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民的城市形象感知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2021-11-30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10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重庆居民

陈 诺

(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重庆 400045)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快速城市化发展历程。城市发展使人们享受丰富便利城市生活的同时也带来生态环境恶化、城市特色风貌丧失、“千城一面”等问题[1-3]。原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早在1996年就强调了城市形象的重要性,并指出开展城市形象设计,有利于培养富有地方个性文化特征,提高整个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利于增强市民凝聚力,激发他们对于城市的自豪感、使命感[4]。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了城市形象的内容维度、测量评价体系、提升优化策略等。现有关于城市形象的研究多基于政府视角,自上而下研究城市形象的定位、设计、传播等过程,缺乏对城市主体——居民的关注。本文基于城市居民视角,分析居民对城市形象的感知过程,通过对案例地居民的访谈研究,探讨居民的城市形象感知内容和评价。

1 城市形象感知的概念内涵

凯文·林奇于1960年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城市形象”的概念,他认为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环境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而形成自己对城市的心理图像,人们所拥有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叠加即形成一座城市的“公众印象”[5]。这一概念揭示了城市形象与人的关系,赋予城市形象被感知性。本文认为,城市形象感知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城市的各种属性进行体验、观察、认知的过程。就城市居民而言,居民通过感知的心理过程,赋予城市形象感性与理性解释,形成对城市自然、社会、文化、经济等各种属性的认识、信念和对城市的情感态度。

2 居民的城市形象感知内容

关于城市形象感知内容的研究最初源于旅游学科,BALOGLU S等[6]提出目的地形象的“新三维结构”: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许多学者应用此模型对旅游目的地、城市、国家等不同层面的地区进行了相关研究,普遍认同将城市形象感知分为认知形象感知和情感形象感知两方面。本文认为,认知形象感知是对城市各种物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感知,情感形象感知是对城市整体氛围的感知。

2.1 城市认知形象感知

CASSIA F等[7]将城市认知形象划分为服务形象、休闲形象、安全形象和娱乐形象4个维度,以意大利维罗纳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比较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城市形象的感知差异。本文认为,居民的城市认知形象感知包括对城市的物理属性的感知,如自然风光、地形地貌、基础设施、建筑风貌、景观绿化等;也包括对城市的社会属性的感知,如社会氛围、历史文化、市民生活状态、经济发展状况等。本文将城市认知形象感知分为自然生态形象感知、社会环境形象感知、历史文化形象感知和经济发展形象感知四大类。

2.1.1 自然生态形象感知

城市自然生态形象感知是人们对山水风光、地形地貌、空气质量、气候条件等可被感官实际感受到的要素的认识和感受。本文在访谈研究中发现,案例地居民对城市的山水风光感知较为正面,对气候条件的感知结果因人而异。

“重庆的山山水水很好看啊,很特别,和其他城市都不一样。”

“夏天热,冬天冷,对重庆最不喜欢的就是这个天气。”

“气候很养人,北方同学过来皮肤都变好了。夏天还是挺热的,冬天还好,冬天阳光会很珍贵,老旧点的小区有集体晒太阳的景象。在川渝呆得久我个人是很受不了干燥的。”

2.1.2 社会环境形象感知

城市社会环境形象感知是人们对城市社会生活的感知,包括对社会氛围、娱乐环境、市民性格等的认识和感受。本文在访谈研究中发现,案例地居民对当地的社会氛围及市民性格有较清晰、正面的评价。

“重庆有人情味,人民很乐观、热情、爽快,而且真的很勤劳。”

“我觉得重庆人很能吃苦耐劳,有一股韧劲和闯劲。说实话重庆的地理条件并不好,像我们的隔壁邻居,成都是天府之国,自然资源很好。但是重庆就没有那种条件,各种大山,还有嘉陵江和长江,这些地理条件都限制了城市的扩张,但是重庆并没有因此而落后于其他城市,有山,我们可以开隧道,有江,我们可以架桥,你想都想不到重庆可以把路修成什么样子,现在重庆很热门的一些立交桥、轻轨穿楼啊,也是因为重庆在城市建设中克服种种阻碍,尽量去打造一个更方便人们居住的环境。”

2.1.3 历史文化形象感知

城市历史文化形象感知是人们对城市历史建筑、文化设施、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等彰显城市历史文脉、人文底蕴的形象要素的感知。在访谈研究中发现,案例地居民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形象感知集中在标志性的建筑物或空间场所,经时代变迁,原有的历史建筑也逐渐发挥了新的功能,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我知道重庆有许多古城墙,前不久还去了山城步道,走到了一个城墙上,现在有很多人在城墙上喝茶晒太阳。”

“去过歌乐山烈士陵园,可以更真实地去了解一些历史背景,觉得我们今天的生活挺来之不易的。”

2.1.4 经济发展形象感知

城市经济发展形象感知是人们对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物价房价、商业繁荣程度等体现城市发展现状,衡量城市未来发展潜力的经济属性的认识和感受。经济发展形象衡量经济竞争力,体现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居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潜力。本文在访谈研究中发现,案例地居民多认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与一线城市相比不够高,但生活环境比较宜居。

“但是重庆的经济发展比较薄弱,产业基础薄,第三产业,包括服务业,旅游业这些都比较薄弱,也没有很强的IP景区。”

“重庆的建设没跑起来,产业比较薄,比不上一线城市,但是生活还比较舒适,主要是房价不高。”

2.2 城市情感形象感知

城市情感形象感知是指居民在城市形象各要素等综合作用下的情感态度和总体评价,尤其是社会氛围、市民素质等软件形象要素与城市情感形象形成紧密相关。情感形象感知描述居民对于城市个性特质的感受,如舒适放松、令人兴奋、有趣、无聊等。在城市认知形象建立的基础上,居民对城市将会产生情感态度,从而形成情感形象感知。本文在访谈研究中发现,多数居民认为重庆的整体氛围偏向于轻松愉快。

“我自己作为一个重庆本地人觉得重庆人是很耿直的,大家交朋友都是真感情。在这里生活的感觉就是特别舒适,特别愉快。”

“我觉得重庆人很会享受生活,在这里生活会觉得比较轻松舒适,重庆人很懂得及时行乐,你看重庆的餐饮好火爆嘛,随便哪个时候,那些江湖菜馆子、火锅店都是人气爆棚。”

3 居民的城市形象感知过程

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综合,经典认知理论认为,人首先通过各类感觉器官获得感知对象的个别属性,形成感觉;各类感觉经过大脑的记忆、思维等认知加工过程,将感知对象的各种属性和特征,按其相互关系进行整合,形成对感知对象的整体知觉。在城市形象感知的过程中,人的感知不仅依赖于客观的城市形象属性,还依赖于感知主体,不可避免地受到个体主观意识的影响。感知主体的性格特质、对事物的态度观念、兴趣爱好、知识经验等也会影响感知的过程和结果,对城市形象的感知因感知主体不同,感知结果也不同。

居民与城市形象之间存在交互的影响关系,一方面人们通过感知的心理过程不断建构自己心目中的城市形象;另一方面城市形象也影响人们的认知与行为。本文构建居民的城市形象感知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首先,居民在日常生活与城市的交往互动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及味觉等多种感官共同作用,在自身主观意识的影响下,对客观的城市环境进行感知;在此基础上,人们与城市建立联系,基于自身的感性解释和理性解释,完成自己对有选择性和有创造性的城市形象的建构,形成对城市形象的评价和判断;人们的城市形象感知结果又将影响人们关于城市形象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意愿,人们行为的结果还将对客观的城市环境产生影响。

图1 城市形象感知过程

4 结语

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的发展也是为了人。各地政府在进行城市形象建设传播时,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首要原则,给予城市居民充分的关注。城市形象的建设与传播,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更需要关注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的态度。

居民的城市形象感知是居民与城市联结的桥梁,通过城市形象感知,居民产生对于城市的认知和评价。城市居民带着不同的感知背景,怀着不同的自我意识,对城市形象进行主观建构的过程,经过个体主观意识的加工,必然会导致城市形象在每个居民心目中的差异化感知。相关政府部门在对城市形象进行建设传播时,应该认识到居民城市形象感知形成的复杂性,在差异化感知的客观事实中力求提升多数居民的城市形象感知评价,以居民感知作为城市形象建设传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重庆居民
重庆客APP
石器时代的居民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在这里看重庆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