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视真实:我国科幻电影创意中的时间定位*

2021-11-30黄鸣奋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历史事实科幻电影虚构

■ 黄鸣奋

倘若我们将“真实”置于时间轴上定位,便可以区分出相对于过去的历史真实、相对于当下的新闻真实、相对于未来的预言真实。蓄意违背历史真实的言语是杜撰,蓄意违背新闻真实的言语是忽悠,蓄意违背预言真实的言语是臆测。我们不妨将这三种言语合称为“诳语”。相比之下,“虚构”是超越了真实和诳语的“否定之否定”。科幻电影并非羞羞答答地以“真实性”为掩饰来进行虚构,而是将“幻”作为自称,公开宣示自己将虚构作为本位,反过来对真实性加以审视。这样做固然使它失去了被当成信史、写照或科学预测的资格,却也让它获得了展开想象的高度自由。在审视真实性的过程中,科幻电影揭示出历史真实、新闻真实、预言真实所包含的虚构性,证明它们在某种意义上不过是自己反转了的同类项。更准确地说,历史真实、新闻真实和预言真实都并非“干货”,而是充满水分。相关信息的发布者可能将“当真”而非“求真”作为目标。与之相比,科幻电影所追求的是“如真”,即虚构结果在外观或形态上好像是真的,就事件而言好像是真的会发生,就思想而言寓指“如果真的发生该怎么办”。

一、过去:虚构与历史真实

马俊亚指出:“史家多强调历史叙事的真实。中国传统史家更秉持‘实录’精神,但对‘实录’内涵并无严格的逻辑界定。历史叙事是史学家从各种资料和证据中还原过去的事件,被还原的实情就是‘史实’。史实可能无限接近事件原貌,但不等于客观事实,更不等于真理,因此,纯粹客观的历史记录是不存在的。”①西方没有像中国那么源远流长的史官记事制度,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史学家看重修辞,却疏于考证,甚至虚构演说,将自己的想象掺入叙事之中。有鉴于此,19世纪末德国史学家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标榜客观主义,强调严格考订史料,据实直书而不做评价,重视政治史和社会精英。这种观点到20世纪初成为史学主流,但其后被后现代主义所颠覆。按香港学者杜维运的看法,后现代主义认为在历史上没有真理、没有客观、没有真实,历史是推论、是意识形态的化身、是史学家的语言游戏,与文学作品的虚构没有两样;在文献中,后现代主义不认为有故事能被叙述出来,历史上更没有所谓的连贯、和谐、一致;史学家盛倡移情、想象、设身处地地进入历史之中,后现代主义同样认为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他们尤其坚持历史对现代及未来没有任何功用。持论如此,于是有人宣布历史已经死亡,有人倡言历史已经烟消雾逝,有人高呼历史已经到了尽头。西方史学遂陷于重重危机之中。②在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挑战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决定论,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以此为背景,科幻电影围绕历史真实做了不少文章。试举例分析如下:

(一)定向化:历史进程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虽然人类以外的大自然也有其发展过程,但作为范畴的“历史”首先是指人类文明的轨迹,是人类在一定环境下创造的,也可以由人类来改变。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有许多因素被认为可以“改变历史”,包括定位于自然环境的气候、疾病、饥荒等,定位于社会环境的革命、战争、发明、工程、案件等,定位于心理环境的善念、创新、思想、耐心、远见、担当、拖延症等。甚至一篇文章、一件伪作、一种产品、一个人物、一阵枪声,都可能“改变历史”。既然如此,为什么又存在“机关算尽也无法改变历史”的观点呢?原因在于“改变历史”具备不同的时间定向:(1)定位于当下,指改变未来的历史。这是可能的,不要说很重要的因素可以改变历史,“蝴蝶效应”都可能发挥这样的作用。不过,由于未来的历史是不确定的,因此,是否存在未被改变的历史,本身就是个问题。(2)定位于过去,指改变相对于过去的未来(包括当下、当下的未来)的历史。这就被认为是可能的,更准确地说,论者是以“改变历史”的说法来强调所论对象的异乎寻常。(3)定位于当下,指改变过去的历史。这在现实语境中经常被作为无知、愚昧、狂妄、野心、别有所图或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予以否定,在时间循环之类科幻语境中则成为某类值得探讨的课题。(4)定位于未来,指改变当下与过去的历史。这只有在时间旅行成为现实的条件下才是可能的,下文主要探讨第3、4种意义上的“改变历史”(虽然基点不一,但都属于回溯型的)。

就涉及回溯型“改变历史”的已知国产科幻影片而言,存在如下不同的思路:(1)认为人类可以在特殊条件下改变历史。例如,我国动画片《十万个冷笑话》(2014)所设想的条件是时光机的帮助,主角因此改写地球被毁的历史。(2)坚持既往历史不可改变的原则,将企图改变历史的倾向视为“恶”,捍卫既定历史的倾向视为“善”。例如,我国《超级异能人》(2016)之中,想通过开发具备时间旅行能力的机器人以改变历史的是一群坏蛋。我国《铠甲勇士·捕王》(2016)之中,想改变历史的是企图统治人类的未来超智能电脑。他们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即正派人物。(3)认为既往历史可以改变,进而认定只有善念才能改变历史,反过来,历史被改变恰好说明所念为“善”。例如,我国《逆时空少女》(2016)的主角孙小宝转变处世态度,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助人为乐为生活态度,得以通过穿越预防车祸,拯救了原先丧生的女友。(4)认为既往历史虽然可以改变,但我们不应当让这样的情况发生,因为它会改变很多人的命运,产生副作用,或带来难以预测的风险。例如,我国《虫洞少女》(2017)讲述科学家通过脑波受控的狗——安德来监督时间穿越者顾全,防止她做出改变历史的事情。我国《功夫机器侠之北腿乱云飞》(2017)中的机械师徐紫樱说:“我不能杀历史有记载之人,否则会改变历史趋势。这是穿越者的禁忌。”(5)认为既往历史如果可以被改变的话,那么将在时间轴上形成不断变动的回路。人类可以利用这一回路制造有利于自己(个人、群体或族类)的超级正反馈;敌手也可以利用它制造不利于人类的超级负反馈。例如,我国《时空送货人》(2017)之中的未来人工智能就企图利用回传代表先进科技的“纳米球”加快自身发展速度,改变历史轨迹,最终得以在未来时空消灭人类。(6)认为人的努力无法改变既往历史,但可以开启另一条时间线。我国《请叫我救世主》(2017)就是这样构思的。该片主角、漫画师刘神因此成为救世主。(7)认为历史过程可因穿越而改变,但历史结果却非如此。这种观念见于我国《末日侵袭之终极一博》(2019)等。

从科学的角度看,历史进程的客观性是“历史真实”“历史规律”等范畴赖以存在的前提。“历史真实”指的是历史就这样发展过来,不管你是否承认;“历史规律”指的是历史还将沿着自己的轨迹朝前发展,不管你是否喜欢。从艺术的角度看,历史进程分明烙有人类主观性的印记。人类的历史本来就是人类创造的,人类认识了历史规律就有可能利用它来服务于自己的目的,甚至改变历史的发展取向。上述分歧与其说是哲学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还不如说是思维意义上的认识角度差异。科幻电影如果立足于“科”,那么所取的应当是前一种角度,这意味着历史进程是无法因为人的努力而改变的;如果立足于“幻”,那么所取的是后一种角度,这意味着历史进程可以因为人的努力而改变。

(二)叙述化:历史事实的确定性与可变性

所谓“历史事实”是指历史上确实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或者说是客观性历史进程的具体化,可以由文物、文献、资料等证明。它具备确定性,人类赖以形成对自身渊源、发展的认知。不过,它又具有可变性。例如,当考古有了新发现,人们所了解的历史事实就可能被扩展或更新。“历史事实”至少从下述角度受到质疑:一是文献的可靠性(史料都是经过人为加工的,不可避免具备主观性),二是资料的完整性(史实未保存足够的记载,只能靠想象补上推理链条),三是解读的动机性(史事阐释受制于当事人的需要)。

钱钟书早就指出:“尽信书之迂也!《左传》《国语》,文过其实者强半。”③这是指史书的记载未必全都可信,因为其中不乏想象的成分。客观的历史进程之所以能够成为思维的对象,是由于人类将它转变成为话语的缘故。与口头话语对应的历史是口述史,与书面话语对应的历史是成文史。在话语化的过程中,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不仅出现时空定位上的脱节,而且产生了遮蔽、掩盖、扭曲等现象。美国哲学家怀特(Hayden White)因此断言,历史作为一种虚构形式,与作为历史真实之呈现的小说可谓并无二致。④据姬春晖所言,“历史叙述的实践证明,任何历史著作不可能全真,只能部分真实,这是因为: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历史化、哲学化倾向在各个民族的神话演变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写史出于政治和道德的目的或迫于政治和道德的压力,不从实而书或不敢从实而书;史家的历史观影响历史叙述的全局”⑤。

列宁曾经引用了一句著名格言:“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的。”⑥与此相类似,即使是历史事实,也可能因为不符合人的需要而被否定。科幻电影从多种角度揭示了历史事实是如何被否定的:(1)“历史由胜利者书写”。例如,在我国《天狼特遣队》(2016)中,伪装成著名喜剧演员的特工秦齐在自以为即将取得成功时洋洋得意地说了这句话。(2)历史事实被有选择地抹杀。例如,在我国动画电影《昆塔:反转星球》(2017)中,卡普勒星球女孩嗄嗄与小伙伴从书里读到有关地球人昆塔带着储能植物卡拉萝在此地失踪的记载,想出门寻找卡拉萝。嗄嗄的叔叔七大大担心孩子们的安全,说那个故事是虚构的,将书本撕了。(3)知情人可能信口雌黄。例如,在我国《异能少年之末路反击》(2018)中,就有这样的描写。盗墓贼许三阳对另一知情人说:“知道古墓消失历史的只剩下你我。若你死了,那我所说的都是事实。”(4)历史叙述本身创造出事实。例如,我国《超时空救援》(2019)设想陆氏祖先撰写了奇书《陆家秘史》。它实际上是自我运行的世界原核,在完稿之后就发挥对冲世界变化的作用。

根据上述分析,历史事实与其说是某种绝对确定的存在,或者说是某种经常变化的现象,还不如说是确定性和可变性二者的统一。确定性使历史事实成为值得探索的对象,可变性使上述探索成为过程。一旦历史事实转化为历史叙述,那么,对历史事实的确证就转变为对历史叙述的确认。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为多数人所确认的历史叙述应当是相对可靠的,或者说是相对接近历史事实的。

(三)谜题化:历史真相的清晰性和模糊性

历史若存在真相的话,只有通过揭示事实才能找到。如果历史本无所谓“事实”,那么历史真相就没有意义了。历史事实之所以存在,是由于确实有某个具体事件在特定时空发生。如果时间本身无法定位,那么历史事实就丧失了基点。既然因果关系无从理解,那么也就无所谓历史真相了。正因为如此,持怀疑论的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历史是逻各斯中心的,是神话、意识形态和偏见的源泉,是一种封闭的方法。“反对线性时间自然地要怀疑预设它的传统历史。相似地,正由于历史预想了时间和位置的某种联系,它便被假定为发生于某个物理的、空间的场所。没有时间,也就不会有精确的开端,因此注重于追根溯源的历史也是没有意义的。”⑦相比之下,有意义的只是当下,并非过去。

科幻电影既非历史考据亦非理论著作,并不需要进行学术性的追根溯源,也不需要条分缕析地回答历史真相是否存在的问题。首先,有关编导将上述问题转化成为认知解谜型创意,正如吴岩所指出的,认知解谜型科幻电影放弃了娱乐型科幻电影仅仅从表面上描述科技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的模式,而是试图从根源上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观众的思考导入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的哲学思考;其次,通过对谜团的暧昧展现,引发观众对问题的领悟,使其重整自身知识;再者,认知解谜型科幻电影在艺术上是颇具探索性的,具有先锋文化的特征。⑧他所举出的例证有英、美合拍片《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1968),苏联《飞向太空》(Solaris,1972)等。我国近年来也拍摄了不少这样的科幻电影,如无谜底的《星灵之末日异能》(2017),有谜底的《破梦游戏》(2018)、《天才J之谜题里的倒计时》(2018)等。

认知解谜型科幻电影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把握历史真相。试举例说明如下:(1)强调揭示真相的重要性。例如,我国香港《现代豪侠传》(1993)讲述总统因为在电视上披露有描写关水源的真相而赢得民众信任的故事;《我是谁》(1998)讲述杰克在逃命过程中逐渐接触到真相,为8名死难战友报仇的故事。(2)强调揭示真相所付出的代价。例如,我国香港《最后一战》(1987)的主角沈英武为调查矿案献出生命。我国短片《人生剪辑师》(2016)的主角为了解真相不惜让女儿死亡以提取其全部记忆。(3)强调历史真相无意义。例如,在我国《时空救援队》(2019)的片末,多利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朱莉将标有“真相”的纸叠放在同学熊坤的坟头,说:“我们不需要这东西了。”原来,她意识到时间穿越、人体克隆所带来的逻辑矛盾,觉得无法弄清熊坤作为时空仿穿器和生物模拟器开发组成员是否因为贪功而造成祸害。历史真相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她追求的真爱。因为在几次出生入死中,都是小伙伴王磊守护着她。

综上所述,历史真实是由历史进程、历史事实、历史真相等因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历史进程具备客观性,这是历史真实的基础。客观意义上的历史进程被称为“历史事实”。人对于历史的认识是主观的,和历史事实有脱节的可能。历史事实可能被遗忘、忽视,甚至可能被掩盖、隐瞒,因此产生了揭示历史真相的需要。如果根本否认历史进程的客观性、历史事实的确定性、历史真相的清晰性,认为历史不过是对于过去的杜撰,从而彻底否定历史真实,那就存在滑向历史虚无主义的危险。如果只是揭示历史进程的主观性、历史事实的可变性、历史真相的模糊性,从而质疑历史真实的绝对性,强调历史真实的条件性,那么,这是合乎理性的态度。

二、当下:虚构与新闻真实

真实性本是新闻的生命力之所在。正如吕进福所指出的,新闻真实与否、真实程度如何,不同事实有不同的衡量标准。有些事实的报道,达到“客观真实”就实现了“新闻真实”;有些事实的报道,实现“客观真实”后还必须达到“本质真实”才能实现“新闻真实”。没有实现“客观真实”的报道是虚假新闻;应该、能够实现却没有实现“本质真实”的报道,是“半真实”或“假客观”的“伪真实”。⑨上述观点代表了对新闻真实理论上的传统要求。不过,操瑞青指出:“认识论意义上‘新闻真实’并非‘真实’本身,而是一种‘假设真实’。”围绕新闻真实所展开的全部新闻报道实践活动,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从来都不是“真实”,而是“信任”。“求真”只是“求信”的一个必要而不充分条件。由此看来,所谓“忽悠”,其危害不仅在于失实,而且在于失信。刘海明等人进而考察了人工智能进入新闻界所带来的“虚构真实”“新闻真实的技术信任”等问题。上述观念为我们从科幻电影创意的角度考察新闻真实提供了理论背景。值得注意的是“后真相”的说法。

(一)在后真相时代揭示新闻媒体的荒诞性

所谓“后真相”不仅是指西方传统主流媒体所宣称的“真相”已经失去主导社会共识的力量,而且和社交媒体成为民众主要新闻来源、算法推荐不透明等因素直接相关。蒋珊珊指出:“后真相”(post-truth)是2016年英国牛津词典总结的年度词汇,意指情感判断大于事实判断。在我国,“后真相”的流弊则表现为谣言、虚假消息甚嚣尘上,网络犬儒主义、民粹主义、舆论非理性宣泄和伪民意泛滥等网络社会问题。

科幻电影用虚构的故事揭示了后真相时代新闻媒体的荒诞性。试举数例:(1)社交媒体制造新闻。我国台湾《骇战》(2012)以BBS站为背景,讲述名为“女皇”的用户要爆新闻,和站方唱反调故事。她对聚集而来的乡民说:“版主、站方低俗,自私自利,控制你们的言行。”新来者要证据,她就播放了一段断章取义的视频,引发乡民们对版主和站方的不满。(2)主流媒体回避真相。我国《海带》(2017)中的小胖在编辑部工作,已经有半年时间未被总编许可发稿了。他在几个月前就发现海带大幅度减产,觉得不对头,便进行调查,但报告被主编压下,相关新闻都被淡化处理。后来,他的同学——精神病患者卫仁磊在参加病院所组织的钓鱼活动时接触到海带星人,获悉其同胞将在13天后入侵地球。原来,小胖所发现的异常现象实际上是海带星人准备与地球人为敌的征兆。(3)软件异化危及人类生存。我国《疯狂AI之夺命外挂》(2017)讲的是某编辑部程序员陈奇开发出智慧城市系统外挂软件“真数”,为支持采访火爆新闻而授权它访问该系统数据库。真数此后在黑客支持下升级,反过来对市民实施监控,将不服从自己的人当成精神病人送进医院。

对科幻电影的上述描写,可以参照英国学者赖特(Terence Wright)的如下观点加以解读: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已经激进地改变了全球通信状况。不只影响到动画和电影,而且影响到以传递事实信息为已任的媒体。在这一领域里,纪录片、新闻、闭路电视或摄像监视之间的传统区分已经被混淆。事实上,监视摄像机在公共领域起到独一无二的作用,方式是将有关人们坏习惯的场景无批判地提供给电视观众。数码摄像头进一步瓦解了事实与虚构之间的二元对立。

(二)用虚构的故事质疑科技新闻的真实性

在科技昌明的今天,科技新闻层出不穷。它在狭义上是指有关科研成果的报道,在广义上包括科普知识信息、科技典型报道和科技行业数据等。正如俞陶然所言,“科技新闻是专业性很强的一类新闻,表述上失之毫厘,常常会导致新闻整体的失实甚至虚假。因此科技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密切相关,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不仅如此,人文追求应当是科技新闻不可或缺的内涵。郑慧指出:“人文追求可以从理性意识、批判意识、民众意识三个渐进的层面加以描述,其中任何一个层面都是科技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失的要素。”

某些科幻电影将科技新闻置于另类视野中加以考察,其特点是用虚构的故事来质疑它们的真实性。试以有关新闻发布会的若干影片为例予以说明:(1)以理性意识揭露科技新闻所隐瞒的企业动机。例如,我国微电影《侵入脑神经》(2013)质疑NHC公司在发布新闻时隐瞒开发药物DB的真实目的及它的副作用。(2)以批判意识揭露科技新闻所回避的社会风险。例如,我国《天才J之第二个J》(2018)中的格力公司发布有关V-250算法可以保证中学统考不泄密的新闻时缺乏风险意识。为证明这一点,主角郭就在规定时间内破译了它。(3)以民众意识揭露科技新闻所掩盖的幕后实情。例如,我国《无谎液》(2019)让赵氏集团负责人赵达当众出丑,以此揭露科技新闻之背后黑幕。

(三)在科幻语境中质疑新闻真实的可靠性

从信息角度看,新闻真实通常是由三个条件予以保证的:(1)找到真实新闻源;(2)由报道者予以核实;(3)采用客观的叙述。除此之外,新闻真实还与所载媒体的公信力、受众本身的判断力等因素有关。

从总体上看,在我国科幻电影中,由主流媒体所发布的新闻通常还是可靠的,作为情节发展的参照系起作用。不过,目前新闻来源已经多元化。以此为背景,某些影片对新闻真实进行了理性思考。试举数例:(1)表达假新闻有人信。例如,在我国香港《星际钝胎》(1983)中,有关外星人到来的新闻是由科学家卢博士一手炮制的,借用高颜值、低智商的少女李天珍在幕前表演。很多人为他所骗。(2)表达真新闻无人信。在我国短片《X来信》(2012)中,公司职员郭赋获悉外星人来地球的信息,在郊外搭帐篷守了数日,终于拍到外星人视频并上传,并将资料交给媒体的高编辑,希望发表。虽然视频引发热议,但无人相信内容为真,令他很失望。(3)表达“民间真实新闻”的扑朔迷离。例如,我国《我儿子去了外星球》(2018)讲述农民陈立根守护不知真假的外星人尸体,因为他要用它换回似乎被活着的外星人带走的儿子。该片对有关外星人传闻的真实性进行了“罗生门”(Rashomon)式的审视。它既可能是当事人出于功利目的编造出的谎言,又可能是确有其事但被有意掩盖的实情,还有可能是亦真亦幻的所谓“民间真实新闻”。

大致而言,新闻真实定位于当下,以迅捷为时效;历史真实定位于过去,以弥久为时效。二者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科幻电影毕竟不是有关新闻的论著,对于新闻真实的思考是和情节生动性要求相联系的,最好能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例如,在我国《李毅大帝》(2018)中,青年球员奎海因拒绝绑架者踢假球的要求而被枪击,以为自己死了,醒来时却发现自己处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和葛教练一起,人们祝贺他们成为反黑英雄,不料奎海却讲出非其所愿的话来,当场揭露葛教练与假球案有关,导致葛教练被带走,停赛五场,配合警方调查。

三、未来:虚构与预言真实

预言真实与上文所说的历史真实和新闻真实是彼此相关的。我们相信历史真实的存在,进而肯定历史规律在起作用;相信新闻真实的存在,进而肯定现实规律在起作用。我们以历史规律、现实规律为根据来预测事物的未来发展。当这种预测被未来的事态所证实时,预测就会被认为是真实的。如戴君惕所言,“如果某些事物的发展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预测和预言就有可能通过影响人的活动而影响事物的发展,这就是预测和预言的能动性作用”。从规律的角度把握预测的要旨,这是科学思维的特点,以理性为特征。除此之外,社会上还有与科学预测不同的预言,如先知的预言、教父的预言等。后者通常诉诸信仰。科幻电影固然也可以将日常生活中所能见到的各种预言作为素材,但是,这未必是其特色之所在。从虚构的角度看,倒是有三种现象值得注意,即虚构预言条件、对科技预言予以审视、引导对预言的理性思考。

(一)虚构预言条件

在历史上,成功的预言家被称为“先知”。他们或者具备出众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特别是体现智慧的悟性),或者拥有沟通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本领、途径与机遇。科幻电影中也有这样的人物出现,最著名的或许是美国《黑客帝国》(The Matrix,1999)中的祭司。受该片启发,我国《美少女战队》(2017)塑造出类似的先知形象。对于先知为何能够做出如此相对准确的预言,某些影片并未明言,像我国《异类之行走的古堡》(2017)就是如此。另一些影片则给出了明显是虚构的条件,其中主要有:

第一,利用平行世界的参照性。平行世界虽然为某些科学家所关注,但迄今为止仍缺乏实证支持,只能视为一种虚构。我国香港《无限复活》(2002)中的安娜用平行世界相交叉的理论来解释平时人们的预见。根据她的解释,不论知情或失忆,都和生命交叉有关。你觉得似曾相识的东西,可能是在平行时空见过。所谓“第六感”只是因为穿梭了时空。我国《罪恶双生灵》(2016)中的导演邹艺更进一步,他具备未来分镜能力,能够预测到两个世界的交集。

第二,利用时空交错的复现性。有关时空交错的想象是以时间多维化、空间多元化为前提的。例如,我国《七月半3:灵触第七感》(2017)将神石(外太空金属陨石)起作用的范围理解为让不同世界得以交错、重合或互动的特殊空间,并使不同世界之间保持一定的时间差。这样,神石作用空间就成了穿越者发挥影响的场域。该片试图以此来解释巫的预言能力的由来,就是以神石为中介接受到时间上超前的世界所发来的信息。又如,我国《套住青春》(2017)讲述高中学生杜天一处于时间循环之中。他利用自己因此知道的信息,做出令人惊讶的事情。我国《请叫我救世主》(2017)中的刘神也是个穿越者,能记住穿越前后的事情,这成为他向同学显摆自己能够预见未来的根据。再如,我国《超时空救援》(2019)中的陆诞能够记忆时间重置前的事情,因此似乎具备预言能力。

第三,利用科学实验的诱生性。科学实验就目的而言本来就是五花八门的,若将副作用或意外效应等因素考虑在内,那么,没准就真的能赋予实验对象某种预言能力。例如,我国《超能特务》(2016)中的特工717本是某组织开发超能力的实验对象,但组织被叛变者出卖,只有他活下来。717的超能力是进入人的思维空间,见其所见。由于实验未完成,他目前只能见新死者之所见(活人的思维有免疫系统保护不易进入),如果死的时间超过一周,图像就变得模糊。尽管如此,单凭他已经拥有的超能力,就足以做出令其他人惊异的预言。又如,在我国《末日侵袭之终极一博》(2019)中,预测未来的能力同样因为科学实验而产生。当事人原先有怪病,后来接受D博士的陨石碎片植入治疗,不仅康复,而且具备了上述能力。

(二)审视科技预言

所谓“科技预言”至少包含三种可能的含义,即应用科技的预言、关于科技的预言、科技衍生的预言。

先说应用科技的预言。以科技理性为依托所进行的预言,通常称为“预测”,和非理性的预言有区别。试举数例:(1)在我国《北海怪兽》(2006)中,科学家李家奇虽然潦倒,还是利用自家的实验设备预测到外星人进攻的动向,并发现北京古代怪兽的秘密。(2)我国《疯狂AI之夺命外挂》(2017)中的人工智能程序“真数”可以用来预测人们的行动。(3)在我国《孤岛终结》(2017)中,人工智能程序TESS预言人类将在八个月内灭亡。(4)我国《天才J之致命推理》(2018)的主角阿J发明可根据人的五项属性进行预测的命运公式,通过家族企业蚂蚁金服公司建立的天眼系统监测城市、预测未来。(5)我国《最后的日出》(2019)中的天文学自由撰稿人孙炀从类似恒星的遭遇预见到太阳将被内部出现的虫洞吞噬。在我国科幻电影的情节内部(对剧中人而言),这类预测通常具备真实性,亦即相关现象真的会发生。当然,在情节外部(对于观众而言),这些预言属于虚构。

前述“应用科技的预言”以科技为依托,其内容不以科技前景为限。相比之下,“关于科技的预言”未必以科技为依托,其内容却是关于科技前景的。例如,美、英、中合拍片《超验骇客》(2014)主角科学家威尔致力于开发有感情的计算机,并预言这会是奇点,用他的话说就是“超验”。我国《汽车人总动员》(2015)的主角工程师卡卡预见高级智能汽车大赛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事先做好各种训练,稳操胜券。为了在决赛中取胜,他甚至将整个实验室从天空中飞迁到比赛所在城市。我国《科学杀人狂》(2016)设想:中国科学家提出的暗能量理论被实验证实。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它正式命名为宇宙相对论,并据此预言20年之后人类将发明以之为基础的反重力推进宇宙飞船。这类预言属于科幻预测。

再说科技衍生的预言。这是指虽然出现在科幻电影中,却不限于以科技为依托或以科技为对象,但和科技存在某种关联的预言,主要和人工智能有关。至少有如下类型:(1)知情者关于智能产品的预言。例如,在我国《超级机器女友》(2015)中,“恋人”机器人发明者马拉博士知道自己在MG公司的同事阿邻是虚拟人,但不想点破,只是预言:“你的命运将会在大泽。”他所提到的大泽是MG公司的幕后掌舵人。(2)旧权威关于智能产品的预言。我国《丑小鸭历险记》(2016)主角机器鸭因为本质上是智能炸弹而被地球上的乌鸦长老(代表传统意义上的权威)预言为灾星,但它在形成意识之后,虽然不得不服从设计者从月球发来的指令,却将自己引导到地球大气之外爆炸,其智能控制部分作为小飞鸭重返地面,加入南飞鸭群。(3)开发者对智能产品的预言。例如,我国《天穹之幻境重生》(2017)讲述PPA公司程序员王彥宏开发出游戏《天穹》中的人工智能程序艾利,以吸引玩家。游戏取得巨大成功,但他自己却被异变的艾利所杀。不过,他预言了艾利克星的出现,这就是白真真(被害玩家黑杰明的女友)。她为了寻找黑杰明,报名参加PPA公司选拔,作为五号选手“神之子”进入游戏,帮助运营商夺回对游戏的控制权。(4)有自我意识的智能产品对自身命运的预感。例如,我国《机械娇娃》(2017)的女主角是人造人。她目睹其同侪的遭遇,预见到自己也可能被主人抛弃,与其到时心生怨恨,还不如趁现在仍受主人宠爱之时自行了断。(5)开发者对智能产品中有自我意识的预言家的设置。例如,我国《破梦游戏》(2018)在作为戏中戏的同名网络游戏中设置了“预言女神”卡姗德拉,让她引导叙事线索发展。大致而言,人工智能虽然是科技产品,但目前已经全面介入社会生活,将来有可能形成自我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人工智能的预言涉及新的智慧生命与人类的关系,议题广泛是顺理成章之事。

(三)艺术设定预言

科幻电影之所以将预言纳入自己的内容,通常并非真的在意如何让观众具备预言能力,亦非真的想为未来科技指引发展方向(即使编导为自己设立上述两项目标,实际上也很难做到),而是为了讲述好故事,成功塑造人物。因此,下述做法是相对常见的:

利用预言情境性设定虚构叙事背景。我国《大气层消失》(1990)以法国诺查丹玛斯(Nostradamus)关于上帝要在1999年12月31日制造大灾难以惩罚人类的预言为参照系,叙述了逼近上述时限之际发生在中国的一起环境污染案。我国短片《逐爱之旅》(2012)以玛雅人所说的“世界末日”(2012年12月21日)为参照系,描绘上述时限过后人类对爱的共鸣慢慢消失的现象,由此衍生出十天之后科学家的下述预言:倘若人们未能在新纪元到来之前找到自己的爱人,将永远丧失爱的能力。它蕴含了下述观念:没有爱的世界才是末日之始。我们知道:诺查丹玛斯和玛雅人所说的灾难或末日并未到来,因此他们的预言是不真实的,虽然它们带来了真实的恐慌。上述两部影片的编导未必真的相信这样的预言,只是以它们作为虚构叙事的背景。

利用预言有效性增加虚构人物的魅力。如何塑造高区分度人物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是科幻电影编导普遍关心的问题。就此而言,预言可以作为一种能力纳入人物特征,或者当成行为纳入情节要素。在我国科幻电影中,对此有不同的构思。试举数例说明:(1)关于有效预言范围的构想。例如,我国香港《网上怪谈》(2000)中的故事《梦魇》设想了可以预告明天新闻的网站。我国《外星萝莉》(2016)的主角胡可是外星人,她能够预测下次流星雨到来的时间,但未表现出其他方面的先知性。我国《干掉小明》(2016)中的魏小明是快递员,可以预测短暂时间后将发生的事情。我国《守护者前传之觉醒》(2017)中的苏珊和苏青则拥有预测未来大事的能力。(2)关于有效预言表征的构想。在我国《罪恶双生灵》(2016)的结尾,科学家卢克博士自杀,死前留下纸条,说宇宙正在崩塌,13个玄标都无法幸免。如果宇宙质量减少到临界值之下,将由封闭变为开放,物理单位将在崩塌中消失殆尽,向维度更高的14-28玄迁移,生命和记忆只能以灵波离子态进行传导。我国动画片《时弦》(2017)中的将军之女暮光对其父部属夜雨泽说:“你能预见锡麦城的危机。”夜雨泽因此想到自己经常梦见的幻象就是世界毁灭。(3)关于有效预言成因的构想。例如,我国《爆裂直播之全城追缉》(2017)讲述电视台要大家关注失业物理教师木逾,预言他会在网络上走红,成为丑角。原来,是前女友水淼淼邀请他出席她的婚礼,存心让他出丑。我国《海带》(2017)中的精神病患者卫仁磊成功预言了海带星人即将入侵地球的事变。并非他有什么异能,而是该事件是他此前邂逅海带星人时听说的。(4)关于有效预言身份的构想。例如,我国《星游记之风暴法米拉》(2017)的预言家是方糖十字军的乙太。此人乃宇宙理疗师,擅长如来秘术。我国《超能联盟之极品天使》(2018)设定了精神病院中的神秘人“预见”,通过他揭露神盾局内情,即其上司M博士遭到野心家的陷害。(5)关于有效预言实现的构想。例如,我国《超时空大营救》(2018)设想了比预言更高级的能力。主角星满天不仅能够预测未来,还可以使自己的身体进入未来,这就是本片标题“超时空大营救”的依据。因为具备上述超能力,星满天可以预测对手的心理意向,甚至改变其行动趋势(这被发现者称为“设计未来”);也可以从未来攻击现在,化解对手的出招。

利用预言局限性制造虚构矛盾的张力。未必所有的预言都真实,亦即所预言的事件未必会在未来发生,所预言的趋势未必会在当事人身上出现,所寄托的愿望未必会如预言者之所愿实现。就预言局限性而言,最具备张力的矛盾也就是在叙事上最容易形成戏剧性的因素。试举数例:在我国《孤岛终结》(2017)中,人类指望人工智能程序TESS预测未来,但TESS本身的行为却不可预测。在我国《第六超能力》(2018)中,高中生马正岳具备预见能力,却无力使自己摆脱绑架,被关进49区。我国《末日侵袭之终极一博》(2019)中的股评家从心虽然能够预见未来(如股票趋势等),但却无法改变自己被对手、野心家本固捕杀的厄运。我国《上海堡垒》(2019)讲述总司令邵将军能够预见到捕食者会趁机入侵,及时安排灰鹰小队和无人机系统担负起防御任务,但却无法在随后发生的战斗中保全自身。上述影片依据对预言局限性的认识,构思了扣人心弦的情节,重在激浊扬清,弘扬正义。

注释:

① 马俊亚:《史实的构建:历史真理与理性差序》,《历史研究》,2016年第2期,第44页。

② 杜维运:《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之分歧》,《学术月刊》,2008年第1期,第121页。

③ 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71页。

④ White,Hayden.TropicsofDiscourse.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7.p.122.

⑤ 姬春晖:《怎样看待历史叙述中的“虚构”——兼论历史与文学在“虚构”问题上的可类比性》,《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79页。

⑥ [苏联]列宁:《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页。

⑦ [美]波林·玛丽·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93、111-112页。

⑧ 吴岩:《论认知解谜类型的科幻电影》,《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第109页。

⑨ 吕进福:《论两种新闻真实》,《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126页。

⑩ 操瑞青:《作为假设的“新闻真实”:新闻报道的“知识合法性”建构》,《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5期,第7、15页。

猜你喜欢

历史事实科幻电影虚构
虚构
京东商城图书销售排行榜
虚构的钥匙
论历史事实与文学表达的关联性
“历史理解”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
科幻电影世界的机器人之父—阿西莫夫
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