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维探析

2021-11-30位雪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特色群众

位雪燕

(河南理工大学 学术出版中心 ,河南 焦作 45400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屋建瓴、立意高远,洋溢着深沉的人本关怀,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主线。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了党章,并且以此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大原则之一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已经十分丰硕,但从以人民为中心的视域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术成果尚不多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本文从基本立场、价值核心、历史基础、最终归宿的视角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立场是人民地位最高,“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1]9。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2]18,他一直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党治国理政的各项活动中尊重群众、团结群众、信赖群众、动员群众,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1作为党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只有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立场是人民地位至上,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变革社会现实、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从人民群众的基本立场出发,批判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从而找到人民群众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毛泽东曾经提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4]790可见毛泽东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根本地位。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始也多次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5]368自从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在坚持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江泽民提出“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6]271。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胡锦涛也始终强调,中国共产党员“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7]369。2012年以来,习近平更是在多次会议上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2]18。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把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作为大会鲜明主题的重要内容,开明宗义地提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3]1。这实际上要求全党同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更好地坚持人民地位至上,更牢固地站稳人民立场,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砥砺前行。

人民地位最高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更加切实坚持人民地位至上,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更好地为人民谋幸福。广大党员干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把人民当主人,自己当仆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恩格斯在《法兰西内战》1891年版导言中就警告后人:以国家政权为首的国家机关不能“为了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8]54。因此,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就是要强化人民至上的基本立场,时刻牢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3]21这要求党员干部要“当好人民公仆”“决不允许当官做老爷”[9]9。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从人民地位至上的基本立场出发,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积淀,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断努力。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核心

马克思指出,人民群众所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利益是人民群众思想与行为的动因,既决定人民群众思想的发展变化,也制约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与社会活动。马克思提出,“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8]258,列宁也提出,利益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10]13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3]4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发展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利益关系的调整与维护,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多重互动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从唯物史观来分析,人民群众要生存、生活与发展,首先要满足物质利益。在此基础上,人民群众才能为了满足其他方面的利益而从事其他各项活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明确提出:“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4]1094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也大力强调:“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11]257江泽民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也多次指出,要“关心人民群众,千方百计地为他们谋利益”[6]122。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大以来也多次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12]58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把人民利益的维护作为党治国理政活动的中心内容,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13]12。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强调:“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3]61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基本价值追求。

人民利益至上是贯穿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条主线,融会贯通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3]50中国共产党要把人民的小事当成党的大事,要从人民关心、人民满意的事情做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部署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党的建设方面,全面从严治党,大力治理腐败,强化宗旨意识,坚持不忘初心,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为民立命、为民谋利、为民造福、为民执政。经济建设方面,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文化建设方面,坚持以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实现为轴心,把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以达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建设方面,坚持以人民的各项民生需求为中心,大力改善民生,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让人民群众沐浴在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与氛围中快乐幸福地生活。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以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为中心,推进绿色发展,让人民在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清洁美丽的社会中诗意栖居。

人民利益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的价值核心,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人民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成果,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促进全体人民发展境界的提高。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基础

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根源、历史支撑、历史动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3]21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存之本,脱离了群众,中国共产党会一无所有;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之基,脱离了群众,中国共产党会丧失前进动力;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脱离了群众,中国共产党会一事无成。人民群众具有最生动、最丰富、最实际的知识与经验,人民群众具有最持久、最深厚、最伟大的创造能力。坚持人民历史主体作用就是党要依靠群众、带领群众、团结群众、动员群众,汲取与发挥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与主体力量,凝聚人民群众蕴含的无穷动力,去创造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的生活。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这是历史留给我们最重要的经验之一。人民群众犹如汪洋之水,统治阶级犹如汪洋中一叶扁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中国历代不少明君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李世民就恳切地指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14]2但不是所有的封建统治者都能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这也是封建统治往往会陷入王朝更替的历史周期率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指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必须牢记,不能忘却。”[13]15。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在历史发展中从来没有缺位,封建王朝的兴衰荣辱,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表征。历代王朝更替、天下易姓,看似“舟水”“鱼水”关系,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表现与确证。

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尊重历史规律,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从“舟水关系”到鱼水关系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的历史主体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累积升华,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经验的清醒借鉴和对历史意识的自觉自省,是对唯物史观的理性把握与坚守发展。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1031邓小平多次强调: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出来的,是群众的智慧[15]43。习近平强调:“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13]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3]21人民群众汇集而成的巨大力量、人民意志凝聚而成的人心向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正是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的实践活动创造着人类历史,人民群众在“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中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是跳出历史周期率、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关键。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与毛泽东有一个著名“历史周期率”的对话。黄炎培提出:一部历史中有的“政怠宦成”,有的“人亡政息”,有的“求荣取辱”,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一历史周期率的。毛泽东当时提出:“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6]611习近平也非常重视“历史周期率”的问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人民的历史作用。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17]128习近平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讲话中,再次以史为鉴,提出了“历史周期率”的问题,重申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他深刻地指出,“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13]15,不能忘记人民群众,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否则就会一事无成。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面从严治党、大力惩治腐败方面,再次强调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历史课题。“历史周期率”问题是人民历史作用的外在表现,内在地要求遵循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规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的历史阶段,应答“历史周期率”这一问题要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坚定不移地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从重治理腐败、持之以恒地正风肃纪、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相信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领导人民为实现幸福美好生活的目标不断奋斗。

党坚持人民历史主体作用,就要正心诚意地拜人民为师,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的经验智慧学习,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变革社会现实的具体社会实践中,不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终归宿

坚持人民最终评判,以人民满意为标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终落脚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让人民群众具有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人民群众主观价值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统一。坚持人民评判,让人民满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民群众主观价值判断在人民群众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坚持人民评判,让人民满意是衡量一切社会发展成果、一切政党执政活动效果的基本标尺,而这一基本标尺不是抽象的概念符号。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是前提与基础,人民群众的价值尺度是目的与归宿,二者辩证统一于人民群众的最终评判。社会生产力的客观尺度本质上也要以人民群众的主体需要、主体利益、主观价值目的为尺度,因为人民是生产力的主体核心要素,人民群众的主体需要、根本利益、价值目的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发展趋势是根本一致的。因此,生产力的发展与人民主观价值目的的实现最终要统一于人民是否满意。

人民满意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现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基本目的。中国共产党要把人民最为执政活动的裁判,要把人民满意作为最基本的价值立场、价值目的。正如习近平指出:“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15]91坚持人民最终评判,让人民满意与党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共产党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要以人民群众的态度为导向,“要以百姓之心为心”,要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为最终目的。坚持人民最终评判,让人民满意是党的宗旨的具体化、现实化的集中体现与最终结果。党的一切活动的效果,要以人民群众是否赞同、是否支持、是否拥护、是否满意为基本判断标准。鉴于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让人民最终评判,使人民满意,要把人民群众的苦乐情愁放在心上,要把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记在心上,要把人民群众的嘱托诉求印在心上,要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当成第一要务,要把让人民满意作为执政目标。只有坚持让人民满意,党才有深厚的力量之源,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党的宗旨,才能在不忘初心的基础上,不断地带领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坚持人民最终评判,让人民满意,承载着民心民意的凝聚,反映了人心向背的历史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人民最终评判,让人民满意,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行人民群众之所愿,坚持心中有民、情系群众;坚持用权为民、权力护民;坚持谋利为民、为民造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实践要求,透彻分析国内外环境,把握时代发展的新趋势,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的期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更是把人民满意作为各项工作的最终目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3]66习近平多次强调:“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18]习近平把以人民满意为中心比作“考试”,“一心为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19]。当年,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到北京时,毛泽东形象地把其比作“进京赶考”。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更是强调:“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1]28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3] 6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加强反腐败斗争,夺取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才能答出人民满意的历史考卷。这场持续进行考试的“考官”是人民群众,标准答案是坚持人民最终评判、人民满意至上。

坚持人民最终评判,让人民满意,要坚持、发展与用好群众路线,这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3]21。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了解民意、调查民情、组织群众的认识路线和工作方法。党的群众路线是了解民情、反映民心、汇集民力,并使党的各项工作符合人民群众利益与民众意愿的根本方法。党的群众路线有利于把人民群众的意愿诉求上升为党的政策主张,有利于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检验、矫正、升华党的各项主张,从而保证党的各项主张政策在实践中能够反映民意、合乎民心,从而达到人民满意。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最终评判,实现人民满意,就是要强化、发展与运用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党运用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和法宝,使广大领导干部能够体察民情与民生,反映民意,来推动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并最终把人民满意至上作为衡量党的各项活动效果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五、结 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人民地位最高、人民利益至上、人民历史主体、人民最终评判的辩证统一。人民地位最高是基本立场,坚持把人民放在执政的最高位置,能从理论的彻底性上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利益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价值内核、内在规定,其体现在人民群众现实的社会实践及其社会生活中,是学习与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依托与关键节点;人民历史主体,就是要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基础,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现提供强大动力;人民最终评判,让人民满意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评判尺度,是人民地位最高、人民利益至上、人民历史主体的理论逻辑必然与实践检验结果。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特色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