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讽、沉默与虚无
——解读李洱长篇小说《应物兄》

2021-11-30周顺艳

普洱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程先生济世仁德

周顺艳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文学院,云南 临沧677000

这是一部写“研究儒学的知识分子”的小说,林林总总的人物关系,构成了展示知识分子群像的博物馆。可以说,《应物兄》是一部包罗万象、“百科全书式的小说”[1]。小说围绕济州大学筹备成立儒学研究院和迎接归国儒学大师程济世“落叶归根”两个事件,以“应物兄”作为中心人物,上下辐散、左右勾连,相关人物渐次出场,描绘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以儒学研究为中心的知识分子生活画卷。

一、繁复而庞杂的知识——海量的信息

《应物兄》于2018年首次在《收获》长篇专号上发表,发表后在上海批评界引发了极大关注,好评如潮。这部小说涉猎之广泛、内容之丰富超出想象,作者在小说“后记”中也提到“在后来的几年时间里,我常常以为很快就要写完了,但它却仿佛有着自己的意志,不断地生长着,顽强地生长着。电脑显示出的字数,一度竟达到了二百万字之多,让人惶惑”[2]。据统计,小说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有100多个,书籍400多种,动植物100多种,塑造人物形象100来个,各种场景、环境200余处,像这样将瀚如星海的知识集于一体的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坛几乎是首次,这也是它受到高度关注的原因。

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形象:第一代知识分子包括乔木先生、程济世先生、姚鼐先生、双林院士、何为先生、张子房先生等;第二代知识分子包括应物兄、葛道宏、华学明、伯庸、汪居常、文德能、吴镇等;第三代知识分子包括文德斯、小颜、易艺艺等。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涉及到海量的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比如:《论语》《诗经》《孟子》《庄子》《荀子》;有屈原、韩非子、白居易、苏轼、王阳明、欧阳修、沈括、张衡、马克思、恩格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伊拉斯谟、克尔凯郭尔、黑格尔等。小说大半的篇幅都在做知识传达、讨论与延伸,不难看出,作者功力之深。王启俊指出,“可以说这是一部鞭辟入里的讨论知识分子与世界关系的作品”[3]。

《应物兄》的章节标题仿照了《诗经》的命名方式,全书共101个章节,几乎每一个章节的命名都取自首行字的前几个字,或许读者会觉得这样的命名方式新奇有趣,其实这样的题目命名方式可从《诗经》《古诗十九首》等经典著作中找到痕迹。研究诗歌的学者认为,像这样莫名的、无理由的命名方式也是一种美,取得了一定的美学效果。李洱在命名时刻意将每个章节要写的重点人物的姓名放在首行,作为题目出现,使人物引起读者的关注与重视,也使这些人物相对独立和完整,在描写这些人物时,作者尽量使他们的语言和行为都贴合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二、反讽的结构——真正的儒家思想与作为小说线索的“儒学”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并作《四书章句集注》,“四书”在当时就被立为官学,成为士人和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必读的书目。从南宋开始,儒家思想已经开始渗透到每个读书人的灵魂深处,在两千多年的传播中,儒家思想一直稳坐“主流思想”的头把交椅,对中国传统文人和现代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儒家文化中,“三纲八目”总结了读书人实现仕途之梦的过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最理想的人生目标,同时也是最终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光宗耀祖,走上人生巅峰。儒家思想为文人设计的这一道路与实现途径,事实上规约了传统读书人的思想和行为。儒家思想提倡积极入世,把做官当成终极目标,“学而优则仕”是对读书人最后的奖赏,“达则兼济天下”则是每一个儒生的信仰。

《应物兄》的写作围绕成立儒学研究院展开,儒学研究似乎是小说中的一条重要线索,100来个人物的出场也都和应物兄、儒学研究关系密切。但看完小说才发现,儒学大师程济世先生及其弟子应物兄不过是一个幌子,只是方便小说叙事的需要而已,与儒学研究其实没有多大关系,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在牵引着儒学研究这条线,这样的人物群像规模,堪称当代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最高记录。作者本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对人物的塑造、对圈子的描写,对孔子《论语》的引用,以及对其他广博知识的介绍,都带上了知识分子式的东西。

大儒程济世先生可以说是贯穿小说发展的主线,筹备儒学研究院和太和研究所,复建程家大院和仁德路,找到济哥和仁德丸子等,都是为了迎接程先生的归国,繁荣儒学大业。讽刺的是,直到小说结尾,程先生都没有回到济州。在小说中,程先生究竟能不能回来,能不能带领大家把儒学研究做得更上一层楼,其实都不是重点,而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实只是为了方便叙事而已,与儒学并没有多大关系,作者这样的谋篇布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同时,作者还提到一件程先生的陈年往事,那是在1984年的时候,程先生与谭淳在香港新亚学院的演讲会上相识,谭淳借用谭嗣同《仁学》的观点批驳程济世的儒家理论。程济世对其印象深刻,并以私下的口吻打听谭淳的情况,并在当晚诱奸了她,之后谭淳便怀上了程刚笃,直到1991年程济世再次到香港讲学他们才再次相遇,此后程刚笃交由程先生抚养,作者这样的安排,对名声在外的大儒程济世先生来说无疑也是讽刺之笔。在这里,我们看到,中国真正地儒学思想与小说中作为线索地“儒学”,实则大相径庭,由此构成了小说反讽的结构。

三、沉默与对自我的确认

《应物兄》分上下两部,在阅读小说的上半部时,感觉作品会写成一部带有作者优越感的滑稽喜剧,因为整部作品充斥着学界、商界、政界等各色人物,比如:程济世、姚鼐、乔木先生、黄兴、铁梳子、雷山巴、栾廷玉等,他们渐次出场,却都与筹备儒学研究院有关,作者把各色人等的背景、性格、喜好描述得绘声绘色,本来按这样的发展,作品很难写成一部正剧。但是阅读小说的下半部后才发现,结论下得过早了,作者其实对《应物兄》这部作品是有深刻思考的。随着后半部分双林院士、芸娘、文德斯、曲灯老人、张子房等人的出现,及对他们的讲述,让我们看到了《应物兄》这部作品反讽与沉默的高潮部分,它为小说奠定了严肃与思考的基调。

小说开篇就交代了作为儒学研究的泰斗级人物程济世先生,想要回到济州,实现落叶归根的心愿。但直到最后,应物兄才发现,作为负责程先生家园修复的执行人,他们走偏了,学界商界政界的人联合在一起,为程先生回国所做的一切努力居然都是徒劳,那些人论证出来的旧址并不是程家大院的旧址,附近的路也不是仁德路。小说在临近结束之时,作为限知视角的应物兄才在大杂院的老房子里见到了曲灯老人和张子房先生,这时双林院士和芸娘已逝,只有应物兄和文德斯最终了解了一些真相。应物兄直到见到曲灯老人才知道,“曲灯老人就是程先生经常提到的灯儿,而他现在所待的地方,就是真正的程家大院。他们来时走过的那条只能侧身通过的小路,那条缝隙,就是原来的仁德路”[2]。应物兄记得,程先生曾经说过,仁德丸子,天下第一。这个让程济世先生朝思暮想的仁德丸子,其实就是灯儿做的。认为仁德丸子天下第一的程先生,其实是复制了父亲的记忆;作为打造童年记忆的一步,为了让程先生再次听到童年时听到过的济哥的叫声,应物兄特聘请生物学家华学明教授承担让济哥复活的任务,为让济哥复活,华学明做了很多努力,还打算申报项目,最后却突然得知济哥其实从未灭绝,并因此而发疯。张子房先生说,希望能在临终前写完《国富论》这本书。年轻时,子房先生曾翻译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还因译作受到追捧一度被称为“亚当”,“子房先生说‘只有住在这里,我才能够写出中国版的《国富论》。只有在这里,你才能够体会到原汁原味的经济、哲学、政治和社会实践。只有在这里,你才能够看见那些‘看不见的手’”[2]。

在这里,曾经一个爱说话到难以控制自己舌头的人,彻底沉默了,他感觉到自己离想要建立的事业越来越远,在得知老宅旧址后,他曾接到程先生打来的电话,他有过一瞬间的冲动,想把现在自己正在老宅里这个事实告诉程先生,并告诉他灯儿也在,但是他什么都没有说,此刻的他陷入了沉默与失语。在小说的最后,应物兄出了一起交通事故,他头朝向大地,脚踩向天空,脑袋发涨,他再次问道:“你是应物兄吗?”他清晰地听到了回答:“他是应物兄。”应物兄从迷失自我中走出来转向了对自我的确认。

四、小说的虚无性

程济世作为叙事的关键,他要回来,是应物兄等人做一切准备的动力,而他想回来的愿望也随着事情的发展不断加强,但所有人在济州为其“圆梦”所做的努力最后都是徒劳。由于他没有归来,儒学研究就没有带头人,“太研”的成立也就遥遥无期,最终变成虚无,可谓是一场“虚假的繁荣与热闹”。这位儒学大师一开始就强调,他要回到的是童年的济州,那是程家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这个诉求与他的身份背景有着深刻的文化联系,然而,扪心自问,应物兄等一干人的努力能复原程先生的童年吗?答案是否定的,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成了虚无,都是泡影。

读完洋洋洒洒将近85万字的小说《应物兄》,才幡然醒悟,整部作品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虚无,“太和”终究没有建起来,选址也是错误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似乎都是认真的。资金没有完全到位,程济世没有回来,希望借此带动的经济没有发展起来,死的死、疯的疯,真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应物兄》写了学界、政界、商界的人物,它写出了这些人物的堕落与破碎,让人不禁感叹人生终归是一场梦,而这场梦直指虚无。

五、结语

《应物兄》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部举足轻重的作品,可以说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中国当代文坛注入了血液与活力。阎晶明说,“《应物兄》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表现对象的小说,讽喻性和轻度喜感是小说的基本面貌,博杂的知识与无尽的枝蔓是小说的独特风姿”[4]。

猜你喜欢

程先生济世仁德
成宏:妙手不负悬壶志,仁者长怀济世心
为仁由己
易医戴耘:国内海外济世人
程先生和鱼
探究《长恨歌》中作者巧设程先生痴迷照相的原因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独善与济世
论《长恨歌》王琦瑶四十年情爱
慈悲济世厚德载物 广东省陈绍常慈善基金会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
孟子说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