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襄城县红薯发展现状及主要病害黑斑病的防治

2021-11-30孙广强

魅力中国 2021年29期
关键词:黑斑病分生孢子薯块

孙广强

(襄城县农技推广中心,河南 襄城 461799)

襄城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红薯是襄城县的优势农作物之一,常年红薯种植面积在25 万亩以上,年产鲜薯40-50 万吨,以麦薯套种、烟薯套种、纯作春薯和夏薯种植为主。襄城县属伏牛山余脉,西北部的潜山区、岗丘区土壤富含钙磷钾,红薯生长期平均气温25.2℃光照721.4 小时,雨水充沛,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红薯生长。薯块光滑鲜亮、鲜食味甘、熟食味浓、质地细腻、粗纤维少、口感绵软、回味悠长。种植的主要品种有:白瓤有商薯19、商薯129、济25;红瓤或黄瓤有烟薯25、普薯32 和苏薯8 号;紫瓤有紫黑、漯4、凌紫等。全县规模种植大户或红薯专业合作社100 多家,从事红薯收储保鲜的100 多家,红薯经纪人300 多人,鲜薯常年畅销全国各地,年销售鲜薯15 万吨左右。规模化“三粉”加工企业5 家,家庭作坊红薯加工三粉遍布红薯主产区乡村。已建成绿色食品生产基地6000 亩,无公害生产基地2.5 万亩。襄城红薯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和“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称号。注册的产品商标有“八土岗”“襄宝”“柏宁岗”等。襄城县红薯主要集中在王洛镇、汾陈镇、颍阳镇、十里铺镇、紫云镇、山头店镇等浅山区和丘陵岗地。鲜薯销往新疆乌鲁木齐、北京、西安、沈阳、上海、郑州等省市,以及周边县市区。生产的粉条远销郑州、信阳、安阳等地乃至安微、东北、河北等省。

由于种植红薯的耕地有限,多年重茬,导致红薯黑斑病的发生逐年加重,整个生育期和贮存期都有发生,在育苗期常出现苗黄、萎焉、甚至烂床、移栽期死苗、结块期薯块感病、贮存期烂窖等情况发生。严重影响了红薯的品质和产量,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我县每年因该病造成的损失在5-35%。针对襄城县红薯黑斑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县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制定了该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红薯黑斑病又叫黑疤病,是红薯的主要病害,此病从育苗期、大田生长期和收获储藏期都能发生,引起死苗、烂床、烂窖,造成严重损失,病菌深入薯肉下层,使薯肉变成黑绿色,味苦。病部木质化、坚硬、干腐。且病薯含有毒物质,不能食用。因此彻底消灭黑斑病是保障红薯生产的重要环节。

红薯黑斑病危害期很长,而且该病菌能刺激甘薯使之产生黑斑霉酮(ipomeamarone)和甘薯黑斑二酮(ipomeanine)等对人畜有毒的物质,人食后引起头晕,牛食后可引起气喘病,甚至死亡。用病薯作发酵原料时,病菌的代谢产物能抑制酵母菌和糖化霉菌的活性,延缓发酵,酿酒时酒精产量低,质量差;酿醋时醋发苦,无法食用。

一、症状

薯苗染病初期幼茎地下部分或茎基部产生梭形或长圆形稍凹陷的黑斑,逐渐向地上蔓延,成为纵长病斑,继续扩大使幼苗茎基部全部变黑。病苗定植不久,叶片变黄,植株矮小,最后病株地下部腐烂。受害多在茎基的白色部分产生黑色圆形或近椭圆形的病斑,发病严重时,幼茎、种薯和须根变黑腐烂,造成死苗,甚至烂床。未死的病苗尚能长出部分新根,但病株生长衰弱,地上部发黄。病苗移栽大田后,病重的不能扎根,基部变黑腐烂,枯死,造成田间缺株,病轻者尚能继续生长,在生长期,地上绿色部分很少发病。薯块染病初期病部呈圆形或近圆形凹陷膏药状病斑,坚实且轮廓清晰,中部生灰色霉层或黑色毛状物。薯块受害,多在伤口(虫、鼠伤或自然伤)处出现黑色或黑褐色病斑,中央稍凹陷,轮廓清楚。切开病薯,可见病部薯肉变青褐色或墨绿色,一般仅深入皮下5mm 以内,有时也可深达2-3cm,但色泽逐渐变淡褐色,病薯味苦。窖藏期间,此病也可继续蔓延,并常与匐枝根霉菌混合侵染,加重危害,甚至造成烂窖。另外,薯拐也可发病变黑。病部往往产生灰色霉层(分生孢子及厚壁孢子)和黑色刺毛状物(子囊壳)。在潮湿条件下这些病症更为明显,且黑色刺毛状物顶端涌出黄色黏状物质(子囊孢子),干后呈蜡状小粒,遇水溶散。

二、病原

病原菌为红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属子囊菌亚门,无性生殖产生分生孢子和厚壁孢子。分生孢子产生于菌丝或侧生的分生孢子梗内,成熟时从其内推出,因此又称为内生孢子,无色,单胞,圆筒形、棒形或哑铃型,两端较平截。厚壁孢子一般也着生在分生孢子梗内,暗褐色,近圆形、椭圆形或卵形,具厚壁。有性孢子产生子囊壳,形似长颈烧瓶,基部膨大呈球形,具长喙,其顶端裂成须状。子囊壁薄,成熟后消解,子囊孢子散在子囊売内。子囊壳吸水后,子囊孢子随同枯液由喙口涌出。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扁圆形,状如钢盔,壁薄。

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3-28.5℃,最低为9-10℃,最高为34.5-36℃。菌丝及三种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1-53℃。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形成后,如条件适合,都可立即萌芽进行侵染。分生孢子寿命短,而子囊孢子和厚壁孢子寿命长,抗逆力强;厚壁孢子形成后经较长的休眠期才能萌发。

三、病害发生发展

病菌主要以厚壁孢子和子囊孢子在贮藏窖、病薯、大田或苗床土壤中以及粪肥中越冬,这是第二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此病的传播途经很多,病薯、病苗是本病害近距离传播和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带菌土壤和肥料、风雨、流水、农具以及人、畜、鼠类、昆虫等都可传病。病菌多从伤口侵入,也可从根眼、皮孔等自然空口侵入或直接侵入薯苗的白色部分引致发病。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又可经过上述各种途径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得以蔓延扩展。特别是病薯在贮藏窖中能继续产生大量的孢子,引致薯块大量发病。

四、影响黑斑病的发生发展因素

(一)温湿度

在窖藏期,窖温9-13℃时病害发展很慢,超过14℃时逐渐加快,到23-27℃并件随高湿则发展迅速。过低的温度9℃以下虽可抑制病菌生长,但常引起薯块发生生理性冻害。窖藏初期,薯块呼吸增强,散发水分多(俗称发汗),此时若温度高于20℃持续时间在两周以上,通气不良,则有利于病害发生,常引起冬前烂窖。其后随着气温下降,窖温保持在10-13℃,病害停止发展。春季容温逐步上升,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病情又可再次发展。育苗期床温达25℃左右,湿度大,有利于发病。但采用高温育苗,薯种上坑时温度保持34-36℃,使发芽加快,出苗后控制湿度,并保持在28℃左右使薯苗生长迅速,拔苗前温度降至20-22℃进行蹲苗,这样则发病轻。但是若薯种上炕时炕温低于20℃,薯种受凉,以后炕温温度不高或忽高忽低,加之土壤湿度大,则病害可严重发展。大田生长期病害的发展与土壤含水量关系密切。凡地势低洼,土质黏重的薯田发病重地势高燥、土质硫松的发病轻;经常多雨年份发病重。

(二)品种抗性

不同的红薯品种对黑斑病的抗性不同,一般薯块皮厚、薯肉坚实、水分少、味较淡的较抗病。愈伤组织形成快,甘薯受侵后产生甘薯酮快而多,都可抑制病菌的侵入或扩散。

(三)施用未腐熟的农家肥

没有充分发酵的农家肥施入土壤中会继续发酵产生有害气体,对红薯根系的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氮肥施入过量也容易发生红薯黑斑病。

(四)其他因素

害虫较多(如蝼蛄、蛴螬、金针虫等)、鼠类咬食的伤口,病菌极容易从伤口处侵入从而发生病害;前期干旱后期降雨过多引起的裂口以及收贮过程中的机械损伤均易诱发此病。连作地发病重,轮作地,特别是水旱轮作地发病轻。

五、综合防治措施

由于红薯黑斑病危害期长、病菌来源广、传播途径多,所以在防治上必须严格控制病薯、病苗的调运,在病区应建立无病留种地,培育无病种苗,做好收获贮藏工作,结合药剂处理,严防老鼠和地下害虫的发生,环环相扣才能收效显著。

(一)建立无病留种地,培育无病种苗

1.精选种薯 严格剔除病、虫、伤、冻薯块,此项工作最好在出窖和排种上炕时分两次进行。

2.种薯处理 进行种薯消毒,消毒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温水浸种:温水浸种的作用是借助热力杀伤病菌,以获得无病薯。用52-54℃的温水浸种处理10 分钟,以杀死种薯表面附着的及潜伏的菌丝。利用这种方法处理种薯,防病效果可达80%以上。经过温水消毒的种薯在苗床上,如遇低温,易受冻害腐烂,必须做好苗床的增温防冻工作。温水浸种要求比较严格,同时由于各品种的耐热力不同,应用时要先做试验,掌握处理后以种皮不变色为宜。二是药剂浸种:利用药剂直接杀死种薯上所带病菌。有效药剂有50%代森按200-300 倍液浸种10 分钟,效果良好,还有促进薯苗生长的作用,50%或70%甲基托布津200-300 倍液浸种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种薯安全,但分解快。50%可湿性多菌灵800-1000 倍液侵5 分钟,防治效果良好,不仅有治疗作用,还有促进薯苗生长的作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可湿性多菌灵与90%敌百虫的混合液喷洒薯炕上的种薯,共喷2-3 次,待种薯下部渗湿,即可覆盖砂土。收效比较好,又能促进薯苗生长。

3.高温催苗 有火坑育苗、室内催芽结合薄膜覆盖育苗、温床薄膜覆盖育苗等几种方法。利用高温促使愈伤组织的形成并促进仰菌物质甘薯酮的形成。高温育苗是在育苗时把苗床温度提高到35-38℃,利用热力杀死或控制病菌在苗床上的活动和浸染,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4 天后降低温度,在7 天内使温床不低于28-31℃,拔第一茬苗时,自然降温到20-22℃,拔完后的第一天浇水,并立即升温到30-33℃,温度不宜过高以免苗受伤,以后可保持苗床温度25℃以上。应注意炕温均匀,排薯不宜过密,浇水次数减少,但每次要浇足,既防治种薯缺水干缩,又防止浇水过多而烂薯。

(二)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如商薯19、济薯7 号、济薯25、烟薯25、漯4 等优良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入窖种薯要认真精选,严防病薯混入传播蔓延。精选种薯,严格剔除有病斑、伤口、受冻害的薯块。

(三)实行高剪苗和药剂处理

种薯育苗后,待苗长8寸左右时,在离地面2寸处剪苗,插于无病的土地,待苗长1 尺以上时,离地面4-5 寸剪苗插于大田,可使薯苗不带菌或少带菌。如条件达不到,也可在离地面4-5 寸剪苗插于大田,但效果不及二次剪苗好。剪苗后用85%甲基托布津800 倍液或50%的多菌灵250-300 倍液浸蘸苗基部6-10cm,2-3 分钟,有一定防效。在浸苗前对薯苗要经过精选,剔除病苗。

(四)实行轮作

重病区实行旱地三年以上轮作或水旱轮作,力避连作或与番茄、辣椒、土豆等作物连作,合理施肥用水,防止薯块生理开裂,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和田鼠,减少病菌侵染机会。不能轮作的田块,增施有机肥和钾肥或未发酵的豆饼粉每亩15-25 公斤,有减轻病害和增产的效果。

(五)做好收贮和调运检疫工作

1.收贮

收获要适时,务必在霜冻前选晴天进行,尽可能避免薯块受伤,减少感染机会,无病留种的薯块应单收并用新窖贮藏。薯块在入窖前应严格剔除病薯,旧窖应刨土见新,或喷施15%的福尔马林,每立方米用30-40ml,密封3-4 天后注意加强检查,调节窖内温湿度。也可用智能窖贮藏,争取在薯块进窖后15-20 天内将窖温升到38-40℃,促使愈伤组织形成,但不能超过43℃,也要避免20-30℃的窖温时间过长,招致病菌再侵染。当上层温度稳定在36-40℃,中层温度36-38℃,底层温度34-36℃时,保温三昼夜后放热散湿,使窖温迅速降至12-15℃,以后常保持11-13℃,使薯块安全过冬。

2.调运检疫

一定要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严禁从病区调运种薯、种苗到无病区,才能使此病降到最低。

猜你喜欢

黑斑病分生孢子薯块
人参黑斑病防治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鸡 妈 妈
碧根树黑斑病的识别方法和控制措施
红薯储藏期受害诊断技术及预防办法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白僵菌Bb38菌株小米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培养耐热性状差异研究
桂北山区红阳猕猴桃花腐病和黑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枯草芽孢杆菌对板栗采后黑斑病的抑制效果
介绍三种优良种子/甘薯良种“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