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阳加于阴谓之汗”治疗汗证辨析

2021-11-30鹏,张

医学信息 2021年18期
关键词:营卫龙骨阳虚

赵 鹏,张 恒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对于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西医对汗证暂无统一的发病机理解释,亦无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祖国医学对于汗证理法方药的探讨古来有之,充实完备。对于汗证病机的最早阐述出自《黄帝内经》,其《素问·阴阳别论》有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此理论成为概括汗证病机的重要思想。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历代医家以此为依据,通过不同的角度解读汗证的病机,并对诊治方法进行不断探索。本文现将上述思想总结归纳如下,以飨同道,为汗证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1 病因病机

1.1 从表里论阴阳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针对汗出的病机提出的“营卫不和”思想是对“阳加于阴谓之汗”的解释和发展,其中又根据病机过程中是否出现虚证,分为“外邪所犯”和“阳虚不固”两种类型。其认为卫阳为外邪所犯而固摄失职,因而造成营阴的外泄而为汗[1]。而在《伤寒杂病论》第20 条,又叙述道“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随着疾病失治误治而出现的汗漏不止以及恶风、小便不利等症状,则说明病机以并非单纯外邪所致,而是表邪未解而卫阳已虚。卫表阳虚失固,阴津易于漏出而为汗,而“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症状则说明因为阳虚导致温煦以及气化的职能亦受到影响[2]。因此,其虽作为桂枝汤证的兼证出现,然而体现的“阳虚不固”观点则成为汗证论治的重要思想。

1.2 从水火论阴阳《伤寒杂病论》有云“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体现了阳热迫蒸汗出的观点[3]。随着后世医家不断对“阳加于阴谓之汗”的思想产生新的解读,“阳热蒸迫阴津”的观点也趋于完善。张景岳在《类经》补充道:“阳盛阴虚,故为多汗”,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完整阐述道:“阳加于阴谓之汗,由是推之,是阳热加于阴,津散于外而为汗也”。由此形成的“阳热蒸迫阴津”的观点逐渐成为汗证病机探讨的另一重要思想。阳邪有虚实之分,因而根据阳热之邪性质的不同而分为“内热雍盛”和“阴虚火旺”两种病机。此处所谓之“阳”可以是火邪、湿热等实火,其观点认为阳热盛于内,蒸迫津液,使其外泄于体表而为汗;也可以是阴不制阳,以致阴虚火旺之虚火。久病阴损及阳,亦可导致阴阳俱虚,阴虚不能敛阳,阳虚不能入阴,故虚阳上浮蒸腾津液则汗出[4]。此外,尚有基于脾胃气机对于“阳加于阴谓之汗”的解读等其他观点,不一而足[5]。纵观“从表里论阴阳”与“从水火论阴阳”两大主流观点,分别从两个角度对“阳加于阴谓之汗”进行阐释,对于汗证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治法方药

2.1 调节表里阴阳

2.1.1 调和营卫 针对“外邪所犯”所致的营卫不和而汗出,治疗当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法。张仲景以此为基础创制的桂枝汤,以桂枝解肌发表,芍药养阴合营。桂枝与芍药相须为用,可行调和营卫之功,又得姜枣甘草,益气和中以助之,可用于治疗外邪所致的汗证[6]。既患汗证,为何仍遣桂枝汤发汗?之所以遣桂枝汤,是根据外邪侵犯肌表以致营卫不和而汗出这一疾病的主要矛盾。通过发汗而解除表邪、调和营卫从而达到止汗的目的,是汗证治疗的通因通用之法。

2.1.2 扶阳固表 汗漏不止,又兼“恶风,小便难”之症,缘于阳气虚弱而固摄、气化失职。过汗不仅伤阳使得表阳虚弱,亦通过大汗耗伤津液,阴津不足难以濡养筋肉,阳气虚弱不能温煦四肢使得“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因此,治疗“阳虚漏汗,津液因伤”为特点的汗证,首选仲景调和营卫,扶阳固表原方桂枝加附子汤。全方以桂枝汤搭配回阳要药附子而成,以扶阳解表为主,解表邪,复阳气,又能调和营卫,使得漏汗得止,津液因复,于无明显外感证候的阳虚自汗亦有佳效[7]。

2.2 调和水火阴阳

2.2.1 清热降火《伤寒论》:“阳明病外证云何……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针对以身热汗出,恶热喜冷为典型症状的阳明内热蕴蒸之证的治疗,《伤寒论》又论述道“三阳合病,腹满身重,……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三阳合病指的是热邪由内外蒸,充斥表里[8]。邪热外蒸汗液,内灼阴津,因而不可用汗法下法再耗伤阴液,当以白虎汤清之为宜[9]。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善清气分热,知母苦寒而润,可滋阴清火,二药相伍,以行清热降火之功;甘草与粳米搭配,制约知母苦寒伤中的同时,又能补养脾胃使得津液化生有源。白虎汤虽组成简单,然其清热降火之效可谓力大功专,于邪热蕴蒸型汗证的治疗为对证[10]。

2.2.2 滋阴清热 对于以盗汗或合并自汗为主,又兼有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等证候特点的阴虚火旺型汗证,可遣功擅滋阴清热,固表止汗的当归六黄汤[11]。当归六黄汤出自《兰室秘藏》,其针对阴虚不能制阳为本,虚火迫津外泄为标为病机特点的汗证,采取以滋心血,补肾阴而治其本,清虚火,固腠理治其标的思路,对于阴虚火旺汗证的临床疗效显著。

2.2.3 阴阳并补 阴阳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常常因为阴损及阳而造成阴阳两虚。患者汗出日久而亡失津液,极易导致阴液耗伤。而津能载气,津液的消耗又常常引起阳气随之损耗,因而导致阴阳两虚[12]。此时可遣二加龙骨汤加减治疗。二加龙骨汤又名二加龙牡汤,乃仲景于《小品方》中转录于《金匮要略》之中。其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后注文:“《小品方》云,虚弱浮热汗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二加龙骨汤全方由龙骨(三钱煅)、煅牡蛎(三钱)、白薇(三钱)、炮附子(一钱半)、白芍(三钱)、甘草(一钱)、大枣(三钱)、生姜(三片)组成,附子白芍养阴回阳,龙骨牡蛎重镇摄纳,因而全方可引阳入阴,又能清散浮火,其于汗证患病日久或汗出较甚,以阴阳两虚为特点者,尤其具有显著疗效。易巨荪《集思医案》[13]等著作中均有利用二加龙骨汤治汗而取得较好疗效的记载。

3 验案举隅

3.1 阳虚失固型汗证 患者张某,男,33 岁,2020 年4月16 日来诊。主诉:自汗近一周。患者平素恶风怕冷,易患感冒。一周前因天气变化而出现恶寒、鼻塞、流涕症状,未服药治疗,覆厚衣被发汗后,症状有所减轻,但汗出不止,四肢不温。来诊时,双手较凉,舌淡苔薄白,脉浮细。

中医诊断:自汗。辨证分型:阳虚失固。西医诊断:多汗症。治法:扶阳固表,调和营卫。方药:桂枝12 g,白芍10 g,炮附子10 g(先煎),生姜8 g,甘草6 g,大枣5 枚(擘开)。三剂水煎服,早晚两次饭前温服。

二诊:2020 年4 月19 日,患者自诉汗出量减少。舌稍淡,苔薄白,脉细。于原方基础上加生黄芪15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更服七剂。

2020 年4 月27 日,电话随访,告愈。

按:患者感受冒触风寒,导致营卫不和;平素阳气不足,卫表不固,又兼发汗不得法,表邪未解而伤卫阳,因而汗出难止。来诊时以阳虚不固为疾病的主要矛盾,又兼表邪未解,汗出阴津耗伤,治宜扶阳固表,辅以解表达邪,调和营卫之法,以仲景桂枝加附子汤为对证。

桂枝加附子汤中,桂枝既能解肌祛风除表邪,又可温经散寒通血脉;芍药功擅养阴合营调荣卫,又能敛津止汗治其标。桂枝芍药同用,一阴一阳,一散一收,共奏祛表邪,和营卫之功[14]。又伍以姜枣甘草旨在益气健脾,温中助运,以恢复中焦脾胃斡旋气机,畅达上下的职能,畅中宫以助药力,调诸药以和药性。卫气源于下焦,因而遣附子温补下焦元阳,卫阳有源,方能充盛于肌表从而密固津液。针对患者阳虚不固,邪气尚存的病机特点,遣桂枝加附子汤,使得邪气得除,表解阳固,汗止津生。再诊时,脉症合参而知其表邪已解,而汗出之疾未尽除。此时再遣黄芪则无闭门留寇之虞,乃可益气固表,以恢复卫阳摄津液于内,御邪气于外的职能。漏汗不止则阴津难复,又酌加擅收敛固涩之对药煅龙骨、煅牡蛎以增强全方敛汗之功,故显良效。

3.2 阴阳两虚型汗证 患者康某,男,35 岁,2020 年7月2 日来诊。主诉:自2018 年冬季,上半身汗多,进食以及入夏尤甚。又兼盗汗,以致半夜睡醒时枕巾浸湿。舌胖大,水滑,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滑。中医诊断:自汗;盗汗。辨证分型:阴阳两虚。西医诊断:多汗症。方药:白芍20 g,制附子6 g,白薇10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干姜10 g,白术30 g,甘草6 g,茯苓12 g,大枣5 枚(擘开),桂枝12g。7 剂水煎服,早晚两次饭前温服。

二诊:2020 年7 月9 日,患者汗出已得到较明显控制。舌稍胖,齿痕隐隐,苔薄白,脉细。于原方基础上酌减白术用量,更服七日。

三诊:2020 年7 月16 日,自述夜间盗汗现象显著缓解,上半身自汗亦大减,已属夏日正常排汗状态。嘱其更服成药六味地黄丸巩固疗效。秋凉时回访,告愈。

按:阴虚不能制阳而生虚火。火邪有“炎上”的特点,虚火蒸迫阴津外泄则汗出以上半身为甚,即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阳虚不能温化水饮,则出现上述舌脉,水湿外溢而为汗是该患者汗出的次要原因。故治疗当阴阳并补,引阳入阴治其本,清散浮火,利水敛汗治其标,乃遣二加龙骨汤为主,并酌增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合而成方。

阴虚不能制阳,虚阳上浮为火,外蒸津液而为汗,故遣白薇生姜,清散浮火而止汗。据《要药分剂》所载,白薇擅:“清虚火,除血热”。研究显示,仲景使用白薇,确是以清虚浮之热为主要应用目的[15]。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白薇含有甾体皂苷类成分,能达到有效退热的效果[16]。生姜白薇合用,一清一散,能清散上焦虚浮之火。本病证机关键为阴阳俱虚,阴虚不能敛阳,阳虚不能入阴,以致虚阳浮越,蒸腾津液而为汗,因而遣回阳要药附子补命门之火治其本,白芍敛阴止汗治其标,又可制约附子温燥之性,以防伤阴。配伍龙骨牡蛎,质重而潜镇摄纳,味咸可入肾益阴,又兼收涩止汗之功,其与附子白芍同用,不仅可行阴阳并补、标本兼治之效,更能奏滋阴潜阳、引阳入阴之功。唐宗海在《血证论》中评价二加龙骨汤:“此方用甘、枣,从中宫以运上下;姜、薇清散,使上焦之火不郁;附、芍、龙、牡温敛,使下焦之火归根。合观其方,以温为正治,以清为反佐,真寒假热,虚阳上浮,为对证。”

水湿蕴结,可外溢而为汗,水湿不除,补益亦不易收效[17],因而又合苓桂术甘汤以行温阳利水之效,方中较大剂量白术又可止汗以治其标。二诊时症状缓解,水湿已去大半,因而治疗方向不变,仅做细微调整。三诊时,患者盗汗、上半身汗出大减。此时阴阳渐复,虚火基本得清,其虚已久,阴阳不可骤复,因而嘱其服六味地黄丸缓图进补,巩固疗效。

4 总结

《黄帝内经》所述“阳加于阴谓之汗”是对汗证基本病机的总结概括。笔者基于此思想,从阴阳相互作用的角度对汗证的诊疗进行探讨,认为汗证的病机可归纳为外邪所犯、阳虚失固、内热雍盛、阴虚火旺、阴阳两虚五种。因此,汗证的治疗当以调整阴阳为原则,辨证施以调和营卫、扶阳固表、清热降火、滋阴清火、阴阳并补之法,在此基础上因人制宜,灵活加减,以期为汗证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猜你喜欢

营卫龙骨阳虚
基于“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探析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辨治
心衰协定方联合西药治疗心阳虚衰型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以“营卫气化”病机观论治皮肤病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阳虚了会有这些表现
架龙骨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一种建筑钢结构龙骨连接结构
白术附子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阳虚水泛证疗效观察
识别真假龙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