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表现及影像传播研究*— 以—皖中地区洋蛇灯为例

2021-11-30吕磊李智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表演者舞台现代化

文/吕磊 李智(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一、肥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洋蛇灯研究概述

洋蛇灯文化来源于元末明初的一个民俗传说,是安徽省肥东县包公镇大邵村特有的传统手工技艺。在2008年6月,洋蛇灯的技术工艺以民俗文化入选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

洋蛇灯的制作过程十分烦琐复杂,全部凭借老手工艺人的经验以及师徒间的代代传承,繁杂的制作工艺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人类文明的伟大。同时。洋蛇灯在传承方式上面也相对保守,遵循着严格的地方习俗和祖制规定,也正因此缘由,烦琐复杂的手工技艺和高难度的舞台表演要求,以及严格苛刻的传承条件限制迫使洋蛇灯这一优秀的非遗文化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困难。因此,传承了几百年的本土非遗文化陷入绝境,如何解决洋蛇灯的舞台表现内容和效果,以及如何助推“非遗”文化进入更加广阔的文化发展领域,从而获得全面、立体的传播效应与价值认同,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洋蛇灯的舞台表现研究

灯舞表演的舞台美感与舞台美术设计效果和人物形象以及文化主题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生动的灯舞主题角色塑造与人物形象,在舞台中需要运用诸多舞台美术效果来呈现表演艺术及内容技巧,并达到提升灯舞感染力、引起观众共鸣的目的。

表演中舞台表现是烘托主题氛围的主要途径,舞台主题表现通过三维化、多媒体、舞台道具等多方面共同完成,人物形象的表现通过肢体语言、视觉语言等来形成统一的体系而产生鲜活的影响力。

灯舞表演《洋蛇灯》中的主题形象“蛇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本文以“蛇灯”这一主题形象为例,从舞台表现应用角度进行探析,结合现代化的舞台表现手段,以使主题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立体,戏剧演出效果更具艺术魅力与氛围。

(一)洋蛇灯与现代化的舞台表现手段相结合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促使舞台的表现形式需要多样化发展。现代化舞台效果的表现可以通过结合三维立体的效果,对洋蛇灯的灯舞表演进行系列化的表演技术处理和效果整合,不再拘泥于传统方式对表演形式的束缚,使得洋蛇灯的舞台表现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表现效果更加突出,观众的视听效果更加震撼。在表演的场景上,新媒体时代下的我们可以运用3D MAX进行建模和渲染等数字化手段将其生成立体化的三维空间效果投影到地面或者是舞台背景墙上,做出虚拟现实的视觉冲击效果,以数字化的三维场景舞台呈现方式代替以往人工搭建的舞台场景,让舞台的场景根据洋蛇灯表演过程中的需要进行自主切换,使得表演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舞台表演感受。同时,可以通过舞台的升降控制实现洋蛇灯表演中高难度的舞台动作,缓解了舞台表演的难度,使得难度系数较大的动作变得相对简单,并结合现代的表演道具“威亚”等营造更加具体的舞台效果,更好地向观众展示洋蛇灯文化的艺术。

(二)洋蛇灯与现代化的舞台人物形象表现相结合

舞台表演中道具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洋蛇灯”的表演内容极其复杂,传统的洋蛇灯表演道具只能满足基本的舞台表演要求,无法满足新时代背景下观众的需求。因此可借助现代化的舞台道具用以辅助洋蛇灯在舞台表演上的文化展现,使表演更加富有层次,精彩绝伦,增添文化表现形式,由此来表现传统技艺与现代化的舞台表演手段相互融合,满足大众的审美趣味,使洋蛇灯得以更好地推广。同时,传统的灯舞表演过程中,表演服饰只是普通的衣服加以简单的装饰,在表现效果上简单单调,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与“洋蛇灯”相关元素的服饰,将蛇灯的形状进行拆分,让每位表演者每人穿戴一部分,全体表演者组合拼贴成一条完整的“洋蛇灯”图案,这样不仅可以烘托舞台表演效果,而且可以增添舞台的多元素表现形式,使舞台效果呈现得更加多样化。

对于舞台表演来说,观众的聚焦点多集中在表演者的脸部神情与妆容上,在此之前,洋蛇灯表演过程中并未对表演者进行表演妆容的处理,所以在表演过程中不足以让表演达到更加完美的水准,不能形成更好的视觉刺激效果,现如今我们可以利用舞台化妆设计的技法将表演者的妆容加入洋蛇灯的蛇身或者蛇头等元素,与主题更加融合,给观众更加强烈的视觉刺激,让观众有一种新鲜的感受,增加表演趣味,由此来推进宣传效果。

(三)洋蛇灯与现代化的舞台展现技术相结合

在舞台表演中,洋蛇灯的传统表演只是通过单纯的舞动,表演呈现上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舞蹈要求,各种夸张的舞台动作不能更好地进行展现。因此可通过现代化的舞台展现技术将表演者通过威亚吊在舞台上方,这样的表现形式就会更加吸引观众目光,高水平的舞蹈动作可以得到更好地展示,给观众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传统灯舞的表演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而且制作过程也复杂严苛,并且技术手段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洋蛇灯的传承难度,且浪费了一些不必要的人力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新型舞台展现技术将舞灯的技艺录入到现代化的自动化系统装置中,悬挂在舞台上方,使其依据预设轨道不断地舞动,节约了人力等资源,同时也有效地防止了洋蛇灯表演技艺的失传,打破传统的舞台表现理念,融合现代化的技术加以利用整合,表演情节层层烘托变化,人物故事感情通过现代化舞台手段表现出来。

三、洋蛇灯的影像传播研究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化通常以语言、技能、记忆等为手段,通过静态的、仪式化的人际传播实现传承和延续。然而,这种缺乏自觉性的原生态传承方式无力应对现代文化生态的挑战,借助现代影像传播技术已成为“非遗”传播的首要选择,两者之间可以实现一种“不完美”的“共赢”。影像传播对于“非遗文化”而言,是借之以永久生存的有效方法途径;而“非遗文化”对于影视传播媒介,则是新文化创造和表现的源泉,更是传扬本土文化特色、坚守“文化版图”的有效策略。因此,“非遗”的影像化传播堪称一种“双赢”。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技术日渐成熟,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也开始不断提升,“非遗”文化的影像资料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因此,政府、文化传播机构和学界都要采取措施,切实提高“非遗”影像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首先,文化传播创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传播意识。在影视作品中,发挥“非遗”文化成为文化审美性和艺术性的良好载体作用,其次,加大“非遗”影像创作力度。近年来,“非遗”题材影像作品虽然具有持续增长趋势,但总体而言仍属于“小众”文化。因此,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群体创作科教、动画、戏曲等多种类型的“非遗”影像作品,扩大受众群体;另一方面,要通过“精雕细琢”来打造“非遗”影视精品,以文化角度来提升“非遗”故事的丰富性、思想性和吸引力,努力做到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势。再次,拓宽“非遗文化”的影像传播渠道。一方面,要充分拓展影视屏幕、网络平台媒体、移动视频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渠道;另一方面,要加强自然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利用,通过与博物馆影像馆展览以及电影院传播等平台机构合作,利用现代影像技术实现全新的动态化、互动式影像展示。最后,还要加大对“非遗”影像创作与发行的政策扶持力度,破除资金缺乏、人才匮乏等因素对“非遗”影像创作和传播的束缚。将现代新媒体技术与洋蛇灯文化相结合,利用新媒体手段更好地推广这一“非遗”文化,使更多的人走进优秀文化中来。

四、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的文化,作为一种稀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古老的洋蛇灯印证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影像传播手段,使它发扬光大。“非遗”承载着并延续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维系着人类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也是我们认识过去的一个通道和窗口。在影像高速发展的今天,要赋予“非遗”以全新的生命力和发展潜能,就必须结合现代化的舞台表现手段和现代影像传播技术,以使灯舞表演主题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立体,更具艺术魅力,使现代影像传播技术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播。

猜你喜欢

表演者舞台现代化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素养能力提升
手称扑克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
聪明的表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