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感染性肺炎分子检测技术的应用进展
2021-11-30丁洪锋
丁洪锋
(天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崇左,532800)
院外感染性肺炎(ZCP)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其是指除院内感染以外的感染性肺炎,主要由多类病原体所导致[1]。目前,临床将ZCP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原诱发肺炎,另一类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2]。CAP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高经济负担疾病,以小儿、老年患者最为多见,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地区分布差异。而自然疫源性病源诱发的ZCP则以青壮年最为多见,且男性占比例较多[3]。而我国CAP患者只能培养常规病原体,且培养阳性率相对免疫学检测较低,一般为50%左右。同时部分对培养较高的细菌、病毒,无法通过常规分离培养进行判断[4]。现阶段,临床多以病原常规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实施诊断,分子检测应用地区较为少见。但临床医师判断ZCP患者病原学相关信息相对较为困难,治疗时存在一定局限性,使其通常在等待结果期间,实施光谱抗生素及抗病毒治疗,进而直接增加抗生素滥用现象[5]。因此本文对ZCP实施分子检测技术进行分析,现综述如下:
1 细菌性、支原体、衣原体感染ZCP分子检测现状
细菌感染属于诸多地区,诱发CAP的关键因素。现阶段,以呼吸道致病菌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方案已产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检测多类常见致病菌,具有较佳的特异性及敏感度,特别是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等[6]。而对呼吸道标本分别实时荧光PCR检测和细菌培训,将两者实施联合试验,则可有效提高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检出率[7]。
1.1 嗜肺军团菌感染的ZCP分子检测嗜肺军团菌的分子检测技术具有多种,其暴露核酸分型鉴别技术、PCR相关技术、分子杂交的探针技术,其中以荧光定量PCR最为多见[8]。相关学者,将荧光定量PCR应用于肺炎患者呼吸道、血清标本的检测,也有学者,通过多重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团菌属[9]。而我国也具有嗜肺军团菌检测方法的报道,通过嗜肺军团菌mip基因,制定相关引物,该技术具有安全性高、灵敏度高等优势[10]。
1.2 肺炎支原体感染ZCP分子检测PCR检测技术已在肺炎支原体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安全性、准确度以及灵敏度明显优于血清抗体检测[11]。相关学者,选择220例肺炎患儿肺泡灌洗液实施PCR检测,结果显示,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可达到50%。而实时荧光定量PCR与传统PCR相比较,更加简便[12]。
1.3 肺炎衣原体感染ZCP分子检测PCR技术能够准确、快速检测肺炎支原体。有关学者选择PCR技术筛选93例感染肺炎患者,其中肺炎衣原体感染率可达到32.6%[13]。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与荧光抗体法,具有更高的检出率,能够用于临床诊断[14]。
2 病毒感染ZCP分子检测现状
而由病毒所诱发的ZCP,其流行特点、感染症状与细菌较为相似,故单一依据临床症状、分离培养进行检测病毒,存在明显局限性[15]。国内外诸多学者显示,通过分子诊断技术,对不同病毒实施检测方法,PCR技术已在应用于病毒性肺炎检测,以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使用较多,可适用于多类病毒,但检测非典(SARS)病毒时,疾病早期RT—PCR敏感性较低[16]。
3 寄生虫造成的ZCP分子检测
寄生虫诱发ZCP于临床较为少将,该症状、影响以及生化检查表现,与细菌或病毒造成的肺炎差异较低,故极易增加误诊风险。而造成肺炎的寄生虫包括多类,如溶组织阿米巴、疟原虫、利什曼原虫、弓形虫、蛔虫等[17]。在检测蛔虫时,一般选择Western blot技术,而随着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完善,诸多寄生虫检测已逐步实施PCR技术[18]。
4 真菌造成的CAP分子检测
近年来,全国真菌感染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一般以假丝酵母菌、毛霉、新生隐球菌、曲霉等,被公认为主要的机会致病菌,但目前在浅白隐球菌等不常见的真菌感染,明显呈上升趋势,故受到诸多医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发现,基于核酸的探究,能够补充常规真菌检测方案。目前,用于诊断真菌性疾病分子手段以PCR最为常见,其特异性、灵敏度均需有待上升。通常PCR局限性,无法合理分辨定植真菌和致病真菌,而实时荧光定量PCR则可进行[19]。大量文献证实,实时荧光定量PCR能够替代免疫荧光法。但现阶段,分子方案于检测真菌感染方面,伴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性,如真菌细胞壁无法穿透,获得完整真菌难度系数较大,诸多商业生成的试剂和血管,伴有真菌DNA污染,造成实验诱发假阳性结果,同时真菌分子检测技术现阶段,尚未统一标准[20]。
5 小结
综上所述,于我国医疗系统中,临床专注于治疗,虽诊断属于最佳有效的前提,但受到多类因素的干扰,部分更先进、更准确、更快速的诊断措施,无法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疾控部分致力于疾病的检测,虽研究部分更先进的方案,但缺乏与临床的充分衔接。故疾控部门需与临床紧密结合互动,进而为诊断及治疗ZCP奠定一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