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11-30王仕民陈文婷

关键词:弘扬共同体抗疫

王仕民 陈文婷

伟大抗疫精神是在抗击疫情的具体实践中涌现出来并得到弘扬培育的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是战疫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在现实性上,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向,助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作为中华民族客观实体在族群成员头脑中的主观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一种包摄共同体的群体认同意识,指谓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与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1]“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的重要论述,从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同一性和价值共生性出发,全面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以及应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所展现出的强大的精神国力,深入阐释了民族团结勠力同心共同奋斗的深刻的精神实质,是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遵循。

一、人民性与科学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伟大抗疫精神的理论特质

伟大抗疫精神孕育于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和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生发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发扬斗争精神的延展,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演绎和深刻彰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动力和重要内容。在现实性上,思想观念要具有明确的时代性、指导性以及针对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关于伟大抗疫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意义的实际运用,“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3]。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观照、对社会关切的回应、对时代精神的凝练,伟大抗疫精神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体现了人民性与科学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特征,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宗旨、“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科学态度以及“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维度。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宗旨

伟大抗疫精神是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4]。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抗疫的根本立场,深刻彰显了我们党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宗旨。

伟大抗疫精神的人民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切为了人民。“人民性”概念多次出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中,正如马克思在其著作《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之中所强调的:“所以这些哲人和奥林帕斯山上的诸神的塑像一样极少人民性;他们的运动就是自我满足的平静,他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同他们对待实体一样地客观。”[5]由此出发,“人民性”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理论品格。马克思在之后从事《莱茵报》编辑工作时,强调报刊应该“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6],由此提出报刊人民性的概念。从此,人民性成为马克思主义最鲜亮的底色和最深刻的注脚。人民为本、生命至上作为伟大抗疫精神的主要内容,不仅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时代发展和理论创新,而且践行“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的使命要求和自觉担当。二是一切依靠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7]。新冠肺炎疫情是国际突发卫生事件,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异常严峻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疫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各项决策部署,坚决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再接再厉、英勇斗争,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果断的措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把疫情扩散蔓延势头遏制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8]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部署作出重要指示和战略安排:“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尽快找差距、补短板,切实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9]党和国家正是在坚持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

(二)“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科学态度

事实证明,在应对重大危机的过程中,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始终是转危为安的基本遵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快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正体现了科学防治疫情之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合规律性指谓作为主体的个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内在要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抗疫斗争同样具有内在的规律。对抗疫而言,防控必须做到合乎疫情发展的规律,真正做到尊重事实、把握规律、精准施策、科学防控。面对凶猛的疫情与未知的病毒,我们坚持科学防控,不留任何疏漏。在没有疫苗的阶段,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我们牢牢守住了社区第一线,有效切断了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全国各级基层组织也迅速行动起来,在“全国一盘棋”的科学主导思想下,各项防疫措施有条不紊地实施和执行,防控过程中即使出现错误或偏差也能及时纠正与完善。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科学战中,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科技战线快速展开科研攻关,一手统筹病毒溯源研究,第一时间与世界分享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一手加快疫苗研发,第一时间开展抗疫的对外合作,以中国之“治”积极促进全球抗疫。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但人的实践活动还具有主观性和目的性。科学抗疫的目的性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以取得疫情防控最终胜利为重要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10]在这场与病魔较量的疫情阻击战中,党中央坚持科学救治,尽最大努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上演了一场场生命的“速度与激情”,深刻彰显了“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标志”。作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主战场,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成败异常关键,正所谓“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深刻把握“武汉与湖北和全国两个战场”的辩证关系,不惜一切代价、不计一切成本救治病人,阻断疫情。“技术创新”“坚强领导”和“协同推进”,正是伟大抗疫精神科学性特质的内在依据,充分体现了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三)“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的时代维度

命运与共、同舟共济的伟大抗疫精神体现了历史与现实、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正如恩格斯所言:“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11]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同无数灾难和疾病不断角力的斗争史。这场肆虐全球的疫情向世人昭示着,病毒无国界之别,疫情无种族之分,新冠肺炎是当前人类共同的敌人。面对汹涌来袭的疫情,中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携手共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将彼此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全国人民上下齐心共同抗疫的信心与决心坚如磐石。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认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意识得以巩固,深刻领悟了抗疫精神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凝聚力与认同度。

面对疫情,世界人民命运与共。“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12]新冠疫情既是对中国的“大考”,也是对世界的“大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13]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抗疫的成就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谱写了人类抗疫历史的新篇章,在抗击疫情领域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全球抗疫斗争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第一,抗疫成就为全球抗疫作出了直接贡献。面对复杂不明的疫情形势,中国人民用中国速度有效遏制了病毒蔓延的迅猛势头,用中国力量与中国智慧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中国之治的抗疫标杆,贡献了中国经验的抗疫实效。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历时两个多月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进入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新阶段。在此基础上,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的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中国在抗疫斗争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抗疫斗争的进程,坚定了全世界战胜疫情的信心。

第二,精准抗疫为全球抗疫提供了中国方案。病毒全球化大流行是一种世界性威胁。在疫情暴发初期,国际社会弥漫着一些种族主义、民粹主义,甚至反科学、反文明的声音,污蔑武汉“封城”是践踏人权的行为。部分西方国家消极抗疫,“群体免疫”一度甚嚣尘上。如何抗疫?如何防止疫情反弹?关于这些问题,中国给出了自己的方案。“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14亿中国人民作出了历史性抉择:以“生命至上”凝聚万众一心,以举国之力角力重大疫情,以舍生忘死再现英雄本色,以“全国一盘棋”科学施策,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克时艰。在取得疫情防控重大阶段性胜利后,着眼我国疫情防控新形势作出重大决策,继续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直至夺取抗疫斗争的全面胜利。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安排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经验。新冠肺炎肆虐是当前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攸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大问题。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安全需要是个体最基础的需求。国家和政府如何有效遏制病毒并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而且极大地考验着国家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14]“爱人利物之谓仁”“生命至上”继承了中华民族仁爱众生、敬畏生命的精神禀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全力庇护每一个生命,全力救治每一个患者,展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我国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战胜疫情的制度优势,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非凡的统筹协调能力以及坚定的贯彻执行能力所构筑的制度体系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制度保障。“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安排,为全球抗疫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时代指向

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践中形成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实践和生动写照,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15]精神是时代之魂,是民族之根。现阶段,伟大抗疫精神以“命运与共、多元一体”的思想,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弘扬抗疫精神的本质共契和价值共生。在目标指向上,两者契合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民族复兴;在相互关系上,两者统一于命运与共与多元一体的情感意义;在实践向度上,两者实现了共担共建共享的升华与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化。现实性上,弘扬抗疫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合,体现了精神因素在建设好全国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上的显著效应,强调了精神力量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与增强文化自信上所凸显的凝聚力与纽带作用。因此,在全社会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引导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与民族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要求。

作为中华民族的显著特征,“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情感相通的丰厚遗产,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优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发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在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剖析中提出:“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16]这一深刻的历史演进,构筑了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多元”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吸纳力,“一体”凸显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各族人民共同的心理自觉。多元聚合一体,一体包摄多元,不断推进各民族同心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命运共同体,荣辱与共,休戚相关。两千多年来,各民族在相互渗透、协同发展中交流、互动、融合,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培育了伟大的精神。近代以来,亡国灭种危机空前沉重,各族人民携手共进,御外侮、赴国难,命运与共,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和认同。作为普遍社会意识基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支撑并推动着抗疫斗争的精神凝练;而弘扬抗疫精神又会进一步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指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地位。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发展,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重大命题,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将其写入党章,明确指向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华文明历史演进与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基础,共同的情感交融以及共同的文化涵养,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强大精神纽带,是推动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伟大抗疫精神生发于全社会大无畏的抗疫实践,树立了崇高的精神支柱与榜样力量。由此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了爱国主义的价值认同。

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指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内容以共建中华民族、共享中华文化以及共担民族复兴为价值皈依。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五千年的深厚文化积淀与历史底蕴,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产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和共同愿望。“共担”“共建”“共享”的共同体功能范式,作为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凸显了中国各族人民互利合作、休戚与共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是每一名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觉,“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7]。抗疫阻击战的顺利推进正是各民族在团结互助基础上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命运与共的现实写照。抗疫精神所强调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命运与共等思想理念,深刻阐释了“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18]的民族工作要义,体现了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的实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传承,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宝贵品质的传承力量。由此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19]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非凡的创造力,进一步提升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现实性上,伟大抗疫精神的产生并非偶然,早已镌刻在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和人民群众深入骨髓的价值理念里,并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此次伟大抗疫的实践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精神力量对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倡导在全社会树立模范,崇尚英雄,加强理想信念、价值观与“五个认同”的教育,不断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以及利益结合点。伟大抗疫精神的内容实质,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担共建共享的核心内容。

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指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向度。“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20]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滕尼斯将共同体视作“把人作为一个整体的成员团结在一起的特殊社会力量和同情”[21],由此可见,共同体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伦理实体,而衍生于这个民族实体的共同体意识则意味着民族各成员间亲密无间守望相助的和谐意志与精神力量。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向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社会基础、文化基础以及法制基础的系统推进与整体夯实,表征了党的领导、共同富裕、手足相亲、文化认同以及人人平等的价值宗旨与民族自觉。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此基础上,以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为主要内容的伟大抗疫精神,要在价值上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抗疫实践中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科学求实,构筑起最严密的防控体系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在文化上倡导在抗疫实践中展现的优秀精神品格与中华文明的价值导向;要在思想上彰显爱国主义内蕴的团结协作的社会觉悟;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彰显人民至上的政治品格。同时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充分展现出我国深厚的天下情怀和勇毅的时代担当。

三、增进文化认同: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实践策略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产物,是人们共同劳动、共同享有的智慧结晶。民族文化是长期历史的积淀,一经形成就成为一个民族最显著的标志。就族群而言,文化是识别群体的标志,是确定身份和意义边界的坐标,是族群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基准与体系。因而,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体面向,是人们对于文化倾向性的共识与认可,可以通过文化符号、文化理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文化理想进而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依据[22],亦是群体凝结和区别的核心逻辑与隐形边界,对于群体内聚力具有巨大的导引作用。在心理层面,文化认同表现为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产生的归属感,进而在行为上表现为对这种文化所包含的价值体系、精神结构进行不断内化、保持与发展的过程。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结构性效应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阐发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文化认同的强化得益于文化的情感性触发、责任性指向和价值性升华。民族文化认同是民族成员对其文化的承认、认可、赞同,由此产生归属意识、获得文化自觉的过程。[23]在哈贝马斯那里,文化认同表现为一种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它是理解社会结构、阐发社会发展的重要凭借。在他看来,“不但 ‘文化’为 ‘自我和他人互动’提供了‘文化知识传递’的资源,而且 ‘个人’也通过 ‘自我和他人互动’实现了 ‘文化知识的再生产与创造’”[24]。因此,认同的外在化表达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文化就是将知识和旨趣融为一体的一种人类实践的方式”[25]。事实上,文化认同表征着民族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建构这种关系的交往交流交融,不仅指向物质生产得以实现、精神产品确证乃至转化为物质产品的交往,指向“劳动—信息—观念”“产品—能力—活动”的交流,而且指向实践主体生产和再生产社会关系的交融,指向既是交往活动形式又是交往活动结果的民族成员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概言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的交往交流交融,通过情感、责任、价值的触发、指向和升华,集成文化“情感—责任—价值”的能量释放,聚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借此,阐发文化的作用层次越深,深入到个体的心态,深入而成为个体的习惯,深入而成为人们内心世界中的下意识,它对社会行动者的影响也就成为现实指向。

以伟大抗疫精神的弘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将民族成员置身于中华民族整体,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精神交往超越相对狭隘的“血缘亲族”关系。一方面,中华民族价值共生的共同体基质,孕育了“石榴籽”效应的精神意涵、建构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共有精神家园意识;另一方面,伟大抗疫精神以价值观念的思想表达彰显了共享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时空共联性、情感共通性和价值共意性。由此出发,伟大抗疫精神以“民族—文化”“政治—国家”“政党—道路”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主观设想和预期目的,发挥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各个方面关系、构成系统组织方向核心的作用。

通过伟大抗疫精神的弘扬在“民族—文化”认同中的情感性触发,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基础性打造。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26]理性的认识要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即情感认同,才能推动意志、行为的产生,进而改造主观世界,主动地实现预定目标。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群体价值尺度的系统表达,伟大抗疫精神的弘扬以群体经验、思想、意志集中体现的价值目标,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理念与精神世界。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情感目标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要义的系统解读和价值诠释,引领民族成员自觉形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归属与观念传承,描绘、刻写与展演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心理图景;以稳定的心理定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评判的群体推崇,铸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生性认识与情感性依归。

通过伟大抗疫精神在“政治—国家”认同中的责任性指向,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整合性规约。“中国人常把民族观念消融在人类观念里,也常把国家观念消融在天下或世界的观念里,他们只把民族和国家当作一个文化机体,并不存有狭义的民族观与狭义的国家观,民族与国家都只是为文化而存在。”[27]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群体价值规范的直接运用,伟大抗疫精神的弘扬作为民族成员精神指南和行为约束所承载的价值目标,在保证民族成员精神自律的基础上整合群体行为。伴随着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价值目标对民族成员价值偏向、道德失衡和行为准则的矫正,培养了民族成员道德和行为的自觉;价值目标对共同体生活社会关系的调整,推动共同体成员内化与群体价值观念相一致的文化理念,以激励、开发、整合的整体性效用形塑社会秩序。就此意义而言,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责任目标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实践的教化、引导和规范,建构民族成员经文化基因、价值观念、社会风俗的继承与发展而达成一致的利益关联;以风俗习惯与道德规约目标整合的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性强化与责任内化。

通过伟大抗疫精神的弘扬在“政党—道路”认同中的价值性升华,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建构性提升。政治发展道路的民族主体性使一个民族具有自我认同和强健精神的基础,也是理论、制度、道路、文化自信的基础。伴随着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理性释放,有利于形成民族信任、平等、共处的合作;价值目标在现有政治、经济秩序下所凝结的团结进步纽带,推动民族成员在转化、协调和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共同体的文化自觉。就此意义而言,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理性目标,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作用;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利益最大化的价值阐释、利益共享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完善,增进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理解与全面把握。

猜你喜欢

弘扬共同体抗疫
弘扬爱国精神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画”说抗疫
爱的共同体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弘扬传统文化 “粽”下美好心愿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弘扬《国风·秦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