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友好空间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2021-11-30殷平平侍星宇
殷平平,侍星宇
(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4)
1 研究背景
1.1 城市居住建筑的户外空间
居住功能是城市各项功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城市高速发展,城市规划学科将不同功能分设于城市中的不同区域,合理的功能分区减少不同社会功能之间的干扰,并通过交通组织将各功能有机联系在一起。
居住区外部空间作为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居民日常活动和互动的地方,也是室内空间的延伸。户外空间的品质体现了居住区的整体面貌和生活品质,使居住区不仅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刚性需求,同时满足人们生理及心理需求,提供人与人交流的空间。
1.2 居住区户外空间存在的问题
居住建筑设计中,户外空间功能是设计的主要方向,建立以人为本的环境友好型设计理念,摒弃忽视各年龄段使用人群的想法,才能更好满足居民需求。对南京城市局部居住区的调研显示,户外的健身场地和老年儿童活动场地是居民最常用也最受欢迎的功能区,但也存在以下4个问题。
1.2.1 内容形式化
户外空间往往只停留在最初的规划层面,注重满足规划指标中的绿化率及人均绿地面积。设计方面也只注重平面规划图设计,流于形式,只凸显图案拼合,后期未进一步深化,缺乏功能和空间的合理组织。出现大尺度景观、彩色硬质路面、大片草坪绿地、多种西方雕塑等现象。
1.2.2 忽视地域文脉
居住区经过多年规划设计经验总结及国外优秀案例借鉴,形成多种风格,每个城市皆有不同的居住建筑风格,北欧风、南美风到中式园林风,各有不同,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带来与城市风格的不协调,如拱门、罗马柱、意大利亭、意大利雕塑等,忽视了本土特色与地域文化。在建筑风格上,既不否认市场及消费者对多种风格的追求,也需考虑地域文脉的延续。
1.2.3 缺少家园氛围
户外环境是居住区内重要的交流空间,多元素风格的堆砌具有一定视觉效果,但忽视了对交流空间的建立及对家园氛围的营造。缺失社区归属感,甚至缺乏人本理念设计,如缺乏老幼活动场地,景观设计粗糙等。居住区的户外空间应体现人文关怀,建立交流活动空间,以人为本营造家园氛围。
1.2.4 忽视自然生态作用
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在户外环境中,设计仅关注户外景观及设施的审美,而忽略生态意义,如绿色植物的作用。另外,设计中假山叠石、铺装等硬质景观虽提高了景观丰富度,但软硬景的比例失衡,户外空间还需有回归大自然的惬意与宁静。即使身处城市,也有回归大自然怀抱的体验。
2 居住建筑中户外空间的解析
2.1 定义
居住建筑户外空间是城市外部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城市特定住区的居住住所、与居住行为相关的周边事物及人们的心理认知。它能给人们提供物质文化生活及精神文化需求,是人与人交流的空间(见图1)。
图1 居住区户外空间
2.2 构成
居住区的室外空间环境可分为2种:①物质元素 即建筑、人行道、公共设施、建筑小品、绿化、水体、道路交通等物理元素;提供户外活动场地和设施,从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方面为居民提供人性化设计;②精神元素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除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外,还要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环境视觉审美的要求。因此,居住建筑户外空间的设计应注重对物质及精神元素的合理运用。
3 环境友好型设计原则
环境友好型建筑理念需要绿色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建筑设计的主流方向,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要做到资源消耗最低,以减少污染物为原则,达成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导向。环境友好型设计在居住区中不仅仅体现在外部的资源管理节约,绿色可持续设计上,本项目更加注重研究居民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以人为本对小区内的景观道路、小品构筑、公共设施以及活动场地等进行营造,形成空间舒适宜人、氛围邻里和谐、环境安全健康的居住氛围。
4 南京市建邺区应天街G53号地块商住项目
4.1 项目定位
项目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是河西新城区中部地区,邻近城市高架快速通道,交通设施便利(见图2)。设计策划阶段与建设方共同调研国内中高端楼盘,总结优秀规划结构和建筑创意,注重环境的营造。以环境友好型设计为原则,研究居民的生理及心理需求,营造空间舒适宜人、氛围邻里和谐、环境安全健康的活动空间,为居民提供交流场所。
图2 应天街G53号地块商住项目
4.2 规划布局
项目以“创造良好的住宅小区内部环境”“营造高低错落、体量合理的公共空间”“避免对望及沿河景观的最大化利用”及“创造良好的社区商业共享空间”为设计目标。项目所处地理位置景观丰富,住宅用地东望沿河自然景观带,紧邻规划绿地广场,拥有大量绿地和景观。
1)社区商业地块沿怡康街展开,北面2块用地上充分利用沿街面,带动本区商业气氛,使居民生活更便利。社区商业街创造了较为通透开放的商业空间,外立面设计以玻璃幕墙为主,充分利用沿街面,再配合大版面广告和灯箱,充分体现现代商业气息。内街上半遮盖式楼板提供多个公共空间,活跃了商业气氛(见图3)。
图3 社区商业街
2)住宅用地东部2块地块沿基地西、北呈倒“L”形围合,分区布置高层与多层住宅,呈组团式布局,利用沿河自然景观带,形成良好的景观共享。西边住宅用地集中布置多层住宅,呈组团式布局,形成良好的景观。
3)高层办公楼和大型超市布置于南面地块,充分利用沿河景观。在沿怡康街东侧、北侧及与秀山路交界处设置多个商业广场,方便市民到达,有利于活跃商业气氛。
4.3 户外空间规划
芦原义信在书中提到“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空间承载了人的一切活动及人所在场所的环境,对其进行合理规划,让居民感知对环境的认同感及归属感。
4.3.1 户外活动空间的规划
项目活动场地设计考虑全年龄段居民的户外活动,设计将项目的户外活动空间分为老中幼3类,根据不同年龄的使用习惯在总图上进行合理规划。
1)儿童类活动场地 儿童娱乐设施及活动场地以儿童的安全为主。根据儿童对颜色的感知,考虑对设施及场地材质的使用,突出主题特色,尺度适宜,提升儿童参与性。设置儿童活动设施方便小朋友游玩。
2)中青年活动场地 满足日常锻炼及家庭活动需求,设置多种球类活动场地,同一场地兼具多个用途。设计过程中场地布置同时考虑便利性与商业的结合,利用商业与住区的结合空间,布置球场等户外活动设施。
3)老年活动场地 设置老年安全活动器材及交流活动场地。本项目细化老年活动场地为两类,一类与儿童活动场地相结合,在儿童设施周边设置休息交谈的长廊及座椅。另一类考虑将老年人的活动设施与社区服务中心相结合。社区中心设置棋牌、游泳、乒乓球及游泳池等服务设施。在社区广场上预留空间作为广场舞及社区户外活动空间。将户外空间与建筑使用功能紧密结合(见图4)。
图4 户外活动场地
4.3.2 户外空间的构成
居住区的室外空间环境主要是物质元素,即建筑、人行道、公共设施、建筑小品、绿化、水体、道路交通等物理元素,从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方面为居民提供人性化设计。
建筑大部分南偏西向,选择合理朝向,相互间距满足日照要求,采光良好。总体布置上尽量拉大建筑间距,有利于整个小区的通风。规划上设置大量绿地,尽量减少硬质道路、屋面面积。此外,在小区内设置园林景观和景观节点。
小区在规划构思之初,将户外空间划分为不同的空间领域,增加居住区环境的认同感及归属感。高层区的公共户外活动区与底层区的私家园林区以不同的道路尺度串联各景观节点,赋予各景观节点不同情景活动,以绿植将居住区围合组织,出入口以引导暗示的手法营造相互联系、相互独立、公共与私密相结合的户外空间序列,让居民活在其中、乐在其中,塑造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人性化户外空间。
4.3.3 交通可达性
交通规划时,小区主要道路为地块外环道路。机动车进入小区,就可进入相邻的地库出入口,减少车辆在社区内部的通行,实现人车分流。集中管理的门禁系统只限于有门卡的小区人员进入。3个住宅地块的主入口集中设置在秀山路两侧,分别在吉山路及西城路设置次入口,与商业地块分开,分区管理。机动车主要停放在地下,非机动车主要停在住宅的地下1层。停车位布局均衡协调,既提高停车的效率,又避免高峰期人流与车行的交汇堵塞。
4.3.4 户外安全
设计注重细节,强调户外安全性,使居民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本项目优化交通方式,推行绿色出行,提高居民健康生活水平及维护住区治安。人性化夜间照明系统的设计不仅能提高住区夜间安全性,还能防止夜间行走事故的发生。明亮的户外空间环境创造了户外空间的归属感和亲切性(见图5)。
图5 首层单元入户空间
4.3.5 绿色节能
规划方案在总体造型设计上注重周围整体环境的协调,力争为城市美化做出贡献。小区合理布置绿化、小品等室外景观,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
1)节能、环保体现在自然通风采光上,建筑大部分为南偏西朝向,相互间距满足日照要求,采光良好。总图布置上尽量拉大建筑间距,有利于整个小区的通风。户型进深小,面宽大,考虑穿堂风的组织,满足室内通风要求。
2)景观规划上以绿地为主,尽量减少硬质道路、屋面面积,另外在小区内设置中央园林景观和景观节点。
3)外墙面及屋顶尽量使用浅色材料,结合隔热材料的使用,减少建筑在夏天对热量的吸收及冬天的热损失,从而降低空调能耗(见图6)。
图6 多层洋房户外空间
5 结语
友好的户外空间环境设计是为了给使用者生理及心理活动提供友好空间。设计者还需结合居民意见深化设计,对当地居住环境进行系统性研究,不断探索居住区环境友好型户外空间设计。关注户外空间多年龄段活动场地设计,关注交通及安全等环境友好型设计,完善户外空间环境,为居民提供人性化、健康舒适、高品质、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