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在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1-11-30文博奚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情疫情大学生

文博奚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007)

一、引言

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近2亿名大学生涌入在线教学平台[1],使得曾经被视作辅助角色的在线教育大热。据统计,疫情期间,全国有1454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103万教师在线开出了107万门课程,合计1226万门次。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775万人,合计23亿人次。然而,疫情期间,仍有不少教师吐槽:学生在线参与学习的自觉性、专注度、学习热情不高;注意力很难长时间保持。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本身如何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又怎样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般指的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与网络培训概念相似。在线教育兴起于互联网1.0,大发展于互联网3.0。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在线教育[3-4]的批评和认可同样多。对在线教育的批评主要源于我们对教学的固有认识——教学是在教室里发生的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交互过程。批评观点主要包括:1)在线教育只适合部分课程,尤其不适合实践教学;2)在线学习不可能成为大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3)师生互动受到限制,在线条件下师生间不可能有真正的沟通,尤其是情感上的沟通。认可观点主要包括:1)在线教育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价格低廉,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教育公平;2)在线教育为精准教学、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能;3)在线教育使得协作学习成为可能。在线教育进入全日制教育的艰难历程是在线教育“毁誉参半”的有力证据。然而,作为“黑天鹅事件”的疫情极大地加速了在线教育进入全日制高等教育的过程[5]。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各地各校复课复学步伐加快。对于全日制高等教育,在线教育是否还有必要?

有研究成果指出: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而独立性则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可见,在线教育符合现代学习方式的要求。在线教育同时也符合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线教育应该成为全日制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

二、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学情的研究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在线教育是否能像线下教育一样促进人才培养取决于在线教育平台开发者对学生的理解。然而,实际上我们对大学生学情的研究普遍不够重视。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是研究大学生学情的学者之一,她在一篇论文[6]中提到在高等教育公共政策的讨论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我们近乎忽视了大学的教学质量。关于高教的研究很多,但都避开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学生体验的教与学的“黑箱”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

本文作者在中国期刊网上做了一个简单的检索。检索部分高等教育类期刊截至2020年10月2日止,已经发表的论文总数和摘要中包含“大学生”或“学习投入”[7]的论文总数,结果如表1所示。需要指出的是:摘要中包含“大学生”的论文中还有不少论文并不涉及大学生学情的研究。因此,从表1可以看出,对大学生学情的研究的确还没有得到高等教育界的重视。

表1 部分期刊上发表的摘要中包含“大学生”或者“学习投入”的论文的数量

现在“手机依赖症”成为大学生的“通病”。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向全国100多所高校的1021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近八成受访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3个小时,受访大学生中的10.87%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10个小时[8]。但是,有人针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使用手机社交功能的占比30%,使用手机娱乐功能的占比60%,而使用手机学习功能的仅占10%。因此,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手机可作为移动在线教育的重要载体,但是有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发挥手机的这项优势。

从手机的使用上,我们可以了解到研究大学生学情的重要性。各大在线教育平台应该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大学生学情调研,尤其是在线教育平台对大学生学情的影响,根据学情调研的成果优化其在线教育平台的设计;各个高校和教师也需要根据学情调研的成果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教师在各个在线教育平台上发布的在线课程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粘住”学生,吸引学生,真正启发学生思考。这样的在线教育才会真正符合全日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三、以学生为中心优化在线教育平台的设计

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华文慕课、好大学在线、智慧树网、超星尔雅等20余家在线课程平台在支持高校实施在线教学。然而,疫情期间这些在线教育平台都曾遭遇吐槽。更要关注的是有学生反映:学校的多门课程分别在不同的软件上授课,导致学生需要下载、切换多个软件。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许多在线教育平台目前的设计并非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优化在线教育平台的设计包括:

(一)支持课堂管理

在线教育平台应该能实时感知学生的学习行为,当学生有离开在线课堂的行为或者是注意力不集中时,能采取适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比如:教学设计要强调学习过程中平台与学生的交互,通过互联网浏览器或者App客户端软件采集学生使用平台的行为,分析平台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是否正常。

(二)支持师生之间全方位的沟通交流——情感的交流、知识的交流、经验的交流

鼓励学生积极表达。由于师生之间被互联网隔离,在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受到很大限制。在线教育平台应该把改善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放在首位,利用姿态识别、情绪识别、可穿戴设备等人工智能技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心态,提示或者是辅助教师与学生及时开展沟通交流。

(三)支持持续激励学生,实现对学生的及时评价和及时鼓励

虽然现有在线教育平台一般都会将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片段,但是学生往往需要连续学习多个片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线教育平台应该能自动且实时收集、分析、整理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实时提示或者辅助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和鼓励,以激励学生持续学习。比如:给学生个体评分,适时通报班级整体学习情况,自动生成一些激励的语句发送给学生等,或者是提醒上课教师专门联系特定学生。

(四)支持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推荐

在线教育平台应该能根据平台所掌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每个学生推荐学习路径。比如:针对性地给出学生的学习诊断报告;播放速度可以加快或者变慢;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性地推送测试题和学习资源等等。

四、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

后疫情时代,既然在线教育必须有,那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好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以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各自的优势,又能相互借鉴提高线上线下各自的教学和学习效率[9]。目前,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的建设已经为很多高校教师所认同,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

(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同一门课程采取不同的线上线下混合的比例

对于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线上教学所占的比率可以多一点,比如上界是否可以达到60%?而对于学习自觉性差点的学生,线上教学所占的比率可以少一点,比如上界是否可以不超过30%?这么做当然会给高校的教学管理带来挑战!但是,有利于学生的事情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呢!当然,不同类型高校完课堂教学也完全可采取不同的线上线下混合的比例。

(二)线上课要向线下课学习,利用5G、VR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在线学习时的“课堂感”

线下课堂的优势在于其受限于一个固定的时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非常容易,“课堂感”会促进学习风气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线上课程的确很难让学生产生这种“课堂感”,利用5G、VR等现代信息技术能适时地生成、传输虚拟课堂,便利地实现人与人之间或者是人与设备之间的语音、情感的交互,使得参与学习的学生产生良好的“课堂感”。

(三)将在线教育平台的技术引入线下课堂,实现线上线下的直接融通

线下课的不足之处是无法自动感知并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并适时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习诊断[10]。现在的智慧教室应该参照在线教育平台的技术特点,优化声音、视觉、温度、空气质量等各类传感器的布设,全面感知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支持系统对学生进行学习诊断,将结果适时反馈给上课教师。然后,就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直接融通,打通线上线下课程的数据隔离,使得我们可以更精准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老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11],实现更高质量的教学活动。

猜你喜欢

学情疫情大学生
战疫情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抗疫情 显担当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