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代网络编辑媒介素养及其把关力
2021-11-30韩薇山东广播电视台
文/韩薇(山东广播电视台)
“媒介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对媒介信息的获取能力、质疑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等综合素养。而“把关力”直接决定了网络信息质量。因此,通过提高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及其把关力,不仅可以提高网络内容的质量,还在促进网络未来的健康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科学培养和提升网络编辑的媒介素养及其把关力是相关部门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编辑的重要作用
(一)网络编辑自身的素质对网络内容水准具有直接影响
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种类众多、数量巨大,网络编辑在收集和整理新闻素材时,一定要发挥好“把关”作用,严格依据新闻的业务要求及相应的政治标准进行新闻信息的筛选,保证为大众提供具有真实性与客观性的新闻内容。
(二)网络编辑对网络媒体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新媒体时代,各种网络平台要对受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才能获得一定的发展。如果没有出色的网络编辑,网络平台就无法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的内容,也就无法吸引受众,更谈不上长远发展。因此,网络编辑对于网络媒体的存在和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三)网络编辑在网络新闻的传播中充当把关人
网络媒体在社会当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因此必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弘扬社会正义,传播正向、积极的内容,努力将网络媒体建设成传播精品文化的主阵地,更好地服务于大众。鉴于此,网络编辑必须形成较强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政治意识,积极承担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在工作中要始终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保证编辑的新闻具有真实性,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积极推进新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积极维护社会大众的利益,引领舆论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提升引导舆论的水平,发挥网络在新闻宣传中的优势,以增强全面引导和教育网民的作用,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建设贡献力量。
二、网络平台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
据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影响网络平台信息质量的因素主要包含信息可靠性、用户信息素养、网站响应速度以及媒体内容显示方式等因素。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网络平台信息质量,网络编辑(网络信息采集者、发布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和把关力,积极主动地采编、发布、传播具有价值的网络信息内容,同时,还要加强自我监督,禁止虚假信息、劣质信息的肆意扩散,从而为用户带来积极健康的信息,为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三、新时代网络编辑媒介素养及其把关力提升策略
(一)强化政治意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在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逐渐成为传播和弘扬先进、优秀文化的重要媒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17年颁布和实施了“网络新闻信息管理”相关文件,要求,网络编辑必须强化自身的政治意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网络信息在实际的宣传中,必须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提高文化自信心,以正确舆论为导向[1],不断传播和弘扬社会积极思想。例如:为了提高互联网建设水平,降低网络信息的安全风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党的宣传舆论阵地主要包含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媒体,另一种是新型媒体。这两种类型的媒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因此,网络编辑必须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2],把握网络信息传播的规律,不断提高媒介信息创作实践能力,为人们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空间。另外,网络编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网络编辑工作中。
(二)正确判断各类新闻的价值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只要具备相应的网络设备,并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人人都能成为信息传播者。但新闻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准,还要掌握过硬的新闻理论与技能。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网络编辑必须不断提升媒介素养,确保能够准确判断各类新闻信息,最终向大众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保证所传播的新闻信息的内容质量。当前,不少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渐渐发展成了“标题党”,利用夸张的标题引起受众的注意,但实际的内容与标题并不相符,有时甚至文不对题,新闻内容的质量极差。这种传播方式有失规范,受到新闻行业的全面抵制。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如果发现新闻内容与标题不相符,会产生被欺骗的感觉,也会直接影响媒体在读者心中的权威性和大众口碑。因此,新闻编辑在工作中要将传达真相、传递正能量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选择内容正向、有利于社会稳定、反映真善美的内容,绝对不能仅仅依靠标题吸引读者,而是要通过有温度、有担当、有价值的工作获得受众的关注。
(三)强化质量意识,提升把关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网络编辑要重视对信息内容的加工、筛选和核实,尽可能提高网络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新颖性,避免不良信息在网络上肆意泛滥,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网络编辑要严格按照互联网内容建设相关标准和要求,不断强化网络信息内容质量意识,提高自身的把关力,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网络信息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1.沿袭传统编辑的职能,提升新闻内容质量
为了实现对网络信息内容质量和编校把关,网络编辑要沿袭传统编辑的职能,在遵循社会效益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净化网络内容,从而实现网络信息内容质量的全面提高。首先,网络信息具有传播效率高、更新快、时效性强等特点[3],发布后的大量网络内容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被成千上万的用户浏览和转发。网络阅读的快捷化和碎片化,让网络新闻的原创性偏弱、深入性不够,瀑布流的新闻很难让用户留有记忆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网络编辑在编辑和发布信息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网络信息内容的权威性、准确性、健康性、积极性,为用户带来正能量,也要注重新闻的整合延伸,为提高用户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促进社会文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把关网络传播内容,提高网络平台公信力
为了确保网络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网络编辑要遵循价值标准和真实性原则,加强对网络传播内容的把关。首先,网络编辑要加强对信息价值立场的把关,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通常情况下,网络传播内容形成主要包含以下两种方式:①网络编辑采用改编传统媒体内容的方式[4],将其改编为符合新媒体平台发布要求的内容,然后,将这些内容发布到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②网络编辑经过对网络信息内容评估和判断后,对已公开的网络信息内容进行二次编辑,从而形成新的网络传播内容。网络编辑在开展编辑活动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媒体思维模式,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在新型媒体的环境下,从综合分析、信息评价两个环节出发,不断拓展自身的视野,从而确定出比较有价值的选题。例如:网络编辑要始终坚持价值标准这一原则[5],针对党和国家发展内容以及与民生相关的热点话题,对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和研究,以达到精确策划网络信息内容的目的。此外,还要遵循信息内容真实性原则,通过与作者、目击者进行有效沟通,对网络信息内容进行全面核实,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6],避免虚假新闻的发布和传播。另外,还要禁止封建迷信、色情污秽等不良内容的发布和传播,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网络平台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为社会公众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3.发挥对网络信息的引导功能,传递正能量信息
网络编辑作为重要的“把关人”,需要从网络信息的入口处,对不良网络信息内容进行封杀和处理,与此同时,还要积极传递正能量信息,并树立正确舆论导向。为了实现以上目标,网络编辑要充分发挥对网络信息的引导功能,从选题确定、编辑核实、发布推广等环节出发[7],在全面鉴别网络信息内容的基础上,实现对网络信息内容的整合、编辑和发布。例如:为了充分发挥对网络信息的引导功能,网络编辑要对即将发布的信息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并采用与用户交流互动的方式,了解和掌握用户的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阅读需求,对网络信息内容进行科学制定,从而引导用户的言行向正确、健康、良性方向不断发展。
(四)强化互联网思维,提升媒介技术运用能力
现阶段,新媒体内容与人们生活非常贴近,而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瞬息万变,这就导致新旧媒体在融合的过程中,信息传播变得多样和复杂,同时,还加大了信息传播不可控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网络编辑除了要具有熟练的文字编辑能力和文字整合能力外,还要提升与传统主流媒体深度融合的能力,通过对海量网络信息内容的加工、筛选、整合、发布及推广,将新媒体技术熟练应用于网络信息内容的编辑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1.提升与传统主流媒体深度融合的能力
网络编辑要将新媒体与传统主流媒体进行深入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传统媒体活动正常开展的情况下,实现多种网络媒体平台的拓展和搭建,使得新旧媒体能够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最大化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提高优质内容的传播效果创造良好的条件。网络媒体具有传播迅速、传播广泛等特征,网络编辑要从网络信息内容的内涵、深度上不断分析和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融合主流媒体的分析能力。例如:在微博、微信、手机APP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应用背景下,为了保证网络信息内容的传播效率和效果,实现新旧媒体的充分融合,网络编辑要不断提高自身多种新型传播手段综合运用能力。
2.提升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编辑内容的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编辑工作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网络信息内容编辑形式而言,网络编辑工作除了包含文字内容编辑外,还包含图片、视频、音频的编辑,这就要求网络编辑要综合运用文字、图片、短视频的同时,还要善于灵活运用网络链接,丰富文案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和利用互联网的功能化优势,进一步提高网络信息内容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下,移动学习、有声阅读等新型、先进的阅读方式应运而生,不断拓展和丰富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编辑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强化自身的把关力,以满足人们查阅和学习文化信息的需求,促进网络媒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