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维逻辑解析

2021-11-30陶鑫杰

关键词:理论课教育者马克思主义

陶鑫杰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大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法将鲜活透彻的理论与生动活泼的案例相结合,使师生在心灵沟通的基础上产生思维碰撞和情感共鸣,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厚植理想信念、坚定信心信仰,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民族复兴孕育时代新人,为事业建设培养历史接棒人。然而长期以来,思政课却时常被学生用“枯燥”“刻板”“乏味”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加以修饰。相关调查显示,“在思政课的吸引率调查中,选择‘兴趣不大’和‘完全没兴趣’选项的大学生共占46.4%;‘有听课但经常走神’的占53.2%;在思政课走心率的调查中,认为‘用处不大’的大学生占43.2%,认为‘一点用没有’的占5.3%”[2]。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学生关于思政课偏颇的错误认识亟待纠正。因此,我们试图从三维逻辑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出发,深入剖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其本质,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价值逻辑: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陶行知曾言:“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3]608何为“真”,从方法论角度看,即人们对某种事物原始的本质的真实的某种状态的正确认识,是该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如何“教人求真”、实现“学做真人”?即以课堂为主要传播渠道,努力还原事务最原始的本质的存在状态,将万事万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教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去改造世界,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紧密联系、相互统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保障和精神支持,人的全面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明具体路径和方向选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和主渠道,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作为师生思想交锋、观点交融、情感交流的重要平台,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真正从学生角度针对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4]1-2”这一问题的具体回答。这里的“人”作为特定的目标主体,是指全国所有高校大学生或在校的每一位大学生;这里的“全面”作为特定的目标内容,是指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实现全体高校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里的“发展”作为特定的目标方向,是指全体高校大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上做学生的工作,必须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铸魂育人的作用,围绕学生,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源源不断地创造出为学生所喜爱的教育财富,满足学生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根本价值目标

自从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和重要场合阐述其理论意蕴和时代内涵。习近平在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5];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又特别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高等教育各领域”[6];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7]21。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衡量标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践行的重要指标。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发展历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一直是中国先贤们推崇的教育哲理。如孟子的“教之以伦”和孔子的“君子怀德”思想都是其生动体现。何为“立德”?具体而言:“立”就是厚植、培养,“德”就是指品德、道德等一切社会行为规范。“立德”就是培养品德或者道德等一切社会行为规范。“树人”就是培养人才。“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价值追求和最终归宿,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于教书育人的思政课的实践过程中。“立德树人”在新时代有其深刻的价值内涵,新时代“立”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树”的是有理想、有文化、有担当、有纪律的时代“新人”。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深入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发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的重要作用,引导广大教师以品德立身、以道德立学、以美德施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重要价值目标

习近平指出,“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要努力成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8]。青年不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是社会主义事业的追梦人和圆梦人,更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一方面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要求。以“00后”为主的当代大学生,在其生命的黄金时期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推动剂”“助燃剂”“加速器”,必须“紧紧抓住其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9]10,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把爱国心、强国梦、报国行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去,为民族复兴铺路搭桥,为祖国建设增砖加瓦。另一方面是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现实之需。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有力地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特别是以重大社会事件为传播契机的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在与马克思主义的摩擦与碰撞中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新时代的大学生。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发挥教育和引领作用,紧紧抓住大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理直气壮地“研马信马,传马护马”,“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教书育人的灵魂,贯穿于各门课的教学实践全过程”[10]72,引导学生看清楚、弄明白并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思想的腐蚀和侵害。

二、理论逻辑:承继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理论,厚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扬弃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特定的内在理论逻辑,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承继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以来都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理论的主渠道,直到今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理论思想依然熠熠生辉,对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生动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的产品生产,要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就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11]41-42这不仅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压迫者的愤慨、被压迫者的同情,还揭示了“现代资产阶级”剥削的本质,号召所有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压迫与剥削,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争取自身乃至全人类的解放。这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正确的选择,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坚信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2]207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用彻底的理论说服人”,以达到“掌握群众”的目的。由此,中国共产党在结合本国具体实际的基础上承继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创新和发展,指导着我们在情况复杂、形势严峻的新时代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在俄共十一大上指出,“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出发,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有效遏制了病毒的迅速蔓延,不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而且为世界抗“疫”斗争争取了广泛时间。同时,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一致,为争取抗“疫”的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吸收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受到了国际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和解决世界性难题指明了方向。正如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13]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理论的指导,必须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的作用,引导学生读好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是要学生细嚼慢咽地去感悟经典著作中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使科学理论入脑入心,让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法宝。

(二)厚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的现实素材、传播的科学理论、弘扬的精神文明等内容均源源不断地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用强大的真理性引导学生”,将伟大实践的生动案例有机贯穿并融合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展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决心和勇气。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应重点讲透彻: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为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美丽中国等基本问题,使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应着重讲明白: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如何推行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何实现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历史进程,使学生在滚滚前行的历史长河中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珍惜现实生活的来之不易。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应重点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何以及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时期党的方针政策、战略任务以及重要思想,使学生从源头上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跟党走,齐心协力建事业。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上,必须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传道受业解惑规律以及学生健康成长规律,紧贴现实生活,着重引用生动的现实案例,借鉴先进的学习榜样,组织线下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

(三)扬弃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4]3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和灵魂,必须代代相传,发扬光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扬弃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素材,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滋养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整合和运用上,传统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方面,面对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对其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实现继承。“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精华与糟粕同存,即使是一支仅存的古老文化也不例外。”[15]12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部分传统文化的内容将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也会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的传统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出强大的内在凝聚力,但也存在整体上缺乏创新和不易突破自我的不足之处。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秉持开放的态度,在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同时,促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西方外国文化在激烈碰撞中实现融合发展。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时代在改变,但是胸怀天下、忧国恤民的思想内涵却亘古未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民情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思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知之道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都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弘扬。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在深入挖掘和充分吸收各种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时代要求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爱国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学生的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引领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

三、实践逻辑:凸显了教育者以情感人的教育之智、展现以理服人的思辨之慧、显示以文化人的载体之美

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合理运用美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美感,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使学生切身实际地体会到教育者以情感人的教育之智、以理服人的思辨之慧、以文化人的载体之美。

(一)教育者要凸显以情感人的教育之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真情流露是感染和鼓舞学生、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产生情感共鸣,最后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关键。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何实现以情感人的教育目标?教育者可以借助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仪表等外在表现,使教育者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欣悦的气氛里实现知与行的转化。一是运用美的语言彰显教育者的话语魅力。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必要的时候,“心灵鸡汤”有时也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给予受教育者一定的赞扬和鼓励往往比批评和指责更为有效。二是运用美的行为流露教育者的情感魅力。在特殊场合,相较于直接的语言表达,教育者将情感依附于细节行为之中,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实现以情待人、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有时显得更为贴切。三是运用美的仪表体现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教育者要时常以言行举止、仪容礼貌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一个着装适度、仪容可观的教育者,不仅体现着对受教育者和教育岗位的尊重,也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使学生产生美感、亲切感和自我尊重感,给人留下美好的深刻印象。

(二)教育者要展现以理服人的思辨之慧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服人’的教育,‘以理服人’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1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般的教授知识的课程,也不是普通的传授理论的课程,而是在哲理的基础上教授受教育者如何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的课程。教学方法的适度与否不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美感,而且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在教学活动中,被称为“活的教科书”的教育者要善于“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17]14。在教学中,一方面,教育者要以解惑释疑的真诚为切入点,以剖析社会问题的真言为着力点,以探索未知的真谛为落脚点,以明辨本质的真理为立足点,通过生动典型的生活案例,启发受教育者理解美与丑、对与错、善与恶、正与邪的真正内涵,使受教育者在思辨的哲学之美中“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教育者又要从政治的高度、思想的深度、教育的温度、逻辑的力度、文化的广度、审美的雅度、道德的厚度全员全程全方位地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魅力和逻辑力量,使学生在享受思辨的过程中提高其分析、审思、推理、判断的能力。

(三)教育者要显示以文化人的载体之美

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5]“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8]239,而且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文化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毛泽东关于河与桥的论述形象地阐述了思政课载体的重要性,要必须“解决桥或船的问题”,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互动,不然“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多种多样,有活动载体、文化载体和大众传播载体等。教育者将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融入不同的载体中并通过其传递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感受教育者以文化人之美。具体而言:一是校园文化至关重要。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文明宿舍评比、读书分享会、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校园文化与学生发展深度融合,是学生在感受校园文化魅力的同时“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二是社会实践必不可少。组织开展如“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寓教育内容于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切身实际地感受劳动的魅力,自觉培育和践行教育要求,实现实践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三是网络媒介不可或缺。微信是现代生活普及最广的社交软件,经过设计精美的公众号,其版面多样、内容风趣、排版精美、互动便捷,教育者可通过定期推送幽默风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受教育者阅读兴趣,在愉悦、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各抒己见,交流情感,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以达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

四、结 语

从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维向度深入剖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价值、理论意蕴、实践理路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其时代价值;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理论的继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提炼、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扬弃是其理论意蕴;教育者凸显以情感人的教育之智、展现以理服人的思辨之慧、显示以文化人的载体之美是其实践理路。这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育者马克思主义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