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及改进建议
2021-11-30郭音西安市丰庆公园管护中心
文/郭音(西安市丰庆公园管护中心)
事业单位是由政府设置的社会服务性组织,其经费来源是十分多元的。
以公园管护中心为例,作为公园绿化管理、保安保洁管理的负责单位,管护中心的经济来源是国有资产有偿使用。
将公园周边商业用房和园内游乐设施进行出租,每年收取租金后全额上缴财政,然后根据部分预算,财政拨付款项。由此可见,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要符合政府的发展要求,根据规章制度保证单位内部预算工作的规范性,同时要对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通过合理的预算安排,保证财政拨付资金的有效利用。
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是单位规范化运行的关键,因此要完善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从源头上管好、用好财政资金,促进事业单位社会职能的有效发挥。
一、完善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重要的财务工作,其主要发挥了成本管控及资金管理、控制的职能作用。因此,完善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是提升事业单位成本管控质量的前提,也是优化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模式、保证资金管控的基础。预算工作强调财务数据的整合与分析,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统筹管理各个经济环节,完成各部门财务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将促使管理人员更加明晰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及财务状况,并据此完成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提供最高效的资源应用方案,避免资金的浪费,为单位的稳定运营、持续发展提供保证。此外,通过预算管理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相结合,能够对事业单位各项开支行为进行有效的限制和约束,将保证单位日常运转的规范化、有序化,这也是政府对事业单位的切实要求。优化内部管理模式,以预算编制为基础,落实预算执行与监管、实施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正是当下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关键与核心。
二、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现状
(一)缺乏全面预算管理认知
部分事业单位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知。一方面将全面预算管理与基本预算管理混为一谈,不能够实现单位员工的全体参与;另一方面并未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设置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在设置预算时,只关注资金的分配,而不是将预算与所有经济活动关联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全面预算管理过于形式化,单位管理者普遍将其视为财务部门的工作,难以真正发挥预算资金分配、经济活动规划的管理控制作用。
(二)预算编制工作不够规范化
以公园管护中心为例,公园管护中心的收入是国有资产的有偿使用,收入全额上缴财政后,再按照部门预算,财政拨付款项。这意味着拨付款项所依照的预算,由各部门编制完成。不仅要考虑部门的实际情况,同时要设置合理的预算目标。但预算编制涉及复杂的财务问题,并非简单参照上一年目标给出一个概数,而是需要考虑款项支出的特殊性,设定严谨的预算标准,制定可行的项目方案。而许多部门在编制过程中,由于自身专业性的限制以及单位编制流程管控不足等问题,往往凭借部门的历史经验完成预算编制,未科学地考虑预算期内各类因素的变动,对预算数额进行有效的调整。这就有可能导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可能受到原有预算数额的限制,导致本年度的预算编制过于保守,无法满足部门实际需要;二是预算编制仅对拨付经费进行了大致的分配,而未周全地考虑预算目标的达成。同时,预算编制过于死板,只根据前一年的情况预估明年的支出,但在第二年,很多不确定因素会造成支出差异,但由于原则上是不可以调整项目的。这就导致,紧急且突发项目不能实施,而有些非必要项目不可取消,使可以节约的资金无法节约,造成了浪费。
(三)预算执行控制约束力不足
公园管护中心的组织结构较为简单,因此并未设立独立的预算管理部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有力的制度支持、完善的监督机制,将无法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将无法及时予以纠正。单位内部一部分工作人员并未意识到预算执行控制的重要性,始终认为预算执行与使用拨付款项画等号,认为拨付款项后,款项由部门自主分配。这种认知直接导致预算执行脱离预期的预算控制目标,有些款项并未按照具体的预算要求执行,或未按照预算进度执行,最终的决算与预算差异较大。财务部门对预算监督力度不足也是造成预算执行控制约束力不足的主要原因。部分单位的财务部门将精力集中于预算编制过程,而忽视了后续的监督管理,导致预算执行偏差问题出现时,不能及时总结原因、汇报情况,无法及时纠正问题。
(四)预算考评机制实施不理想
预算考评机制是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估,同时也是提高预算编制合理性、合规性的保障。预算本身具有很强的约束及控制作用,预算考评正是发挥预算约束及控制作用的有效手段。如果只进行编制不注重考评,那么预算编制就只是呈现数据的过程,不再具有预算管控作用。许多单位在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过程中,设定了科学的预算目标,并据此完成了合理的预算编制,但预算考评却存在严重的缺失。一是并未向全体人员宣导考核目标,帮助他们了解考核内容,导致单位内部没有形成预算考核氛围,许多人对预算考评完全不重视,认为与自己的工作并无关联。二是预算考核涵盖的范围不够全面,未对非财务指标予以关注。三是在考核过程中并未将奖惩激励与预算考评结合起来,责任未落实到人,甚至未公布考评结果。这些情况对全员参与造成了阻碍,加剧了工作人员对预算工作不重视的情况。
三、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改进建议
(一)强化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知
事业单位要通过强化全体员工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知,调动全员参与预算的积极性。一是要从思想上改变许多员工对预算的错误认识。预算不是财务人员的工作,而是与所有部门、所有工作内容息息相关的。纠正错误的认知,能够提升预算管理各环节的控制力,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同时提升预算执行效果。二是要将预算管理与事业单位战略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在设置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不能仅考虑资金的分配,而是要确保各项经济活动都能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中[1]。全面预算管理要统筹规划各项经济活动,从而发挥更大的决策支持作用,全面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效率。三是要加强培训与宣导,除财务部门人员以外,还要结合各部门实际的工作内容,强调预算管理机制、宣传各类预算知识理论,促使各部门员工了解预算工作与自身工作的关联性,更好地完成各部门的预算目标与任务。
(二)规范管理单位预算编制工作
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要结合各部门的实际工作,完善预算编制流程,规范化地管理预算编制工作。首先,要根据单位内部不同的款项支出,将支出划分为具体的类别。不同的支出,要反映单位各部门的实际需要。例如人工支出、设备支出等[2]。其次,要设定具体的比例标准。针对现有的费用资料,进行具体的分类统计,同时参考国家设定的支出标准,制定涵盖各部门费用项目的支出比例标准。第三,按照支出类别,设定符合各部门实际需要的预算支出科目。重点关注预算数额与决算数额差异较小的支出科目,以此作为倒推预算总额的依据。最后,通过明确的比例标准以及可靠的费用支出科目来倒推预算总额,并通过预算总额,设定具体费用项目的最高界限,此界限是不允许超过的。同时,灵活调整预算项目,通过申请、审核等方式,优化次年的支出管理,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必要、重要的项目上。
除规范化预算编制流程以外,还要选用合理的预算管理方法。预算编制作为预算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务必要确保编制科目与实际工作的吻合。因此在选择预算方法时,不能仅考虑增量预算法,还要结合不同款项比例优化预算比例,并综合考虑本年度中可能发生的对于预算将造成影响的各类因素。例如考虑季节变化对公园人流量的影响,将造成管理费用投入的变化;经营淡旺季的区分会对公园内游乐设施出租收入造成的影响等等。
(三)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和分析
为强化事业单位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和分析,一是要指派专门的负责人对单位内部预算执行工作进行监管[3]。这一负责人要了解预算管理流程、明确预算监督责任。事业单位各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如出现行为偏差或执行情况与目标差异性较大的情况,监督人员要第一时间查找差异原因并上报给管理部门。同时要及时将异常情况反馈给各部门的负责人员,说明实际情况,纠正预算执行的偏差,规范管理预算执行。二是要建立预警机制,并按照月度、季度、年度举行预算分析会议。预算预警机制的目的是强化对预算费用的控制,加强各部门的资金管理,对超出预算的款项建立全面的监控与监督。而分析会议,则是起到总结的作用,分析目前单位资金的使用情况,判断是否出现资金紧张或是否出现资金冗余。
(四)优化完善预算考核激励机制
完善事业单位预算考核激励机制,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大预算考评的宣导力度,强化预算考评的公开性。每一个考评周期,都要对各部门完成预算指标、任务及具体考核内容进行宣导。同时通过宣导工作,确定具体的责任人,落实预算管理责任[4]。二是要全面系统地完成考评工作。为提升预算执行力、强化全体人员对预算的重视,要将预算考评与奖惩激励机制联系起来。完成考评指标的部门,要适当予以激励,反之出现执行问题、未完成考核指标的部门,既要予以一定的惩戒,同时要追究相关责任人。
四、结束语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套具有系统化、全面化特征的管理办法。将其应用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将极大地提升事业单位管理稳定性,助力事业单位解决各类预算问题,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联,同时保证财政拨付资金的有效利用。从目前事业单位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来看,意识问题、编制规范化问题、执行约束力问题、考评实施问题阻碍了全面预算管理的职能发挥,难以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无法保证各部门的高度配合。因此,事业单位要优化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强化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知、规范单位内部预算编制工作、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与分析、优化并完善预算考核激励机制,借此切实提高单位综合管理能力,为事业单位发展运行提供助力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