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小学生走进语文叙述性作品的阅读

2021-11-30邢国华

山西青年 2021年6期
关键词:小朋友文本文章

邢国华

(会宁县党家岘乡吕堡回民小学,甘肃 白银 730712)

在小学阶段,叙述性作品的阅读是一类主要的文学阅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以文质优美叙述性作品篇目居多。叙述性作品是叙述事情发生原由的一类文学作品,在教材中所选的体裁形式多样,小学语文教材中以童话故事、寓言小说、记叙散文为主,引领学生进入该类作品的阅读,对小学生语文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感受形像、体验情感、品味语言水平的提高都有所帮助。

一、小学语文叙述性作品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小学语文叙述性作品以叙述生活事件和描绘具体环境为最显著特点。即分析文章时所说的“以事感人,以情动人”。除主要特点外,叙述性作品的内容主要由情节、场景、人物与细节等要素构成。该类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关联、产生的分歧、表达的同情性、人物之间的仇视、人物性格特征和成长过程等。作品中人物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当中,有了场景人物才会有活动的空间,故事才能得以发展。如《回自己的祖国去》从华罗庚得知消息、拒绝挽留、回自己的祖国去、为国尽力。课文中的这些场景中渗透着作者的浓浓爱国之情,叙述结构的设置比较巧妙,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歌颂了华罗庚先生热爱自己祖国的高贵品质,告诉学生学有所成,激励学生报效祖国的高贵品质。

同情节相比,人物在作品中是情节得以发展的动力。人的活动构成了社会历史,因此人物在叙述性作品的地位由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决定的,依叙述性和场景描写的需要,需对人物形象进行特意的刻画,以显其在作品中的突出位置。如《意大利的爱国少年》叙述的是该少年不仅心中牵挂着祖国,而且用实际行动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当听到有人侮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时,他毅然把自己的屈尊讨来的又是非常需要的钱砸了过去。他的行为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应该把祖国的利益放在首位。

文章细微、典型的情节,体现叙述性作品的细节,其他要素的描写中,作者通常会采用细腻而精彩的笔墨表现人物的真与假、善与丑、美与恶。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在描写细节时,出现“审阅、画、看、思索、停、想、问”这样几个普通的词语描写,使得整句话更传神又生动,表现出周总理阅读文件态度的专注、认真、谦虚与上进。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表现作者的品质。如果在课文中不出现这样的句段,文章就平淡无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周总理与众不同的品格。如果不通过细节描写,文章就会平庸无文采,人物的形象难以凸现。因此,文章须通过适当的细节描写,才能重塑人物形象,让人物有血有肉有情感,丰富文章的内涵。

二、小学语文叙述性作品的教学要求

小学阶段阅读分为三个学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每个阶段的阅读目标提出了详细的要求。[1]第一学段的目标以阅读较易的童话故事和寓言为主,在阅读中感受童话故事带给自己的情境,让自己对自然和生命充满关爱,通过故事中的人物与事件让自己的心灵受到触动,并表达出自己的看法。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能阐述文章大意,品读作品中的精美词句,感悟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流露出喜怒哀乐的同时谈自己的感受。第三阶段是要求对作品事件梗概的了解,对作品中描述的场景、人物与细节能够做出准确的划分,通过这几个方面的阅读赏析传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小学语文叙述性作品阅读教学的过程经历

根据小学语文叙述性作品的教学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引导学生找出文段中场景、人物和细节的一些句段,感受外在形的同时,分析精美语言,渗透情感教育,引领学生共同走进感悟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

(一)观其貌

观其貌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并与其进行对话,凭借学生自己的能力和阅读经验,初步分析人物形象、作品情节与整体结构。

除对文本的直接感知外,还需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将文章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自己心中的一个熟悉二具体的形象,以形成对文本的深层角度的审美感知。如在《郑成功》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对这个人做一整体的了解。通过其对台湾的收复、建设到人民的爱戴,表现他的强烈爱国、爱民之心。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核心词并板书:民族英雄、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然后阅读文章剩余部分,共同走进他收复台湾的历史场景中。通过学生的读文和图画,设问学生看到了哪几幅画面?有的学生体悟到他眺望宝岛和浩浩荡荡率兵出征的画面,有的学生脑海中浮现他军勇猛杀敌的战斗场面,有的眼前浮现收复台湾后人们欢迎他的热烈场景。最后教师依学生回答并板书:欢迎、眺望、战斗、出征。

在上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叙述性作品的类型,在其所蕴涵的特征之下,详细设计问题,巧妙创设情境引导,激发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让学生自发地猜想文章的语言蕴意,隐形的形成直面的对话,把作品中没生命力的文字转化成有活力的画面,让其在学生的脑海中复现。

(二)寻其味

寻其味就是让学生潜心意会作品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情趣与意蕴,让学生走出文本的表层,向文本的深处延伸自己对作品的审美[2]。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灵活观察力与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学生的反复吟咏,以致达到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把握。如在《司马光》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这篇故事所描写的内容具体是什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现司马光与别的小朋友不一样的词句,并用笔勾画出相关的句段。学生所划出的是“司马光没有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文章描写小朋友慌的神态,一位学生很形象的用哭的、喊的表情模仿起来,并作出了一个要跑去喊大人的动作。教师转变问的方式,让学生恢复当时的激动心情,让在很放松的状态下,回答出搬起石头使劲砸缸的描写句子。教师提示他砸缸的两个行为动作之词“搬”和“砸”。通过教师对搬和砸的书写,渗透情感教育人与人的不同即司马光与别的小朋友的不同。再让学生读写体现他举动的这句话。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他这么做,到底是慌了没有。学生A说如果他真慌了,那就没劲搬起石头;学生B说他如果慌了,手就会抖个不停,就使不出劲了;学生C说如果他慌了,浑身的力气会不全使出来,用石头砸缸使不出劲,砸破缸也就有困难。教师给与学生鼓励!换用轻声朗读的方式,再体会如果他真的慌了,可能会出现的表现。学生的回答是依据自己身边的小朋友平时的表现判断,可能会出现哭呀,喊呀,急着跑回去找大人。教师肯定砸缸者与一般人的不同,一点儿都不慌。小朋友,你们怎么看司马光的这种表现?通过他的表现看出他比一般的小朋友聪明,为他的与众不同作出夸赞,从处理问题的角度,反映出他遇事不慌,沉着与冷静。有学生还回答说他要是跑去找大人,耽误时间,等大人赶来,可能那个小朋友就会出问题。教师补充,在必要的时刻,能果断作出决定并有效解决了问题是一个人智慧与勇气的体现。

通过该文段的引导阅读教学,有效的将语文中叙述类作品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再结合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有效的进入语文阅读。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调动,学生走进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还需教师的精细点拨,让学生会凝神思考,会动笔勾画,会放声朗读,会自由言说,学生积极的表现,是一场阅读过程中喜悦场面的体现。以此引导学生寻其味,使学生追问其富有的韵味与探寻的过程,并发展和深化了观其貌这一阅读过程的经历。

(三)悟其道

悟其道就是让学生通过文本的体会与揣摩,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表达的内在生命力相锲合,从而打开学生的认识境界、进入深层领悟与自发流露自己感情[3]。悟其道其实是把握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其理解的深浅,使学生对文章更深层含义的感悟,进而实现学生对文本最高境界即道的把握。这个道既是文章表达方法的获得,又是学生预感经验与言语智慧的丰富。道的另一层含义是表达生命之意,通过生命之意,使学生的精神更加陶冶,灵魂更加进化。如《孔子游春》中“孔子论水”这一自然段写的极为精彩。一位教师是这样来教学的:他先引导学生理解水的四个品性,并通过诵读来体会和感悟;接着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论说的话语方式很特别,小声朗读,体会体会,看看有什么发现。这是一个指向语言形式层面的问题。学生通过潜心会文,若有所悟。在交流讨论中,有学生说:“”孔子说话有智慧,他说话当中还有一种言外之意,很含蓄。有学生说:“孔子把水比作真君子,他擅用比喻说理,真是善施教化啊!”还有学生说:“明明一句话就能够说明白的道理,孔子却运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先阐述说的特点再概括说的品性,这样就把道理说得更加明了了,弟子们也就更容易理解了。”如此教学,引导学生尝试文本表达的技巧,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表达自己想法,体现一种强烈的语文意识。

小学语文叙述性作品阅读的教学中,引领学生从观察文章外貌特征、蕴涵的丰富真情与折射的人生哲理这三个阶段走进文本,并探寻其真谛,使语文的阅读教学,从文本之外向文本之内引入,从表面的浅显感知向更深层次的领悟逐渐渗透。

四、结束语

在课堂上充分展开,引导学生进入语文阅读,不让自己被束缚住手脚是对的,但阅读教学重要的是读懂文本,在此基础上再适当联系实际即可。语文教学不是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的篮筐,期待在一两节课内把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是不可能的。

猜你喜欢

小朋友文本文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Let’s DIY Poster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