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知识学习中,如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2021-11-30福建省福鼎市机关幼儿园叶青燕
福建省福鼎市机关幼儿园 叶青燕
一、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偏离数学目标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与数学教学目标差异巨大。如在讲解“认识钟表”的知识时,为了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情境,教师播放了“佩奇迟到”的视频,孩子们在课堂上看到视频,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了,但当教师问到佩奇为什么会迟到时,很少有学生能够将其与时钟联系起来,这样教师切入教学主题的难度反而增加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开门见山地给学生们展示钟表的图片,学生则能够很快反应过来。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还可以让他们回忆自己在生活的哪些场所运用了钟表、钟表在生活中给予了我们哪些帮助,这样则能使教师所创设的生活情境更好地与教学目标契合。
(二)情境创设缺乏生活基础
还有很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么是凭空臆造,要么是照搬照抄其他教师的经验。如在教学“比轻重”时,教师给出了老虎、大象、小狗和小猫几个动物,却并没有对其各自的重量进行说明,而是让学生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说明谁重谁轻。实际生活中,这四种动物有大小之分,大小不同轻重也有差异,所以在比较它们的轻重时,必须设置限定条件,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二、在集中教育活动中,创设提供生活化环境及材料,加强知识巩固
教师多渠道、多层次地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学习材料,引导孩子与材料充分互动,获得对事物的直接感受,可以极好地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一)充分利用生活中已有的材料,在操作中获得数学知识
生活化的一层含义就是“从生活中来”,就是要结合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具体目标,然后教师在仔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废旧材料等当作孩子的学习材料,这样不仅节约了制作教玩具的时间,还让孩子在互动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案例:在学习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教师将生活环节充分利用到教学过程中:点心时间到了,教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好吃的糕点,有的餐碟装了5个,有的餐碟装了4个,而有的餐碟只装了3个,请每组的小组长数一数人数为小朋友端点心,让每个小朋友一人一个,不多也不少。教师为孩子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内容与操作材料,不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生活的气息,激发幼儿数学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触手可及的生活情境中获得数学知识。
(二)创设或增添新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形成初步的数学探索
在数学集中教育活动中,教师仅仅从生活中寻找学习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增添或创设大量丰富的、新颖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新事物的刺激下不断地学习、探索。
例如,为了帮助大班孩子学习5的组成,教师把活动室布置成超市场景。超市里的商品价格从1元到5元不等,然后发给每个幼儿一张5元的纸币,幼儿可以随意挑选两件自己喜欢的商品,并且两件商品的价格合起来正好可以用手中的纸币买回。孩子们在“超市”里忙得不亦乐乎,都在努力地找寻自己喜欢的商品。教师把活动室神奇地变成孩子们喜欢的小超市,用生活化的手段让每个孩子都乐在其中,还在不知不觉中不断探索5的组成。
(三)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铸成学习大课堂
教师请家长配合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在生活中理解人民币,初步使用人民币。如家庭购物的时候,有目的地让孩子观察货物架上的货物标价,在家长购物过程中初步学习使用人民币的方法。在孩子的家庭生活中有大量使用人民币的机会,因此积极取得幼儿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利用生活内容学习主题活动“我会使用人民币”是再合适不过了。孩子们在模拟情境中初步学习和掌握了人民币的用途、计算方法和使用方法后,在生动的生活环境中就更容易学会人民币的计算方法、使用方法,从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三、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强化数学意识
教师将适合幼儿的数学知识渗透到生活活动中,利用常见的生活资源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感知和发现,不仅可以使幼儿感受到轻松的氛围,还可以让幼儿感受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一)引导幼儿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就是引导孩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如运用数学眼光去欣赏树的高度,有多高,与周围的房屋比一比哪个高一些?生活中的事物都是通过数与形的形式存在的,教师用数学的眼光发现事物并通过巧妙的方式引起幼儿的注意,并且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眼光,然后感受数学的有趣、数学的美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养成一种数学习惯。
(二)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教师要注重对孩子的引导,让孩子遇到问题时,试着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做到学以致用。如在户外活动中,两个小朋友在玩赶球的游戏。过了一会儿,两人就为谁赶得快而争吵了,教师知道后请大家一起想想办法帮助他们分出快慢。马上就有小朋友提议说,可以用钟表来测一下,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就借来了秒表来帮他们计算,不仅帮助两个小朋友分出了胜负,其他的小朋友也都一起玩起了这个游戏。通过不断的学习,幼儿逐步养成一定的数学意识。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教师就要善于把问题抛给幼儿,让幼儿学会自己想办法,从而锻炼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过渡环节中,利用环境材料创设相关的数学互动
幼儿园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有很多,教师充分利用这些环节,创设相关的数学互动,不仅有利于提高班级常规,还可以极大地避免一日生活中时间的隐形浪费。如在早操结束后,教师组织孩子有序地组织小男生和小女生按两个队列站好,手拉手按照一一对应的方式整齐地排列,一起上楼梯回教室。教师有意识地请孩子一梯一梯地走,有时两梯两梯地走,每次小小的变化都可以引发幼儿极大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可以让孩子创造性地使用数学知识,还可以进行融洽的师幼互动、幼幼互动。
四、利用游戏和其他领域活动,有效地渗透相关的数学知识
幼儿园数学学习除了集中活动外,还有数学游戏或结合其他领域的活动。
(一)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游戏,增强孩子的数学兴趣
孩子喜欢通过观察、摆弄、探索来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而游戏刚好满足了孩子这一学习特点。如在小班角色游戏“娃娃家”时,孩子们在给娃娃分碟子、碗、汤匙,喂投食物的过程中感受对应的关系和知识;在晾晒衣服的过程中,感受衣架与衣服的对应关系……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下感受数学的生活性、趣味性。
(二)用数学化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帮助孩子理解
让孩子在生活中知道利用语言理解数学的存在,学会用数学化的语言简单描述,培养幼儿良好的数学习惯。如教师在和孩子的谈话中得知晨晨很喜欢吃水果,晨晨说:“爸爸昨天买了橘子和梨。”老师接着问:“有几个橘子和梨呢?”“6个橘子,啊!梨几个忘记了。”可是,下次她就记住了,告诉老师:“爸爸又买了5个橘子和5个梨,共10个。”在一日生活中,利用孩子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引导孩子学会用数字表示相应的数量,慢慢地形成一种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的习惯。这种习惯不仅能帮助孩子在生活中巩固数学知识,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还能通过语言的方式准确感知事物、理解事物。
(三)将其他领域的知识概念化,帮助孩子掌握
知识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在幼儿园阶段被分成了五大领域,虽然划分的领域、知识内容、知识特点都有明显的差别,但各个领域之间还是有很多交叉的地方。教师在实施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时候,应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将出现在其他领域里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引导孩子体会数学、感受数学、掌握数学。
总之,情境创设是教师传递知识,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所在。幼儿教师要在活动中努力探讨设计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生活活动,建构自主学习和快乐学习的模式,从而促进幼儿能力与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