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进路与逻辑

2021-11-30王柏秀

关键词:农村基层村民党组织

刘 伟,王柏秀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回顾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历来是党在农村领域工作的重点,是党和国家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社会进入了转型期。转型期内,农村人口流动性加大,“空心化”现象日益明显,导致农村社会的政治生态和治理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挑战[1]。尤其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软弱涣散”问题,导致党建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功能引领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及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2]。此后,为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党中央制定并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等一系列工作条例;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更是明确指出要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要“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3]。从顶层设计来看,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不仅需要加强内部组织建设,更需要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基层各项事务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与领导地位。那么,在党建引领已成为我国推进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的背景下,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向与重点在哪里?如何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内部建设的同时,更好地实现其在乡村社会的“实际在场”,处理好基层党组织与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尤其是村民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治理合力,已成为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本文要论述的中心议题。

近年来,学界对党建引领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党建引领的内在价值与逻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基层党组织领导党员与群众运用各种具体制度管理基层社会事务的实践,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基层党建质量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4]。从理论逻辑来看,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党的基层组织的性质与社会治理结构变化等方面共同决定的[5]。也有学者认为这是由党的社会革命历史使命、党的自我革命鲜明品格、党群关系同心圆的社会结构与应对个体化社会发展趋势及其挑战等方面决定的[6]。从实践来看,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具体表现为国家推动一核多元治理结构的形成与完善,并在这一过程中,以治理主体间的多元协同为行动路径、以公共性培育和社会力量增能为应对策略、以有机衔接和系统多元为创新发展方向来保障党建引领的功能稳定[7]。同时从顶层设计看,新时代中央提出的完善村级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治理,主要从治理主体优化、治理网络重构与治理机制搞活等维度展开,背后遵循着提能赋权、组织起来与上下联动的实践逻辑[8]。但从各地创新实践来看,其背后的深层逻辑是去悬浮化与嵌入式治理的统合,通过党建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引领,实现嵌入式引领与有效治理的有机统一,涉及多层次的治理网络、多种形式的议事平台以及正式和非正式合作机制的构建等多个维度,包括价值引领式治理、平台搭建式治理、资源整合式治理、机制保障式治理等多种类型[9]。党建引领之所以能够推动超大社区的有效治理,是因为其背后是一种以超越“科层制”为特征的新时代政党组织社会的实践逻辑,是一种从“科层化”到“去科层化”的路径转换,不仅实现了党组织的“有效在场”,更是以“柔性化”方式重新吸纳新生社会空间的组织和个体进入基层治理场域,实现党在基层治理体系的“有效动员”和“有效服务”[10]。此外,有学者提出新时代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应是一种治理逻辑而非政党(党建)逻辑,基于治理的逻辑,其实行社会治理重心的下移,目的是要探索一条既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又保持社会秩序的现代化新路[11]。而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党建引领需要实现党建逻辑与社区治理逻辑的契合和耦合,基于社区治理而运行,而不能凌驾于社区治理之上,实现党建创新引领与社区自治和共治的有效对接[12]。

二是党建引领的作用机制与实施路径。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作用如何发挥?这是关乎如何实践的问题。从党群关系实践性来看,党建引领的治理效能来源于其政治性内核,这是因为在公共性逐渐向政治性开放的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只有以政治性为基础,公共性才具有持续性和约束力[13]。从社会资本角度来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效的提升应以强化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和参与网络等社会资本的积极作为为着力点,从优化作风监督和群际关系重塑社区社会信任、提升社区传播和互惠规范实效增加社会规范存量、提升供需与权责匹配精准性强化参与网络构建等方面构建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14]。从集体行动的逻辑来看,在以组织力提升为基础的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中,基层党组织需要创新社区动员的内容和方式,在运营社会资本的基础上激发集体行动,制定和执行各项有利于社区发展的制度和措施,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5]。若是从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角度来看,党建引领的关键在于有效解决社区自主治理能力弱和治理体系协作效率低等问题,因此需要从提升组织力和强化领导力两个维度着手,从而达到催化群众合作以提高社区自主治理能力和优化治理体系协作效率以提高社区问题解决能力[16]。从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的关系来看,党建重塑治理的关键在于通过党的政治理念和组织原则来引导治理,以公共性的政治再造来重塑基层社会,从而通过再造村庄公共性释放基层党建引领的治理效能[17]。

综上所述,当前学界对于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价值表征、内在逻辑及具体机制的论述较为充分,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积累与思考启发。但现有研究对于党建引领机制的具体建构过程及其背后的实践逻辑并未进行深入的个案描述与阐释。作为政党领导与组织社会的重要机制,学界不仅需要从学理上对其自身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如何实践等问题进行规范性分析,更需要将研究视野置于实践中,回归到“田野”中,对地方党建引领的实践创新进行理论分析与提炼。因此,本文试图将研究视域置于乡村社会场域,对乡村领域中党建引领的实践进路与内在逻辑进行阐述和归纳。党建引领作为党领导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机制要想真正发挥作用,不仅需要加强其自身建设,更需要实现其乡村治理场域的“实际在场”,并以实际行动和服务来组织与引领乡村社会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将党组织自身建设与“实际在场”耦合起来,真正实现政党领导和组织社会的目标呢?

H 省X 市C 镇①按照学术惯例,本文所涉及的地名、人名皆作了技术化处理。近几年来在党建重心下移的党建理念指导下,以加强党小组建设为重点的村组党建实践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实践样本。村组党建就是在“将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党的历史经验指引下,基于当地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设置党小组,加强农村党小组建设的党建模式。该镇加强村组党建的初衷是解决农村党员的日常教育、组织与管理难的问题。在随后的实践过程中,该党建模式不仅革新党员的教育管理方式,成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内部建设的重要途径;更是为党建嵌入村民自治组织、实现党建在场提供了实践样态。因此,本文试图以H 省X 市C 镇“村组党建”的创新实践为个案,在阐述其实践进路的基础上,提炼与总结基层党建引领乡村社会的内在逻辑。

本文的经验材料主要来自笔者于2019年8月对H省X市C镇的调研。该镇位于市区南部,辖区面积25.3 平方公里,总人口3.2 万人,约8900 户。全镇下辖10 个行政村,115 个村民组,4 个党总支部,6 个党支部,12 个党分支部,58 个党小组②C镇创新党小组设置方式后,党小组数量由原来的58个增加到115个。,1455 名党员。2018 年,全镇财政收入5881 万元。自2016 年以来,C 镇以村组党建工作为重点,积极探索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将党小组建在村民组上,推行“村民组+党小组”的基层党建模式,下沉了基层党建重心,延伸了党建服务触角,逐步形成了“镇党委—村支部—党小组—党员”四级农村基层党组织管理模式;同时,还为基层党组织嵌入村民自治组织提供了有效途径,形成党社双向互动的治理图景,并以服务为引领,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场域中的“实际在场”,有效发挥了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作用。

二、“村组党建”的过程与成效——以H 省X市C 镇为例

(一)过程:H 省X 市C 镇农村村组党建的实践举措

1.组织融合:将党小组建在村民组上

因地制宜地合理划分党小组是C 镇农村村组党建实践起点。党小组是党在农村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一线力量,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村党支部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担负着落实党支部工作要求、完成党支部安排任务的职责,需要“在支部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组织党员学习和参加组织生活,检查党员履行义务、行使权利和执行支部委员会、党员大会决议的情况,反映党员、群众的意见”[18],更是与群众有着最广泛、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有着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独特优势。加强党小组建设,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工作。灵活划分党小组更是破解农村党员活动组织、教育管理、作用发挥理“三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前,C 镇党小组划分一般以党员数量的多少为依据,这就造成了党员分散在多个村民组中,很难实现集中管理与教育,未能在工作中形成合力和发挥作用,使得部分党小组形同虚设。为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发挥党小组在党员管理、教育与组织中的作用,C 镇以现有村民组为单元构建党小组,对原来联合成立的党小组按照程序予以撤销,共设置党小组115 个。这一举措,不仅促使党建工作关口前移,密切了党组织和群众之间的联系,改善了党群关系;而且实现了党小组与村民小组的组织融合,为基层党组织嵌入村民自治组织中提供了组织支撑。

2.阵地整合:线下与线上共同发力

基层党组织阵地是基层党员参与组织活动、履行党员义务的重要场所,是党员接受组织、教育与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平台。以往,由于缺乏良好的党员活动场所,很多党组织活动无法开展。因此,C 镇合理划分党小组后,开始着手建设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党员活动阵地。一是全力打造标准化党员活动室。C 镇通过试点先行、全面铺开的步骤,采取党员捐献、村组自筹、乡镇奖补等方式多方筹集资金,最终为115 个党小组建成了标准化、规范化的党员活动室,为党员的组织、管理与教育提供了线下活动阵地,实现了党员教育管理全覆盖,为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开展提供了方便。二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构建党员线上活动平台。C 镇借助新媒体平台,为全镇党员构建了多层次、全覆盖的线上活动阵地,为党员的学习教育提供了及时、便捷的服务。线上活动平台主要以微信群为载体,创建三类共126 个微信群,分别是由镇党委牵头,以镇机关党员、全镇“两委”干部、“两小组长”等为主体构建的乡镇党建微信群,以村党支部为单位建立的村党员微信群,以党小组为单位建立的村组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微信群。其中,镇级1 个、村级10 个、党小组115 个。这些利用网络构建起来的微信平台,成为政策宣传、党员学习教育与交流的线上活动阵地。

3.人才队伍建设:党建指导员+党小组长

一是筛选下派党建指导员,强化党建人才力量。为确保党小组工作正常运转,C 镇从镇机关和村“两委”中选拔出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具有一定党务工作经验和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党员,下派到全镇115 个党小组担任党建指导员,具体指导党小组各项工作开展。二是加强党小组长队伍建设。能否建设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党小组长队伍,不仅影响到整个基层党建队伍的质量,而且也会直接影响普通党员作用的发挥。C 镇在农村党小组建设过程中,出台了全面加强农村党小组长队伍建设的意见,按照“守信念、讲奉献、能力强、品行优”等标准,培育选拔了115 名农村党小组长①这115名党小组长的选派是在明确任职条件与规范选举程序下进行的。在任职条件上,党小组长原则上由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带动能力足、服务协调能力强的60岁以下农村党员担任,同时鼓励具有党员身份的村民组长兼任党小组长;在选举程序上,须经过各党小组初步推荐,由党支部研究确定党小组长候选人,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在村民组的正式党员中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党小组长,并由村支部颁发任命证书。同时,选派形式也较为灵活,如对个别党员人数不足3人或者党小组内没有合适人员等特殊情况,则由党支部直接委派村“两委”党员干部兼任。,负责本组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并参与村组事务治理中,发挥监督与指导作用。

4.制度保障: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党小组建设标准化与规范化水平

在党小组建设过程中,C 镇不断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构建长效考核管理机制,以此来提升党小组建设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水平。一是制定党建指导员工作制度,明确规定党建指导员的职责,具体包括学习教育督导员、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联络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群众致富帮扶员等五项职责。党建指导员通过经常联系、言传身教,积极引导党小组长发挥作用,全面规范党小组活动有序开展,为党小组活动经常化、规范化与制度化的开展提供了保障。二是制定完善党小组长工作例会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工作考核制度,确保党小组长在工作中不越权、不走偏。三是建立各类党小组工作制度,如党小组会议(学习)制度、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党小组与村民组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党小组活动开展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四是推行党员积分管理和星级评定制度,对党员日常活动实行积分管理和百分制考核,依据党员积分情况和考核结果进行星级评定,并将积分管理和星级评定作为党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五是印发党小组长管理名册,正式把党小组长纳入组级干部管理序列,明确党小组长工作职责。

5.服务引领:亮牌设岗,开展活动搞服务

为了能够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C镇以党小组为单元,组织党员积极开展“亮身份、树形象、践承诺、搞服务”主题活动,集中为全镇1080 户党员家庭户挂牌,为全镇所有党员发放党徽;根据党员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围绕服务群众、倡树新风、民事调解、拆迁安置、秸秆禁烧、环境整治、扶贫济困和志愿者服务等8 个方面,认岗领责,签订目标责任书,促使党员模范履行岗位职责。通过开展一系列服务活动,广大党员主动亮身份、兑现承诺,模范履行岗位职责,切实拉近了党组织和党员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提升了党组织的公信力。

(二)实践成效

2016 年以来,C 镇探索将党小组建在村民组上,通过“设组建室”,有效破解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活动组织难、教育管理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在党和群众之间搭建了桥梁与纽带,激发了农村党员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切实发挥了党建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为乡村经济社会健康和谐有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与人才基础。

1.创新了农村党员组织、教育与管理的方式

当前,由于农村党员存在人员多、分布散、素质不平衡等现象,农村党支部在党员教育和管理上存在着联系难、集中难、管理难、发挥作用难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问题,C 镇党委书记认为:

一是农村党员在党员大会上基本上没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二是在党员大会上他们也不能够随意表达自己的意见;三是即使他们有很好的想法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四是农村党员都来自各个村民组,主观上他们也不会去关心其他村民组的事儿,就不愿表达。以上种种,导致他们在主观上没有积极性;客观上,谋生的需求让党员不得不放弃学习教育。(访谈编号:2019081601FJY)

C 镇通过“设组建室”,对农村党员实行小班化管理,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党员组织、教育与管理的难题。在加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前提下,C 镇下沉党员教育管理重心,强化党小组长负责组内党员日常组织、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职责。小班化管理具有高度灵活性,与农村党员的生活工作习惯相契合。

同一党小组的农村党员,数量上相对较少、居住相对集中,通过小班化教育管理,能够充分利用农闲、饭后、晚上等闲暇时间,对本组党员进行学习教育与组织,不仅实现了学习教育目标,而且不耽误党员的生活与工作,受到了党员的普遍欢迎。(访谈编号:2019081602FJY)

此外,网上活动阵地的建设,将党员纳入微信群,实现线上管理,为党员学习教育搭建新的平台,拓宽了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渠道,有效弥补了传统“集中学习”方式的不足,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总之,C 镇将党小组建在村民组上,在夯实村级组织活动阵地的基础上,为党员学习教育的常态化、规范化提供了支撑,有效提升了基层党员的思想认识与理论知识储备水平,激发了党员接受组织管理和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为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形成积极作为的良好氛围奠定了基础。

2.切实发挥了基层党建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

C 镇基层党建的创新实践,不仅为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了活动阵地,改变了传统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模式,而且强化了党组织对党员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激发了党员的责任与先锋意识,促使党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示范效应,引领和带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了农村基层党建对乡村治理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将党小组建在村民组上,为党小组长参与村民组治理事务中提供了契机,使得党小组长能够对村民组长形成有效监督与指导;党员通过党小组则可以了解党务、政务与财务等村务情况,积极发挥自身监督作用,确保“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的全面落实,为良好的基层政治生态的构建提供支撑。另一方面,为有效落实各项制度奠定了基础。通过“设组建室”,夯实了村组阵地建设,促使“三会一课”规范到位、“4+5”组织生活模式严肃认真、农村党员管理“十条红线”及时传达,为党内组织生活提供了保障。C 镇党小组建设的实践探索,使得农村党员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激发,思想、工作、生活作风不断改进,党群关系更加密切与和谐。就像C 镇党委书记说的那样:

在“迎新春、树形象、展风采、送温暖”活动中,镇党委政府集中财力看望慰问贫困户仅220户,而各党小组自发看望慰问群众达540 户,使党委政府在不增加财政支出的情况下,走访慰问群众数量急剧攀升,范围迅速扩大,较好树立了党委政府的形象;在卫生创建与改善人居环境工作中,镇里成立了115 支由党小组长任队长的党员义务保洁队,重点负责巡查、清理环卫工人平常管理不到位的偏僻角落、卫生死角,GZ 村则成立了20 支党员义务保洁队,广大群众在党员感召下,逐渐摒弃了不良生活卫生习惯,纷纷投入美化村容村貌的活动中,对环卫工作形成了有益补充,不但节约了财政开支,而且为环卫工作增添了巨大力量;在社会矛盾化解中,DWD 村九组和CG 村七组通过党员活动室,仅用一周的时间解决了以往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难以解决的群众耕地调整问题,等等。这些事例无不彰显出党建工作巨大的引领作用。(访谈编号:2019081603FJY)

三、重塑与嵌入:村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内部建设,重塑党组织结构,为党建引领提供组织基础

从内部建设来看,党建引领需要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起点。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层组织,在党和群众之间起着关键作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19]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需要以系统、完善与畅通的组织体系为前提。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组织力,将其建设成为党在农村的坚强堡垒,不仅需要加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主体作用;更需要进一步下沉党建重心,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重塑基层党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内部建设,有效促使党和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的下渗,在党和国家与农民之间构建起直接联系,从而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与组织力。

1.下沉党建重心,以加强党小组建设为中心,优化基层党组织体系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活动单元及载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载体发生了多次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的载体主要是村党支部;人民公社时期,社队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后,行政村成为重要党建单元与载体;随着农村社区建设的不断开展,农村新社区逐渐成为国家治理基层社会的新单元,也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新载体[20]。进入新时代,为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虚化、弱化与边缘化等问题,需要寻找新的党建单元与载体。农村基层党建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譬如手段载体、阵地载体、活动载体等,农村党建工作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其所依托的载体也必须创新发展,与时俱进”[21]。党小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活动单元,是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更是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载体。有学者认为:“党小组在村庄重大事项决策和日常社会管理中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协助村干部治理乡村,缓和村干部和村民的矛盾,更好地管理村庄。”[22]

一般而言,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层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乡镇党委—村党支部—村党小组—党员。近年来,各地以加强党支部建设为重点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形成了许多“党支部+”党建模式。特别是在“大党建”理念指导下,统筹推进区域化党建发展,构建村村、村企、村社等各类形式的基层党组织,大力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使党支部成为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支撑。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要进一步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就需要下沉党建重心,着力加强党小组建设,使其能够成为党支部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支撑。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党小组设置形式已不能满足农村基层党建的现实需要,需要在实践中创新党小组设置形式。对于党小组的设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提出:“党员人数较多或者党员工作地、居住地比较分散的党支部,按照便于组织开展活动原则,应当划分若干党小组,并设立党小组组长。”[23]因此,可根据农村党员的数量与居住情况,以便于教育管理为原则,设置党小组,如C 镇以村民组为单元设置党小组,优化了党小组设置形式,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村自治组织之间的有效融合提供了组织平台。

2.加强党小组长队伍建设,夯实基层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

任何组织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以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支撑。党小组长作为基层党组织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层党组织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党小组长是基层党组织与普通党员之间的桥梁与纽带,是打通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与普通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都需要党小组长切实履行角色职责与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当前,党小组长队伍中存在的配备不到位、年龄偏大、待遇不高、文化素质偏低及工作主动性不强等诸多问题,不仅影响了整个基层党建队伍的质量,更直接制约了党小组功能与作用的发挥。加强农村党小组长队伍建设,能够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一方面,要高标准确定党小组长人选。党小组长人选应是农村党员队伍中党性观念强、品行好、乐于奉献、富有责任心的积极分子。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教育与引导作用。党小组长的责任意识与工作能力需要通过日常教育与管理来提升,而这种教育与管理需要通过党支部来实施。党支部不仅要担负起普通党员的教育、管理、组织上的重要责任,更要加强对党小组长的日常教育与管理,提升党小组长的能力与素质,为普通党员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党支部可通过采取理论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促使党小组长逐步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工作程序与方法,提升自身的主体责任意识与担当。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党支部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帮教作用,促使党小组长能够在实践中锤炼党性、提高工作能力。

(二)以结构嵌入实现党建社会化,为党组织“实际在场”提供途径

从外部引领来看,党建引领机制效能的发挥需要党组织在乡村场域的“实际在场”。C 镇通过“党小组+村民组”的嵌入式党建实践,一方面有效破解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活动组织难、教育管理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在党和群众之间搭建了桥梁与纽带,激发了农村党员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则从组织与空间两个方面实现了党组织对乡村社会的结构嵌入,以党建社会化方式实现了党组织“实际在场”。

在构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功能的实践机制中,结构嵌入主要是指基层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主体,以组织、空间、主体等方式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中的过程,以达到政党与社会相互链接的目的。从C 镇的创新实践来看,党组织对基层社会的嵌入主要是从组织与空间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组织主动嵌入,即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组织的主动嵌入。基层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是乡村基层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两大治理组织。长期以来,基层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之间存在的张力问题严重影响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同样,地理环境、党员数量与村庄实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使得党小组与村民小组在覆盖范围、人员构成等方面都无法实现有机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党建在乡村社会中引领作用的发挥。“党小组+村民组”的组织设置形式,不仅实现了处于乡村治理组织中间层次的村组组织之间的融合,更为实现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基础,形成了党组织在乡村社会全覆盖局面,为党建引领提供了组织平台。二是空间场域上的嵌入,即党建活动空间对村民自治的吸纳。基层党建空间场域是基层党员参与组织活动,履行党员权利与义务的重要场所,也是党员接受组织、教育与管理,发挥自身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平台。在村组党建实践中,以党员活动室为主要场域的党建活动空间,不仅为党员日常教育与管理提供了重要场域,更是将基层党组织建在了人民群众的身边,拉近了基层党组织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地理和心理距离,打通了基层党建“最后一公里”,为群众能够及时获取组织服务提供了便利;党员活动室的建成,不仅为基层党建自身提供了活动场所,更是将村民自治活动吸纳其中,成为日常村民代表议事与群众说事的重要载体,成为开展村民自治活动的重要平台。这种以组织嵌入与空间吸纳为主要途径的嵌入式党建,不仅实现了党组织的“实际在场”,也为“党社双向互动”提供了组织与空间支持。

四、结语

治国安邦,重在基础;管党治党,重在基层。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神经末梢”,是党在基层社会的战斗堡垒,是联系党和群众的关键纽带。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无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是乡村治理体系的重构,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需要找到合适的载体与方式。当前,以党支部建设为中心的村级党建已取得不错成绩,形成了各种形式的“党支部+”党建模式,充分发挥了基层党建在集体经济与社会组织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H 省X 市C 镇村组党建实践,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党建+村民自治”的党建引领模式。首先,通过下移党建重心来加强党小组标准化建设,不仅为党员的日常组织、教育与管理提供了方便,也完善了村级党组织的体系,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提供了组织平台;其次,通过将党小组建在村民组上,以组织嵌入与空间吸纳的方式实现了基层党组织的“实际在场”,有效解决了党组织在乡村社会中的虚化、弱化与边缘化等问题。总之,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不仅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将组织建设与党员教育有机结合,还需要实现党组织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实际在场”,在党组织与社会之间构建起沟通桥梁,从而促使党组织能够更好地组织和动员乡村社会。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村民党组织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云南省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法治化路径探析
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教材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凉山彝区贫困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