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艺术类中职学校增强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路径及策略探究

2021-11-30陈林林

魅力中国 2021年10期
关键词:认同感中华文化中华

陈林林

(新疆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在团结奋进、开拓进取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一种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了一种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富有凝聚力的保障。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在青少年学生教育中意义重大而深远,是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保障。基于对新疆艺术类中职学校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活动的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我们提出从以下途径和策略增强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

一、课程开发和建设

(一)课程融合,拓宽途径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承担着知识传授、能力形成、人格养成的功能。课程融合是指教师在讲授本门课程的过程中有效融入其他学科内容,从而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增强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应充分利用课程融合的功用,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有效融入其他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达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拓宽培养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无论是专业课程教学,还是公共课程教学,教师在备课、授课等环节中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达到增强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效果。例如戏曲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剧目人物分析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带领学生们共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达到培养学生中华文化感认同的目标。

(二)课程创生,聚焦内容

课程创生是指教师和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或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青少年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形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载体、感受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程创生的特点和规律总结新的经验和创生新的课程。一是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诗词诵读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诗词诵读课程主要以单元的形式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词,如爱国诗词、边塞诗词等。学生通过诵读、默写等方式,领略中华诗词的魅力,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二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我们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培养远大共产主义理想;充分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教师节表彰等活动,增强师生凝聚力和责任感。通过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三是有效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学校统一组织不同民族师生结成“三进两联一交友”对子。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走进教室、宿舍、食堂,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等情况,联系学生家长,与学生交成朋友,进一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促进各民族大团结,增强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

二、课程实施

(一)教师

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的落实效果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学校重点建设的组成部分。从教的层面来说,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增强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主要动因。首先教师要明确培养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意识。认识上的改变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形成需要教师树立培养教育不断线的意识。教师有了明确的培养意识后,才能把培养行动落实到实际教学环节中。其次教师要把中华文化认同感的意识及时落实。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体影响因素,无时无刻不影响学生的发展。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下活动,教师都要抓住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和教育。再次教师要及时对学生错误的认识、言行进行纠正。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学生成长过程难免出现一些模糊认识、理解偏差的情况。特别是近年来,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经典歪曲亵渎的病象理解等,影响学生的“三观”养成。当学生出现任何不恰当的言行、认识后,教师要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制止和纠正,养成学生正确的“三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知识教育、价值观的形成的主要途径。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一文中说道:从儿童的现在经验发展到被我们称为学科的有组织的真理体系所表征的经验,是一个持续改造的过程。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中华文化认同感。增强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势必抓好课堂教学这一途径。首先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在教学内容中有意识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其次教学环节中增加诵读环节。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公共课程中,我们要求教师课前五分钟进行古诗词诵读。期中及期末考试对本学期诵读内容进行检查,并纳入到期末考核成绩中。再次教学活动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培养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效融入民族团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内容,有效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

三、校园文化环境创建

(一)塑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理念的精神文化

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及人格养成的主要场所。校园的自然景观、文化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学校为增强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就需要塑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理念的精神文化。学校树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办学目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强化学生养成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多种载体,把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合,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师生精神合力,塑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理念的精神文化。

(二)建造蕴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校园环境文化

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可见,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增强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需要学校加大校园绿化、人文景观的建设力度。首先加大对校园文化景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导作用和艺术育人的教育作用,强化教室、图书馆、实训室、宿舍、餐厅等场所的文化布置宣传,着重打造校园道路、景观、宣传栏等文化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其次学校充分结合校园地势、地形特点和优势,加大校园绿化工程,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逐步建成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再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新艺附中公众号、微信公众号等宣传阵地,加强校园活动、先进师生事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进行宣传和报道,多渠道、多路径增强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形成。

猜你喜欢

认同感中华文化中华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