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当代中国家庭社会化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021-11-30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社会化是个体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社会化的结果直接决定了社会成员能否顺利地实现正常的社会生活。社会化是双向的过程,个体和社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互动。快速多变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因此,社会化对于任何社会成员来讲,都贯穿于其一生,个体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成长为社会人。成功的社会化能将个体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具有在社会中独立生存的能力,是社会成员进入社会必不可少的训练。社会化的场所与手段多样,但家庭是诸多方式与场所中的基础环节与方式,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家庭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塑造了个体基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一、家庭社会化的基本概念
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看,不同历史时期的家庭总是承担了特定的社会功能。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人类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家庭的结构与社会功能也发生了变迁。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家庭成为家庭类型中的主流。伴随着结构的变迁,传统家庭复杂的社会功能也逐步单一化,家庭成为“在亲密关系中共同生活的社会地点”。[1]原来家庭承担的多样化社会功能从家庭内部转移到社会中的其他单位。其中社会化功能也由诸多社会机构如幼儿园、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团体、大众媒体、国家机构等专业机构来提供。家庭的社会化功能越来越浓缩或集中于“初级社会化”功能,内容主要集中于社会成员基本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塑造。
二、家庭社会化的特征
家庭社会化与其他社会化方式相比,具有基础性与柔性化的特征。基础性是指家庭社会化的内容注重于个体生存的基本价值观,柔性化是指家庭社会化的方式中夹杂着情感因素。
(一)家庭社会化的基础性
父母等长辈是社会个体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子女的成长负有监督责任,督促其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父母长辈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家庭日常互动中将社会规则灌输于个体,个体将这些规则内化为自身行动的准则,成为日后与人互动的基础。在社会成员的幼年时期,家庭中微小的因素都可能会对日后个体的发展形成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儿童会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一般来说,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谐的亲缘关系是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的前提。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2],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德才兼备,知识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道德是灵魂和方向,家庭社会化在个体道德形成的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影响与作用。
家庭长辈成员的价值观念、审美爱好、行为榜样等因素,对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家庭德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其他教育方式有序进行的基础,即使在个体成年之后,家庭德育仍起到了补充作用。由于家庭成员间特殊的亲情纽带,使家庭社会化形成了自身的特征,产生了其他社会化方式所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在个体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导向良好的家庭社会化,能够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家庭社会化的柔性化
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和亲情抚慰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形成良好的人格心理的重要条件。父母的爱成为子女成长最为可靠的港湾,整个家庭社会化的过程中贯穿了浓浓的情感因素。较低级的情感需求是较高级需求出现的基础,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情感性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就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求的追求,形不成远大的理想抱负,而更可能形成冷漠、孤僻、自卑的性格特征,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作用能力会大为削弱。
孩子生来就对父母有依赖和亲近的情感,在与父母互动的时候孩子会对父母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父母应该对孩子予以积极地回馈,促进儿童形成健康向上的性格,相反,长期对儿童冷漠回应,会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认为是自己的表达有问题,久而久之关上了与家长进行良好沟通的大门。
三、家庭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家庭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家庭社会化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有传统观念陈旧的影响,也存在着家长对社会化内容认识的偏差。
(一)家长观念落后
家长是家庭社会化的执行者,其自身素质决定了家庭社会化的效果与方向。传统的中国教育方式倾向对孩子进行严格管教,对孩子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采用“棍棒底下出人才”的理念。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犯错与行为偏差是不可避免的,对其进行适当的惩戒是合理的,但过分的惩罚则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的影响。在过分严厉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形成自卑、畏缩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缺乏以阳光的心态去面对各种困难。家庭社会化面对的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是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自我意识迅速形成,对孩子过分的严厉,会扭曲孩子的性格,不利于孩子日后的成长。
(二)家庭社会化方式欠妥
在家庭社会化过程中,家长的态度欠妥。与过于严厉的家庭社会化方式伴随的是中国家长在培养孩子偏向于负面的态度。传统家庭观念认为父母特别是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扮演严父的角色,对孩子赞扬与肯定会导致孩子的骄傲自大,这种观念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孩子行为与思想过分的否定,会产生明显的负面效果。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孩子的行为长期得不到认可,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抗压能力差,丧失面对挑战的能力。在社会化过程中,适当的鼓励与夸奖更能够激发孩子的成就感,促使其形成开朗、健康的人格品质。
未成年人正处于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家庭作为社会化的场所与方式为其成长提供了环境,这种环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个性的形成离不开成长的环境,研究表明不同家庭氛围中成长的个体,会形成显著不同的个性。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造就了倒金字塔型的家庭关系结构,孩子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极为重视,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下一代的教育中。但现在的家庭社会化过分注重孩子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孩子价值观的塑造。家庭社会化的特点在于在未成年人在价值观形成时期,对孩子的有力影响。但当今的家庭社会化恰恰忽视了其最有力的影响方面,相比其他社会化方式,对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并非家庭社会化的优势所在。但现阶段家庭社会化却出现了重视技能与知识培训而忽视价值的片面化倾向,这样的倾向对于家庭社会化而言是舍本逐末的表现。家庭社会化成为其他社会化方式的衍生。培养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广义教育却严重缺失。温馨愉快的家庭氛围被紧张压抑的情绪和氛围所代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被严重削弱,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社会中,成为了一些社会问题的深层根源。
(三)家庭社会化内容片面化
人才不仅是指对某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必须拥有与人沟通的良好能力与健康向上的人格。现阶段家庭社会化内容过于片面化,忽视了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无法为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个体容易自信心缺失,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与自我掌控能力的薄弱。作为社会的一员,个人的生活与工作离不开社会群体,与他人互动的能力是个体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些个体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出现偏差行为,甚至可能引发心理疾病甚至犯罪行为。
家庭社会化功能弱化所导致的个体性问题和家庭性问题,进而影响到公民素质,从长远的角度影响了未来社会的发展。
四、家庭社会化的当代价值与改进建议
现代社会专业化程度空前发展,知识的重要性已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家庭社会化以其重视价值观念塑造的特点,在现代社会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应该从多个层面入手,改进家庭社会化的效果。
(一)家庭社会化的当代价值
家庭社会化以其特殊性构成了其他社会化方式的基础。家庭社会化的对象是社会成员的童年时期,其价值观处于形成时期,父母亲人对家庭成员具有极强的影响力,社会成员缺乏独立性,家长是社会成员在童年时期接触最多的人,儿童最易接受外界的影响[3]。这些特征决定了家庭社会化是对个体价值观进行塑造的最易行,最合适的方式,是进行其他社会化的基础。家庭社会化的结果塑造个体的基本价值观,而个体的基本价值观会形成其他一切社会行为的基础,直接影响其他方式的社会化成效。由此,家庭作为一种社会化方式具有特殊的地位。个体从出生起就具有一定的家庭地位,在与家人的互动中,接受了特定的规范,这些规范既包含有社会普遍认可的伦理要求,同时也有各自家庭形成的独特气质。在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富有亲情的人际关系特点,通过家长有意无意的日常亲子互动,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健康的价值观是进行人际沟通的基本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和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对于现代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个人素质、学识和经验、合作与交流、创新与决策等不同方面都拥有足够潜力与修养的人才。审视人才的标准融合了个体、团队、组织、社会乃至环境等多个维度,涵盖学习、创新、合作、实践等多种因素的立体视角。家庭社会化在全面人才形成的过程中,特别是对于社会成员形成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世界观至为关键。
(二)树立正确的家庭社会化观念
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讲,对于社会化的概念认识存在错位,而这种错位又导致了家庭社会化中的不当行为。在现阶段的家庭社会化过程中,家长对于儿童重物质上的供给,轻精神上的教化。在对儿童具体的教育内容中,重知识技能教育而忽视品格道德培养。
家庭成员在与未成年人互动过程中,家长的行为会对儿童产生强烈的示范作用,影响并塑造未成年人的价值观。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出现了倒金字塔型的家庭结构,家长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中,将精力过多地放在未成年人的物质生活与技能培训方面,而忽视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在这种实际利益导向性的培养模式下,未成年人被赋予了过高的期望。未成年人压力过大,不具有形成健康人格的外在家庭条件。在如此环境下,家庭社会化中重视亲情的积极优势和效应不能充分发挥,而且陷入了子女教育的误区。家庭社会化中产生的偏差的后果,将会给其他社会化方式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增强对家庭社会化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家庭社会化理念是当务之急的任务。
(三)提升家长与儿童的沟通技巧
沟通是家庭社会化中的主要方式,沟通技巧的好坏影响了社会化的后果。由于传统思想的缘故,家长在与子女的关系中,缺乏与子女进行平等交流的意识。沟通不畅是亲子互动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因此,要取得良好的家庭社会化效果,必须提升家长与儿童的沟通技巧。
在亲子沟通中,家长应持更加平等与积极的态度与孩子进行交流。对待子女严肃甚至是严厉的态度,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传统特征。但这种沟通态度并不有利于培养孩子自信与健康的心态。在交流中,父母应多给予孩子肯定和表扬,向孩子传递更多积极向上的信号。特别是遇到与孩子意见不同或纠正孩子的行为错误时,更应尽可能采用非情绪化的方式来进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重视和认可,进而形成自信的性格特征。家长要避开语气严厉、冷脸相对等非言语沟通的“雷区”,尽量不要使孩子感觉到被否定或不被认可。
总之,沟通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正确的沟通,不但可以促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还能对青春期孩子的性格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引导他们成长为拥有更加健全的人格、更加平衡的情绪的人。
(四)家庭社会化与其他社会化方式相配合
家庭社会化奠定其他社会化方式的基础。其他社会化方式都在家庭社会化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其他社会化方式是家庭社会化的延伸,也是家庭社会化效果的巩固。只有将家庭与学校等其他社会化方式相配合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家庭社会化必须与学校教育等其他社会化方式相联系,各自发挥所长,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家庭社会化应更加集中于自身擅长的领域,也应更加关注其他社会化方式所触及不到的方面。加强家庭教育的投入和宣传力度,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动力,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地位。
五、结语
家庭社会化以其基础性与柔性化的特征,在社会化过程中对个体的价值观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家庭社会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但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社会化越进步,家庭社会化也会越受到重视。家庭社会化的研究中,家庭社会化应如何与其他社会化方式相配合,如何更好地克服家庭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