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性评价视角探索民办高校教师发展
2021-11-30马翠萍
马翠萍
(商丘学院商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一、引言
梅贻琦先生曾说:“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也。”优秀的师资是民办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保障。高校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在教学等相关工作中的表现进行测量,以评判教师的素质水平和教育教学成果,并将其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教师评价按照目的不同,主要分为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奖惩性评价其评价的结果主要作为奖惩的参考,而发展性评价主要主张与奖惩脱离,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通过教师评价实现教师个人和高校组织的双赢发展。更符合“人本主义”思想[1]。
2016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紧迫任务[2]。”对民办高校尤为如此,其招生情况,教师的组成结构、资金经费等方面相对普通高校均存在较大差异,且存在一定劣势。随着深化教学改革的推进,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不能满足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需求。故文章以民办高校为着力点,结合发展性评价开展评价体系分析,通过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以推动教师个人发展,进而提升民办高校师资建设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民办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基本情况
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本质上是不同,但其目前采用的教师评价主要是在普通高校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简单修改。具体体现为:与普通高校重视科研不同的是,多数民办高校相对更为注重教学,其教师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评价、专家打分、同行评价和院领导评价,主要针对的是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并根据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排名,并实施相应的奖惩制度。而教师科研方面如论文和课题项目一般作为教师最终考核的加分项,并没有对此对科研相关工作提出硬性要求。在职称评定方面,也主要针对教师教学工作完成数量和质量作出限定,而对科研以及比赛方面的要求相对较少,只要在几年内有一定数量的科研成果即可,参赛获奖作为教学绩效或者科研成果的补充性;此外,在师德方面的评价也主要是采用自评和同行打分的方式进行。至于评价后的自我提升和改进方面,一般是通过学期总结,最终共导致教师自我评价更多的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对教师的激励、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民办高校现行的教师评价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教师评价主要集中在教学方面,科研相关规定较少;考核结果主要是作为奖惩的依据,促进教师发展方面功能较弱[3];评价体系量化指标主要是关于教学相关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健全;教学评价中应用型导向性不强等。
三、民办高校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必要性
教学评价作为指导教师教学工作和保障教学质量的手段,对教师及高校发展影响深远。但目前实施的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评价过分强调“以评促管”
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其工作性质相对更具有创造性和发展性。但目前的教师评价体系,主要还是以奖惩性评价为主,将教师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的主要参考指标,也是实施评定先进和实施“末位淘汰的主要依据”,其评价结果的威慑作用远远大于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仅仅实现了以评促管,却并没有达到以评促改。教师评价主要发挥了对教师的管理功能,但在对促进教师提升与发展方面还存在不足,在这种评价体系下,教师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不被淘汰,而不是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最终导致教师的短期行为,不利于教师及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评价重教学效果、轻专业发展与学术研究
目前教学评价比较重视教学成果,包括教学质量和教学相关工作。对于教学质量考核,主要通过专家听课、学生评教、同行评价和院系领导评价几个方面具体展开,并以此为依据评定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属于结果性评价,但对教师改进提升却涉及较少,也很少提出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教学相关工作方面,主要包括教师培训、教学技能比赛等方面,对于教师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收效并不理想。此外,对于教师的科研主要是以引导为主,通过对论文或者课题给予加分奖励,以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但对教师完成科研相关的工作扶持和奖励力度不足,无法发挥教师科研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此外,民办高校将教学定位于应用型大学,但师资结构中刚毕业的中青年教师占比较大,其专业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评价中,专业技能方面涉及较少,主要通过鼓励教师去校企合作或者自选企业进行实践,以及指导学生参加一些技能比赛,主要以鼓励引导为主。进而导致教师出现过分重视教学,而科研与专业发展方面相对较弱。
(三)教师评价体系指标不够全面
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主要针对教学相关和科研成果两个方面设定评价指标,并对指标进行分解,进行量化计算。但对于教师工作相关的其他方面却涉及不多或者没有具体要求,具体而言,师德师风方面主要通过在期中或者期末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考核,由所教学生或者同行进行打分评定,并没有将师德师风的评价加入教师评价体系,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力度不足。此外,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主要针对与教学相关的设定了量化指标,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教师专业技能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量化指标涉及较少,不利于教师全面长远的发展。
(四)教师评价体系未能体现专业特色
高等教育主要属于专业化教育,不同的专业拥有不同的特点,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当下大多民办高校将教学定位为应用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区域发展为主,但在教师评价还是采用全校统一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式,未能体现各院系的专业特色,突出专业实用性。但各专业的差异性较大,其在教学评价中的指标设定也应当体现出这种差异性,如:工科专业实践性较强,其专利申请申报就多,教育相关专业的师德教育就更为关键;而像管理、经济等一些学科,与国家相关政策关系密切,就应当多加关注其能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库,取得相应技能知识证书并增加实践操作技能等等,在教师评价中应当因专业色不同,而设定相应的特色指标。
四、民办高校实施发展性评价的措施
随着经济发展,生源的逐渐减少,民办高校竞争进一步加剧,师资作为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从发展性视角进行教师评价是极其必要的,具体措施为:
(一)增强发展性评价的作用
目前的教师评价体系主要根据“经济人”这一假设基础上构造的,运用奖惩性评价虽然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对教师教学工作有一定的督促作用,但仅仅依靠奖惩管理难以实现教师管理,且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3]。教学作为智力性成果,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尤为重要,故逐渐推行发展性评价势在必行。但发展性评价的构建也不是一蹴而就,应在现行的教师评价基础上,逐步增加有助于教师发展的评价指标,突出发展性评价的作用。
(二)推行教学效果与科研并重
教学作为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教学质量高低关系重大,但强抓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应注重科研。科研作为高校教师知识、技能的凝练与升华,是教学理论向实际运用转型的有效途径,教学评价中应增加与科研相关的评价指标,从数量和质量和实用性等方面对科研成果进行规定,将一定量的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考核必备能力之一,督促教师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此外,民办高校中的学生主要是以技能型、应用型为主,针对这一情况,应鼓励教师教学之余,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开展实用型科研,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从而实现教学和科研互利双赢。
(三)完善教师评价指标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师评价指导意见要求,教师评价应该全面考核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专业发展五方面,民办高校应当从这几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具体表现为:第一、师德师风贯穿于日常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全过程,通过观察、访谈和撰写报告等形式建档考核,对师德不达标的应直接采取“一票否决制”;第二、建立多维度教学质量考核指标,包括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获奖数量和质量、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等教学工作实绩,充分调动、激发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内动力。第三,调整科研评价指标的导向作用,而非仅仅关注科研的数量与质量[4]。引导教师主动服务区域发展,强化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关联度,加强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第四,重视服务社会方面的量化指标,综合考评教师参与学科建设、人才培训和承担公共学术事务等方面的工作。第五,将教师专业发展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四)突出教师评价中专业特色
民办高校高等教育属于专业化、应用型教育,不同专业在知识储备、专业技能、证书要求以及实践性等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当下,技术和经济发展飞速,教学软件层出不从,仅仅依靠书本及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纸上谈兵,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故基于发展性评价视角,教师评价应当以专业发展为导向,通过定性和定量指标结合,引导教师提升专业发展。所以应当给予各学院在教师评价中的自主性,发挥各学院的主动能动作用,将部分评价指标与专业结合,体现专业特色,突出实用性的引导作用,从而促进教师长远发展,推动院系和学校的长久发展。
五、小结
高校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承担者和直接参与者,教师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更是会关系到大学生价值思想的形成和就业成败,故应当重视教师发展。教师评价作为教师发展的风向标,对教师发展方向具有引领性作用,传统的奖惩性的教师评价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教师发展的需要,故应当逐步推行发展性评价,构建发展性评价下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教师长远的全面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