

可食景观应结合住区不同的空间类型,因地制宜进行设计,具体可分为住区公园绿地、组团绿地、宅前绿地及道路绿地。在住区公园绿地设计中,由于公园服务于住区内全体居民,公共性强,居民间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不能单一地将可食类植物作为住区公园的全部景观,可将其融入住区公园,与其他景观元素一起组成功能全面的公园,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在组团绿地与宅前绿地设计中,因为这类绿地是人们高频的活动场所,可食景观可结合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如饮食习惯),供居民开展生产性活动,既可以满足居民的种植需求,达到造景效果,可发挥可食用功能,使食品安全得到保障。在道路绿地设计中,可结合道路行道树布置果树,在品种选择上选取生长茂盛,具有季节变化性且耐修剪的果树,如银杏、山楂、柿子等,丰富住区道路景观。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建筑死角、住区边界等易被忽略占用的灰色空间,对可食景观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因此可针对灰色空间进行设计。通过营造垂直绿墙吸引人流,屏蔽住区内外的环境,营造多元化、有层次感的空间供人游览与儿童玩耍。植物选择青菜、生菜、豆苗、韭菜等。采用小巧种植容器悬挂的种植方式,将根系较浅的蔬菜种植其中,美化立体空间。

3.5 管理策略探究

调研中发现,居民对于可食景观的不接受态度主要由管理不当造成,为使可食景观更好地融入住区,需对其管理模式进行探究。

1)物业部门应制定规章制度与种植规范,要求居民自觉执行,由物业部门负责监督 在种植方面,物业部门可咨询专业人士制定合理的种植方案,提供不同的备选种植方案,同时应制定种植规范进行规范管理。

2)种植模式可实行责任承包制 为避免居民随意占用公共绿地种植象,建议在住区内不同区域根据景观营造需要开辟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绿地,将每块土地进行责任分包,有意参与的居民可提出承包申请,由物业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后居民可在承包地块内种植,并地块大小收取租赁与管理费用。以户为单位将土地分包至有意愿的居民家庭,便于物业部门对住区景观的日常管理,如遇疏于养护的情况,采取土地收回措施。

3)服务设施多样化 由居民、专业人员及物业部门3方共同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居民在此交流种植经验,专业人员可解答居民困惑,物业部门发布土地租赁信息。同时,由物业部门牵头举办住区内活动,围绕种植主题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开展亲子种植、种植知识竞赛、种植评比等活动,促进住区居民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

4 结语

可食景观的出现打破了千篇一律的住区景观模式,不仅可提升住区景观的多样性与丰富度,还可满足人们的田园情结,传承与创新农耕文化。可食景观的应用虽处于探索阶段,但其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探究可食景观在城市住区中的应用设计策略并进行设计实践,以期丰富住区可食景观的应用研究,开展相关实践。

猜你喜欢

住区绿地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混合功能住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走进绿地
克拉玛依城市防护绿地树种的选择和配置的探讨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