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情感性研究
2021-11-30李芳吾
李芳吾
(湖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罗杰斯(1961)指出学习过程是由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构成的,强调要把认知和情感相结合,只有将情感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才能使得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驱动力。外语课堂中的情感应始终是教师的主要关注点,既与学习者的情感、幸福感和成就有关,也与教师自己的情感及其对创造有效的外语学习环境的影响有关。教师情感可以在课堂上的所有行为中观察到,但主要是通过适当的话语与学习者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方式。[1]
外语教师课堂话语是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教学行为,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语言,是实现教师与学生课堂互动的主要途径。教师课堂话语特征、话语量、教师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反馈策略、话语使用类型及其频率分布,对学生的情感因素,包括焦虑程度、自信心、学习动机等,以及课堂学生的参与程度有一定的影响[2~3]。然而大多数关于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课堂话语量、话语类型、会话结构、反馈和纠错方式等方面[4~5],而对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情感性关注不够。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开始关注教师在课堂上是如何运用多种感官、采用多种符号模态与学生进行交际互动并构建话语意义[2,3,6]。多模态话语在课堂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 并逐渐由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 成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提高学习效果[3]。因此,教师需要对课堂话语的情感性予以关注,有效地运用课堂话语组织创造一个真正的学习课堂,让学生相信学习语言的价值,认为他们可以面对挑战,从中获得好处。
一、外语教师课堂话语及其功能
在中国目前的外语学习环境下,课堂是学生接触、学习和实践语言的重要场所。与其他学科的课堂话语相比,外语教师课堂话语不仅仅是实践课堂管理和传递教学内容的工具,而且其本身是作为重要学习内容而存在的,被认为是外语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外语教师课堂话语可以理解为发生在课堂上的有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所有形式的话语。从语言模态来看,外语教师课堂话语不仅是外语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计划的主要媒介, 而且也是学生外语知识传输、获得、建构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课堂教学所使用的语言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获得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有助于学习者在不同于真实的或虚拟的语境中输出可理解的话语,是外语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话语模态。同时,眼神、手势、身势、动作、移动等非语言模态对教师课堂话语意义的建构以及促进师生与生生之间有效的交际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话语分析理论的发展,人们甚至发现话语的意义构建大部分是由非语言因素体现的, 如语调、音速等语言特征; 面部表情、身势动作、空间移动等身体特征;语言交互环境、PPT、教学设施等非身体特征[6]。杨楠从动机的多维角度出发,包括学生动机强度、学习愿望、学习态度、学习持续力、自我评价等,考察教师话语的情感特征、性格魅力、课堂用语的语音、语调、语速等特征,以及PPT设计与展示的语言信息等融合的多模态形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7]。在真实的交际中,非语言信号,如手势、眼神、距离和沉默等,往往是情绪化的体现,增加了信息和意图的表达。[8]
随着外语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发生转变,教师的角色也从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评价者和引导者。教师课堂话语涵盖了教师课堂的全部职责,即讲授、提问、反馈和评价、表扬和奖励、责骂、惩罚学习者。[9]教师在实际课堂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中,与学生通过会话进行意义协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促进学生语言机能发展。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予以反馈,充分发挥教师话语对于学生学习的指导功能、支持功能、促进功能、激励功能。
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教师话语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甚至不同的特点。然而,在外语课堂话语运用过程中,语境的某些功能经常被观察到。它们涉及到在课程展示阶段的知识传授、提问习惯、给予反馈和评价、奖励和惩罚,监督工作时的互动或与学习者在任务外的互动中的交流。[8]从这些功能来看,教师课堂话语包括关于某一主题的认知谈话、组织会议和处理行为管理谈话、回应学生需求或感受的咨询谈话和对某一主题或情境的感受的表达谈话。
此外,课堂话语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达信息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调控学生课堂行为的重要手段。学生是否有意愿参与,是否已经开始参与,是否有所进步都需要教师密切关注。教师的话语充满了从学习者那里获取信息的问题,利于教师进一步掌握学习者学习状态,以促进学习有效进行。
二、外语教师课堂话语情感性的内涵和意义
外语教师课堂话语情感性的内涵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感官、采用多种符号模态与学生进行交际互动并构建积极的话语意义,激发起学生学习热情, 从而让教师主动教变成学生主动学,让课堂要互动变成互动在课堂, 提高学习效果。
语言输入是课堂交流与互动的核心。在课堂上,外语教师经常能从学生的言语表达和肢体语言察觉到学生的不自信。教师转换或采用多种话语方式有助于刺激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言记忆力,促进学生有效表达目标语言。积极情感可以填补缺少的部分。教师课堂话语将积极情感传递给学生,教会学生一些心理自我调控的手段,并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教师课堂话语教师的话语选择有助于并帮助学生将这种积极情绪内化成习惯。学生感受到了喜悦、自豪感,他们就会调整自己的看法,突破语言学习障碍,在获得语言学习成功体验后愿意尝试更多新的活动。
外语教师课堂话语是由教师设计的,是教师教学特色的直接体现。外语教师如何合理运用教材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呈现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主题和任务,提升学习效果。首先,为了使学习课堂更真实,教师话语需要更接近真实的话语,通过在课堂的组织、管理和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情感标记,创造一个半真实的交际语境,这在外语学习中更有效。其次,语言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互动,教师课堂话语对课堂互动的质量会产生直接影响。本文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课堂师生互动交际和情感激励层面,教师话语语言和非语言的模态组合更能激发学习动机的理想二语自我和学习持续力。同时,实际课堂语言交际环境、教师课堂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交际行为方式均值得关注。
教师教学不仅要掌握如何与学习者交流主题,而且还涉及到如何管理教学的情感维度。教师必须激励和创造学习者的积极态度,这两种功能本质上都是情感的。动机行为应该在每一节课的每一个阶段都表现出来,实现动机行为的工具之一就是教师话语的语言和非语言层面。教师想要改变原本课堂气氛极为不利的现状, 优化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课堂教学的氛围, 借助调整自身的面部表情, 调整讲课的语调, 改变自身的身体姿态等非语言来感染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英语教学的热爱, 进而改变学生对教师的感受。另一方面, 学生被教师所传递的这些非言语行为所感染, 针对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给予正面、积极的回应, 同时会强化对课堂的喜爱, 让他们产生对英语知识的急切渴求。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中国学习者缺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这些交际技能主要是教师在英语课堂环境中通过教师话语和互动活动建立起来的。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在于信息知识的沟通, 而且更在于要强化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眼神、微笑、发自内心对教育的热爱都会和课堂教学内容一起融入到学生的认知,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外语教师课堂话语是促进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话语形式可以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教师需要组织他们的话语,使之易于理解,使语言更容易被同化。但更重要的是,也可以从对学习者和教师本人都有影响的情感的角度来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投入积极的情感,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主动与学生真诚地进行情感交流,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外语教师课堂话语情感性在语言选择上的体现
语言是教师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教师对语言的选择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还表现在教师的个性、对主题的态度、对学习者的态度以及可能在瞬间爆发的各种情绪上。教师话语的情感性在不同的课堂语境和外语课的不同阶段都有其在教师话语中的言语表达维度,表现为不同的目的和功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根据情感作为信息的方法,关键信息有时来自情感而不是事实。正如我们通常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说话的,但在不同的语境中,听话人可以根据说话人的精神状态和特定情绪下的口语话语特点了解一些重要信息。
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教师会宣布或指导意向活动、介绍主题、目标或课程议程。这些信息是成功举办一堂课所必需的,而且每一个都提供了教师与学生分享的信息,对于营造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课堂气氛也至关重要。换句话说,它具有激励和建立融洽关系的功能。教师语言需要表达自己对课堂的投入,这一点最好的体现就是通过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 You will find it quite exciting or I am glad to be able to share this with you。这也是在课程的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与教师本人和学习者的情感直接相关的任务外交流来与学习者进行非正式的互动。直接称呼的形式和人称代词的使用,如us或we,应该被使用,因为它们标志着归属感和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共同经历。非任务型交流可以体现了教师对学习者的兴趣。交流寒暄性的对话也意味着促进师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对话。如,很多老师课前会问学生这样的问题:How was your weekend? or How are you doing today?这些对话看似与课堂教学任务无关,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课堂热身,学生们通过跟教师进行一种非正式的互动,有利于师生在课堂上建立融洽的关系。
给予学生反馈是教师最敏感的领域之一,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角色。Stevick将反馈的方式视为认知、情感、外部和内部特征的结合,并声称影响最大的不是教师对学习者的纠正所表达的言语批评,而是其情感维度。[9]情感上的消极评价可能会对学习者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教师有必要用口头纠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敏感性,用合乎情境的词来表达可能产生的反应。例如,老师可能会说You really don’t get it,而非贬低性的话语You are stupid or You will never learn it。另一方面,积极的反馈应该明智地使用,老师准确地表达出学习者的反应中什么是好的,远比good, very good 或 excellent之类的反馈产生更持久的影响。
课堂管理包括课堂实施行为准则、鼓励学生参与学习任务和阻止学生不当行为。然而,语言的选择也会影响学习者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否按照既定的规则行事。Rogers提出了课堂管理的关键原则。他建议:教师应避免与学生不必要的对抗。包括尴尬、任何讽刺、任何有敌意的或威胁性的交流 ,尽可能保持纠正性语言本身的积极性。[10]如在语言的使用上,避免过度使用“shouldn’t”, “mustn’t”, “can’t”, “won’t” “why?” “are you?”等语气上难免有命令与质问意味的表达。使用then等比no,you can't,because更具邀请性的表达。教师应避免长时间的指示或行为提醒,使用尽可能简短的表达。
教师话语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其话语的可理解性是有效开展外语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一般来说,教师话语在特定的语言教学情境中使用,其目的是保证外语学习者的理解。其中一些修改需要教师更多的情感表达才能对学习者产生更大的影响,例如在词汇上,选用更基本的词汇,少用不定代词,少用口语表达,运用中性文体。在句法上,少用从句,多用简单现在时,结构好又简短的句式。
课堂上的情感问题不仅关系到课堂气氛,还关系到课堂活动方式和学习结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显著的情感关系。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亲密关系会导致学习者积极的态度。Ge, Z.-G.等引入即时性的概念来强调教师课堂话语行为的积极性作用。[11]即时性是指通过积极的交际行为建立的对身体、情感或心理上的亲密关系的感知。[12]就即时性而言,教师会使用个人经历,征求学生观点或适当讨论与课堂无关的问题,从而鼓励学生讲话。教师主动参与学生主题讨论,使用幽默语言,营造轻松学习氛围。称赞学生的工作,通过不带姓的方式称呼学生的名字,与学生在课外进行对话,以缩短师生距离并表现出对学习者更真实的兴趣,利于与学习者建立融洽的关系。
四、外语教师课堂话语情感性在非语言模态的体现
尽管言语表达和语言选择在外语课堂很重要,外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使用教师话语的非语言方面。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言语和非言语模式都需要相互作用,才能在交流和互动行为中产生可理解的信息。交流研究表明,人类话语中言语和非言语元素之间的可变关系会根据情况和交互类型而变化。[13]但是,因为情感反应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内容,并且过滤了认知[14],在一些语境中,教师话语的情感最好是通过非语言信号来表达的。非语言模态始终更有助于传递或理解消息。非语言模态不仅会影响学习者的信息理解水平,而且会对学习者的态度和动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影响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效果。可以说,教师话语的这种非语言情感性将在产生成功的学习者反应以及学习结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声音的使用被认为是教师存在于课堂的最佳指标,被理解为教师参与课堂的方式,以及对学习者的真正兴趣所在点。教师的声音不仅对语言建模和构建可理解的信息具有指导作用,而且能产生情感反应。一些细微的改变,可以提高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效率。Fonseca Mora观察到在课堂上教师使用夸张的发音能实现多重功能。教师通过改变音量和音调,可以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15]教师使用韵律修改来帮助他们给出清晰的指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朱金兰等发现,优秀教师会顺应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期待,用强调的重读、延长停顿时间、重复、领读等变异的口头话语对口语模态作进一步强化,减少学生的认知努力,促进语言的有效习得[2]。任何学科的教师都会转换声音信息,但作为语言教师,他们也充当着语言模型。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发现,不恰当地使用音量可能会对学习者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说得太大声可能会让学习者难以理解,而太低的音量和柔和的声音可能会导致听不清楚。声音的特征是通过适当的语调选择和音量表示积极的情感和能量。一些教师意识到音量的影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策略性地使用。例如,在语音上,教师会有夸张的发音,长时间的停顿,较慢的语速,或加大音量,这些都便于学习者对教师话语的理解。一个平时说话声音很大的老师可能会降低音量,通过不同的行为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相比之下,一些从不大声说话的老师可能会用提高音量来训斥学习者。因此,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如何运用自己的声音来发展自己有效的发声策略。这一点至关重要。教师运用适当的声调来表示赞赏,或用温和的而非严厉的斥责来表示惩罚。甚至不需要批评,通过亲自示范或向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反馈,指导学生解决错误而不是单纯地评估学习者表现,体现出教师对学习者真正的关心和兴趣,有助于帮助学习者提高语言表现。
五、结语
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情感性不容忽视。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情感意识。要让教师们能够认识到他们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选择上的情感表现,这种认知是第一步。在创造有效的课堂话语时,要能够控制和利用情感,使教师和学生都有利于创造有效的课堂话语。
除了提高教师的情感意识外,教师应注重使用情感的言语和非言语指标来发展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语言策略建立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交流,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用在空间中移动,改变位置,进入学习者的空间区域来展示接近的方法,展示接近、兴趣和参与,而不是权力和支配。针对不同的功能,通过眼神交流、面部表情、手势以及姿势变化,来表达态度、兴趣、参与意愿。以无威胁的方式表扬、澄清和给予反馈的方式,战略性地使用声音来强调教学内容,吸引学习者注意力,发出重要信号,促进师生有效活动,这可以成为教师教学关注的重点。这些指标中的每一个都直接涉及到外语教师话语及其情感性,可以提高教师在外语课堂和语言学习中的表现。
在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情感性的研究还不多见,研究相对零散,甚至缺乏其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可靠性,研究者可开展更多的纵向研究来了解教师情感与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的关系,外语教师情感性的话语对学生情感发展以及外语课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