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茱萸汤治疗小儿脾胃虚寒型呕吐临床应用体会

2021-11-30胡淑萍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14期
关键词:吴茱萸生姜脾胃

杨 洁 胡淑萍

1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 300193;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吴茱萸汤首载于《伤寒论》,是张仲景所创治疗脾胃虚寒型呕吐的名方,笔者于儿科临床学习工作中,以吴茱萸汤为基础,灵活加减治疗小儿脾胃虚寒型呕吐,疗效颇佳,获益匪浅,现将经验总结如下,并附上验案一则,以期同道学习讨论。

1 小儿呕吐的基本内涵

1.1 小儿呕吐的中医内涵 小儿呕吐是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以致乳食由胃中上逆经口而出的一种常见病证[1]。正如《圣济总录·呕吐》所言:“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小儿呕吐的病因很多,其共同的病理变化均属胃气通降失和,以乳食伤胃、肝气犯胃、痰饮内阻、脾胃虚寒、胃中积热等多见。小儿脾胃薄弱,胃体未全、胃用未壮,凡是可以引起胃腑不通,不降不润的原因,均可以导致胃失和降、气机上逆而发生呕吐[2]。中医治疗小儿呕吐多采用辨证论治。本次主要讨论脾胃虚寒型呕吐,小儿脾常不足,运化无力,若平素家长喂养不当,极易导致脾胃受损,纳运失常,长此以往,可致脾胃虚寒,胃气失于和降而致呕吐。其症状多表现为食后欲吐,呕吐物多为大量清水痰涎,畏寒肢凉,精神疲倦,纳食欠佳,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细而迟,指纹淡。

1.2 小儿呕吐的西医内涵 呕吐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发病无年龄和季节的限制,以婴幼儿及夏季较多见[3]。呕吐中枢位于延髓,接受迷走神经、内脏神经、脑神经及第四脑室传来的冲动,在大脑皮层的控制下,通过传出通路引起食道、胃和肠道呈逆蠕动,同时伴随腹肌、膈肌的强烈收缩,食管内胃容物从口腔涌出,称为呕吐。呕吐发作时常伴随恶心、流涎、汗出、腹痛、眩晕等强烈不适,给患儿带来巨大的痛苦,反复出现的呕吐多伴随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长期呕吐可致小儿营养不良及生长发育迟缓,给家长带来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小儿呕吐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出现于各种疾病的病程,主要包括胃炎、胃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心肌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颅内感染等内科疾病,肠套叠、肠梗阻、急性阑尾炎等外科疾病及消化道异物等其他疾病。西医治疗小儿呕吐多首先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原发病,针对原发病进行准确治疗,并对其并发症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进行处理。西医常用止吐药主要针对呕吐传入、传出神经通路上及靶器官上各种受体的阻断,如多巴胺受体阻断药、M受体阻断药、H1受体阻断药、5-HT3受体阻断药来发挥止吐作用,因此止吐药的选择就变得尤为重要。

2 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吴茱萸汤首载于《伤寒论》,是治疗脾胃虚寒,浊阴上逆之常用方。方中吴茱萸辛苦性热,上可温胃散寒,下可温暖肝肾,又能降逆止呕,是为君药;生姜为呕家圣药,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佐以人参,补益中焦脾胃之虚;大枣为使,益气补脾,调和诸药。四药相伍,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其于在《伤寒论》中三见,其中《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43 条记载“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故临床所见呕吐,凡症见食后欲呕,呕吐涎沫、证属脾胃虚寒型呕吐者,均可以吴茱萸汤为主方,温补脾胃、降逆止呕,若药证相符则疗效颇佳。吴茱萸汤在现代临床上亦得广泛应用,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急慢性胃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头痛、神经官能症、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吴茱萸所含挥发油具有芳香健胃作用,内服吴茱萸有镇吐的作用,与生姜同服效力更强,生姜具有促进胃酸,镇吐作用,还具有抗炎、镇痛等作用[4]。

3 典型案例

3.1 初诊 患儿男,1岁,2020年6月14日主因“呕吐1个月余”就诊,患儿1个月前因呕吐就诊于天津市儿童医院,进行便常规、血常规、立位腹平片、腹部彩超、腹部CT、脑部CT等辅助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考虑“胃食管返流症”,予对症治疗(具体不详),10余天后稍见好转出院。出院后症状反复出现,近1周加重。现患儿呕吐时做,非喷射性,多为大量清水痰涎,日间尤甚,四肢欠温,烦哭不安,腹胀,纳差,口气重,西医诊断为消化不良,中医诊断为呕吐,辨为脾胃虚寒、浊阴上逆证,治以温补脾胃,降逆止呕。予中药汤剂治之,组方如下:制吴茱萸6g、生姜12g、党参片6g、大枣2枚、茯苓6g、炒白术10g、陈皮6g、法半夏6g、木香3g、砂仁6g、黄连3g、炒麦芽12g、炙甘草6g,共2剂,水煎服,每2d服完1剂。嘱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4d后复诊。

按语:患儿先天禀赋不足,平日恣食瓜果生冷,以致冷积中脘,脾胃虚寒,水谷不归正化,变生痰饮,停积胃中,饮邪上逆,发为呕吐,呕吐物呈清水痰涎;饮停于胃,浊气上熏于口,故见口气;脾胃虚寒则患儿出现四肢不温、精神欠佳、纳差等一派虚寒表现。方用吴茱萸汤加减,方中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善于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生姜乃呕家圣药,重用生姜,取其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之功,《医方论》有云:“吴茱萸辛烈善降,得姜之温通,用以破除阴气有余矣”;人参与大枣并用,补益中气,再加四君子汤之茯苓、白术、甘草,更添健补脾胃之功;陈皮、半夏、木香、砂仁行气化痰;温药众多,恐生燥火,故加入黄连,稍泄肝火以止呕;再加用炒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和胃。

3.2 二诊 2020年6月21日就诊,家长代述初诊当日口服1剂中药后,症状明显改善,呕吐立止,口气明显减少,精神转佳,食欲增,进食明显增加,二便调。继服3d后未再见呕吐,无口气,手足渐温,精神佳,纳可,排黄色软便,每日1~2次,小便调。嘱切勿自行停药,原方不动,继服7d。

按语:患儿脾胃虚寒、痰饮内停,服药后,脾胃得以健运,痰饮得以温化,脾胃健运遂精神转佳、纳增,痰饮温化则呕吐立止、口气消,排黄色软便亦因痰饮温化,行至下焦,经大便排出,实属正常,无须停药。辨证准确,用药得当,故诸症向愈,然患儿脾胃虚寒证非短期形成,若停药过早极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故效不更方,继予原方治疗。

3.3 三诊 2020年6月28日就诊,药后无呕吐,无口气,精神好,纳佳,二便调。嘱停药,变化随诊。

4 讨论

儿童呕吐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机理甚为复杂,现代医学治疗呕吐时,多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原发病,再依据原发病进行有效、准确的治疗,这种治疗方式效果往往立竿见影,然而本次病案经相关检查后并未完全明确病因,仅进行常规止吐及针对其并发症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的处理,患儿呕吐虽经过上述治疗稍见好转,但停药后呕吐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同时,西医止吐药在应用中常干扰其他神经介质而出现毒副作用,这也使得现代医学对呕吐的常规治疗受到限制。在祖国医学领域,治疗时亦注重审证求因及辨证论治,但其更注重患儿的临床表现,对辅助检查的依赖性较低,通过辨证论治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多部位、多靶点治疗的优势,上述医案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将患儿辨证为脾胃虚寒型呕吐,采用温补脾胃,降逆止呕之法,以吴茱萸汤为主方温胃散寒,加入四君子汤补益脾胃,疗效颇佳。同时,由于小儿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脾胃较之成人更易受损,务必注意未病先防,这就要求医者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对家长的宣教,喂养时务必注意饮食有节、有常,摄入食物应软而易消化,以防损伤患儿脾胃。

猜你喜欢

吴茱萸生姜脾胃
吴茱萸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种植良种吴茱萸 荒山喜变聚宝盆
吴茱萸治慢性前列腺炎
黄精治乏力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
细嚼慢咽护脾胃
文武小生姜德子
吴茱萸汤治疗肝寒犯胃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土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