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高校艺术生管理中的运用
2021-11-30汤明
汤 明
(浙江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教育部第43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所以,辅导员应该努力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高校艺术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相对特殊的人群,他们的管理工作,一直是高校辅导员的难题。传统教育手段和依靠制度的管理模式,在艺术生的日常管理中很难取得好的成效。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针对高校艺术生的特性,运用相比于传统教育方法更隐蔽的情感教育,更能形成适合艺术生的日常管理的教育模式,让辅导员能真正成为艺术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一、情感教育
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中提出:情绪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个体动机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对其他心理活动和人际等产生重要影响。[1]个体的认知转化为外在的行为离不开情绪的影响,由此可见情绪在有机体活动中的重要位置。
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法,被广泛应用在教育的各个领域,不同学者对情感教育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如傅佳青(2019)认为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教育中,从而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目的。[2]
李萍(2020)提出情感教育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重点关注他们的情绪、态度和信念,通过教育引导,提升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最终使其态度和行为习惯得到全面发展。[3]张琪(2019)认为情感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促使他们在彼此尊重、相互信赖的心理基础上形成共鸣,从而作用其思维,影响其观念。[4]尽管不同学者对情感教育的定义有所不同,与传统教育更注重认知相比,情感教育则将教育的方法和结果都放在了情感上,不仅针对受教育者情感着手,也要求教育者投入情感,从而达到教育主客体相互影响的效果,这一点却得到了众多学者的普遍认同。综上,笔者认为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在充分了解、重视和尊重学生的特性和情感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情感交流与学生互动,与学生建立相互信赖的心理关系,增强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完善学生人格,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外在行为表现的一种隐性教育方法。
二、艺术生的特性
艺术生由于独特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环境、以及专业特殊性,除了具有部分普通大学生的共同特征以外,还有很多特殊的个性。
(一)自我意识突出,追求个性
艺术类教育往往注重创造性和个体情感体验,强调个性化的自我发展。这样的教育方式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乃至人格的发展。艺术生们在专业学习和创作过程中,都是以个体为本位,从个体喜好和感悟中激发灵感,因而大多数的艺术生行为举止、衣着打扮、对事物的看法均求新求异。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艺术生普遍自我意识更突出,更追求个性。
(二)情感丰富,思维活跃
常言道:没有丰富的情感,成不了艺术家。艺术生们特殊的专业要求造就了他们充沛而丰富细腻的情感特征。同时,艺术生创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形象思维,他们比普通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的观察力、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更细致的情感体验。艺术生不仅情感丰富,对外界刺激的情感反应也更加灵敏,情绪更容易波动,情绪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充沛的情感导致艺术生考虑问题易从感性角度出发,遇事容易冲动,情感卷入度更高。艺术对创造性要求更高,培养过程中总是提倡学生自由发挥,受这种自由思想的影响,艺术生思维活跃度普遍较高。
(三)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艺术生们由于专业竞争氛围更激烈,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更加突出,再加上特色鲜明的个性,自由发散的创作氛围等,艺术生普遍缺乏集体意识,也很难构建有高群体认同感的群体,班级凝聚力相对较差。
(四)文化意识淡薄,教师权威感弱
我国考试制度对艺术生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艺术生普遍文化课基础较差。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家长们教育观念越发科学开明,相当一部分艺术生是由于热爱艺术专业,从小在艺术专业上投入了的时间精力远超过文化课学习;另有一部分艺术生本身就是由于文化课较差,通过艺术学习考上大学,因此艺术生们一方面文化课基础较差,造成辩证逻辑思维相对较弱,另一方面文化意识也较薄弱,不重视也不热爱文化课。在这样的影响下,艺术生对老师尤其是文化课或者管理老师的权威感也弱于普通大学生。他们往往不重视甚至不在意文化课学习和成绩,对老师敬畏感自然也就较弱。
三、艺术生日常管理的困境
(一)艺术生自身特性带来的困境
艺术生们通常文化基础薄弱,比起文化课程或公共课程,对专业课程更感兴趣,也更重视专业课程。相比起普通大学生,部分艺术生体能等也较弱,尤其是美术生、音乐生等。而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中的评奖评优很多都与文化课、体能测试成绩等挂钩,一方面艺术生在评奖评优方面不占优势,另一方面艺术生本身也不注重这方面奖惩。同样,相伴随的惩罚机制,如扣德育或者综测分等,对艺术生来讲也就一样无关紧要了。这就造成,对艺术生的管理少了一块强有力的抓手。
正如前文所述,比如普通大学生,艺术生由于培养模式等的影响,对普通文化课老师、高校管理老师(如辅导员等)的敬畏感相对较差。同时,艺术生追求自由、追求创新、追求个性的专业特性,造成艺术生规则意识相对较弱。因而讲道理式的说教、讲规则等教育模式对艺术生效果会大打折扣。反而可能造成艺术生的反叛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后续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艺术生的专业通常带有更强的竞争性,要求个人独立完成,因为艺术生的集体观念也相对单薄。这就决定了艺术生的班级管理、团队建设等工作也难于普通大学生。同时,艺术生们对于专业关联性不强的集体活动,如诚信讲座、英语角等大学生常见活动也不感兴趣,组织艺术生集体参加学校普通活动也有一定难度。
(二)高校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困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近年来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都得到大大提升。然而,就当前高校管理工作形式而言,由于辅导员数量欠缺、工作内容繁琐,很多高校学生管理相关制度陈旧固化,学生管理工作千篇一律,往往很难顾及艺术生的特殊性。比如学生活动形式化严重,注重学生出勤等数据。对于艺术生来说,旧的活动内容很难满足他们的专业需求。
艺术生在高校的学习过程中,仍然重专业轻文化课,因而艺术生的学习表现出两极分化。一方面对专业课程相当重视和积极,另一方面对其他公共课程或文化课程全不在意。因而,艺术生的学风建设复杂性大大提高。但是,当下部分高校的学风建设,采用“狠抓”早晚自习的等形式,工作流于表面,给艺术生的学风相关管理工作反而增加了难度。
传统管理模式中,部分管理人员仍然存在端着老师的架子,树立权威,利用职务压制学生等现象。对于艺术生的特性更不可能有很好的研究,高校相关管理人员盲目的借鉴传统经验,主观臆断的现象严重,严重的忽略了艺术生的个性化需求。[5]
(三)其他因素带来的困境
1.艺术生的家庭因素。相当一部分艺术生是由于文化课基础过于薄弱,通过艺术学习获得进入高“门票”。有些父母因此对学生失望透顶,不闻不问;或者父母由于对艺术专业特性的不了解,与学生代沟更深,亲子关系紧张。因而,在进行学生工作,尤其是部分有行为失范、心理障碍的特殊艺术生学生工作时,很难得到学生家庭的支持。
2.社会因素给艺术生管理工作造成的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当今世界已成为“地球村”。艺术生由于受“艺术无国界”等专业自由思想的影响,比普通高校学生更容易接受西方不同的价值观,也更容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同时,我国社会由于受传统文化和教育制度的影响,部分民众仍然对艺术生存在某种偏见,认为学艺术的都是不好好学习的学生等。艺术生中也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文化课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受到了更多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苛责,以至于他们思想比较极端,心理问题发生率远高于普通高校学生。这也给艺术生的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境。
总而言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旧的注重学生认知教育的高校学生管理教育模式很难做好艺术生的管理工作。
四、情感教育的运用
(一)充分理解情感教育的含义,提升自身情感运用能力
情感教育是指老师在充分了解、重视和尊重学生的特性和情感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情感交流与学生互动,与学生建立相互信赖的心理关系,增强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完善学生人格,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外在行为表现的一种隐性教育方法。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摒弃以往灌输式的说教或者惩罚式的教育方法,用富有人情味儿的思想感化方法,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运用教育者的情感魅力,使学生愿意对教育者敞开心胸,由言传变为身教,影响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因此,情感教育的运用,不仅需要教育者转变观念,还需要教育者充分锻炼和发展自身的情感运用能力。
(二)充分尊重艺术生的特性,以情育人
作为管理艺术生的辅导员老师,需要意识到艺术生情感充沛、情感需求更丰富等特性,摒弃以往制度化、量化管理的学生管理模式,充分尊重艺术生的个性特征和专业特殊需求。加强与学生沟通,使用情感沟通技巧,选择有效的沟通技巧,与学生共情。让学生愿意与教育者沟通,能达到情感认同的境界,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空间,变显性教育为隐性教育,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角色转变为主动的求教者。
五、结语
基于艺术生的个性和专业特征,对于艺术生的管理,更应该从情感需求出发,减弱认知和理性的教育,对艺术生持欣赏和理解的态度,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的情感教育,唤起艺术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管理者能真正成为艺术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艺术生管理工作的困境自然能得到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