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意设计
2021-11-30山东省淄博市桓台索镇第一中学高玉梅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索镇第一中学 高玉梅
问题是初中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主要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探究欲,诱导学生掌握更多高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设计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时,对数学问题内容选择、问题投放时机、导学活动载体等展开创意设计,使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能够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从而推动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数学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
一、创新问题切点,启动学生问题探究意识
数学问题内容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决定问题导学教学效果高低的前提条件。教师关注导学问题的知识覆盖面、解答难度、方法运用等多维度要素,保证数学问题的科学性、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要以数学教材作为问题设计的主要抓手,深潜于教材当中,分析每个课时的重点、难点,以及数学知识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等信息,紧抓教学主线设计问题导学活动,用难度适中且兼顾引导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内容,让学生不断在课堂学习中“跳一跳”去“摘桃子”,进而提高学生数学学科的学习力。
教师创新问题设计切点,要分析学生的学情,充分掌握学生在知识基础、认知能力、接受水平等方面表现出的共性特点,设置切合班级学生心理认知能力的问题素材。例如,学习了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实数”概念知识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数的概念知识内容。教师紧抓数学新旧知识的关联性,从相似数学概念的准确辨析切入数学问题设计,启发学生回顾思考:整数、正数、负数、小数、分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等数的概念分别如何表述?你能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正确表示它们的数学关系吗?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数的概念的回顾总结,完成数学概念知识的系统梳理,增强学生数学知识体系建构的完整性。
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相契合的数学问题设计,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参与意识。教师利用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学习的各类数的概念知识内容设计数学问题,总领学生数学概念知识的系统回顾,在激活学生数学已有认知经验,启动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感知思维导图在梳理数学概念从属关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网络中的应用价值,丰富了学生数学学习思维方式。
二、创新情境创设,增强学生问题探究体验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场景较为宽泛,是数学课堂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从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视角切入,将教学情境和导学问题有机融合到一起,能够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数学问题学习氛围,增强学生数学问题探究体验,诱导学生建立更多主动思维下的数学问题学习成果。教师要依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思维习惯等,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利用好问题情境可以创造更加真实、直观的学习场景的教学优势,积极对接更多数学实际问题教学素材,丰富学生数学问题学习感性认知素材,锻炼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探索勾股定理”小节教学中,“勾股定理”对大部分初中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数学定理,学生出现畏难心理在所难免。教师有意识地对接生活场景创设问题导学情境,向学生提供边长分别为“3、4、5”“6、8、10”“7、24、25”的涂色直角三角形卡片,模拟出三角形花圃的生活场景,组织学生分别测量这些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的长度,尝试总结它们之间存在的一般性数学规律。在问题驱动下,学生进行了多次数学尝试,在不断试错、纠错过程中,总结出“两直角边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数学规律。
“勾股定理”的知识抽象性较强,教师采取创设问题导学情境的教学手段,把勾股定理探索学习融入直角三角形花圃的长度关系分析中,既能快速拉近数学新知与学生的距离,简化“勾股定理”的认知理解难度,又能让学生初步感知“勾股数”的数学特点,为之后的课时教学奠定知识基础。
三、创新课堂指导,拓展学生问题探究思维
加强数学课堂的教学指导,是实现以问导学、以问促学,增强问题导学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步骤。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指导策略,借助数学问题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反思质疑、探究讨论等学习活动,历练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拓展学生问题探究学习思维深度及广度。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把引导式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方式,把握好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起点,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设置启发性较强的数学问题链、问题组,引导学生在逐个剖析这些层次化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深入探索数学问题的本质内涵,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要做好数学课堂留白设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成果和学习疑问,并反馈这些动态学习信息,作为问题导学教学的契机,组织学生展开多维度的问题探究活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别”相关知识时,教师设置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展开“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学习,但从学生课堂反馈结果来看,很多学生总结的判别方法并不全面,也有学生提出了一些错误的判别方法。教师汇总学习成果,分门别类投放启思问题,让学生逐一思考“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吗”等多组问题,引导学生准确归纳平行四边形的五种判别方法。
教师关注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动态反馈,围绕学生问题学习中出现的理解片面、认识偏差等问题,展开针对性的课堂指导教学,用分层次、多维度的驱动问题投放方式,让学生逐一展开各种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深度思考,有效弥补学生自主学习中认知思维的局限性,帮助学生改变固有认知的错误理解,增强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四、创新延伸训练,推动学生问题探究内化
关注数学问题延伸训练,是推动学生问题探究内化,提高学生数学问题学习品质的有效路径。教师创新数学问题延伸训练设计,避免“题海战术”等过于强调训练数量的低效训练模式,依托更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拓展性数学问题,专项训练学生某一种数学解题技能,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理解和灵活运用。数学课堂教学强调动态性,学生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思维更为活跃,得到的学习成果必然也是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课堂学习的细节表现进行归因分析,及时掌握学生学情变化,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布设延伸训练内容。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的延伸训练活动,一般设置在课堂最后的总结环节。教师关注学生数学知识巩固和数学模型建构,借助应用性较强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数学解题的变通能力。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章节教学中,教材分别在“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镶边与剪纸”两个小节,设置了运用轴对称图形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学习内容。教师教学这两个小节知识时,可设计投放开放性较强的延伸训练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投放多组生活中运用轴对称图形特点的物品图片,启发学生结合这些图片观察得到的启发,按照自己的喜好,自主完成图案设计、剪纸活动,充分尊重学生拓展训练学习的自主性。
从“生活中的轴对称”章节标题就不难看出,该章节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而且“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镶边与剪纸”两个强调动手操作的小节内容设计,也给教师展开生活化拓展训练提供了广阔的教学操作空间。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数学训练资源,通过生活素材的有效对接和直观展示,给学生数学操作学习带来更多直接刺激,启发学生发散数学学习思维,得到更多个性化学习成果,推动学生数学能力的个性化发展。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初中数学课堂常用且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在改善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历练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教师要具备创新教学意识,适应班级学生实际学情和成长需要,灵活调整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设计,通过创新问题切点,启动学生问题探究意识;创新情境创设,增强学生问题探究体验;创新课堂指导,拓展学生问题探究思维;创新延伸训练,推动学生问题探究内化,以更具项目化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布设,打造高效化、智慧化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