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美育助推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的路径
2021-11-30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31)
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来非常重视。要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就要找到一个切实可行并且与大学生心理特点相吻合的教育方式。美育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道德情操,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这些特点与思政教育的目的不谋而合,把美育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使二者很好地结合,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渊源
中国近代美育是舶来品,“美育”一词,由蔡元培从德文SthetischeErziehung意译过来,并为教育界所认同。“美育从理论上说,从属于美学,从实践上说,从属于教育”。[1]“美育”从狭义上来说,主要指“艺术教育”,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即是在正确的审美观的引导下,开展审美活动,在审美活动实践中让受教育者得到心灵的感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礼乐文化”。“礼”是伦理纲常、是道德规范,同时也是道德教育和国家律例的基础;“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源头,上古中国先民的政治、宗教、教育等观念都和“乐”有着极为紧密的血脉关联。《礼记·乐记》中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意思是说,“乐”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和谐;“礼”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秩序。“礼乐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深刻影响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论语·八佾》中讲:“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2]孔子讲到“韶”乐:“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可见,孔子追求的教育效果是内容的“善”和形式的“美”的统一,道德教化和精神享受的统一。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和美育,强调二者协调发展,相互补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讲:“完备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3]蔡元培认为,美育应该和智育同时施教,这样才能达到德育的目标。[4]
西方国家从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美育思想,柏拉图的“道德与审美视为同一种价值”[5],亚里士多德提出“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一种善。”[6]由此可见,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重视德育与美育融合、协调、共同发展。思想政治课教育也应该总是和美育的结合,用美育的方法,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化人,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扎根学生的灵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群众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学生的思想也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高校思政课教学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学效果不理想。思政教育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缺乏人文关怀、教育方式缺乏美感等。具体地讲,有以下方面:
(一)思政课教学主要是灌输式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多年来,思政课教学主要以灌输教育为主,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从头听到尾。没有启发,没有互动,没有交流,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没有发挥出来。究其原因,是没有落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精神,没有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出发,忽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二)思政教学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
思政课教师在大学生精神发展需求和唤醒大学生主体意识方面关注不够,没有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征加以疏导,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有效实施。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文化的传递和灌输,而是对大学生人格心灵的唤醒。然而,在教育实践工作中,传统的灌输模式只注重知识的培养,忽视情感上的沟通,只关注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7]
(三)思政课教学方式缺乏美感
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不能反映教育民主化和师生的平等化,不注重情感艺术,感召力不强,亲和力不够,学生很难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思政课教学应该在知、情、意等心理要素共同作用下,协调进行。学生把教学内容通过自己知、情、意等心理因素产生的思想转化过程,就是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
三、美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青年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融入美育内容,运用美育方法,不仅能够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美育素质,更重要的是能够对思政课增强实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能够培育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处在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思想政治课教育的目标。教育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德育体现“善”的要求,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善恶的原则,但是德育偏重于说理,偏重于用道德规范要求学生约束自己。美育方法主要用美的形象打动人、美的意境感染人、美的声音感化人、美的艺术净化人,把美育寓于思政教育之中,用美来引导善,使人在美的感受中实现自身境界的提升,自觉地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持久力,也更有实效性。智育体现“真”的要求。美育是从审美的角度,通过审美实践,逐渐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丰富、充实人的精神生活,启发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自觉性,同时,提高对美的感受和鉴别的能力。所以,美育及通过美育方法提高审美能力是发展德育和智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能够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要运用美育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调动学生情感和激发学生情感,达到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情感认同。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从认识到践行要经历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四个阶段,而情感过程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只有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达到情感认同和情感归依,才有更进一步身体力行的可能,所以,思政课教学成果要在情感的熏陶的基础上,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中得以实现。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丰富的情感融入教学之中,通过创设教学气氛、充满激情和情感的教学过程、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师生在认识上达成共识、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是思政教育的过程,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过程,也是美育的过程。
(三)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创造性思维对高等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在一等程度上取决于其审美能力的大小,高水准的审美能力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创新能力。[8]运用美育方法进行思政教育,能够起到开发学生右脑,协调大脑均衡开发的作用。美育可以提升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和观察力,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改进思维模式。[9]
美育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步。教师运用美育理念和方法,运用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知识,富有激情的,充满感情的授课,把思政课融入诗词朗诵、融入历史鉴赏、融入沧桑的历史脉络、融入沧海桑田的人文地理变迁,很好地进行情感熏陶,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和感受,在愉悦而舒畅的情绪中完成思政课教育。这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帮助学生摆脱的思维模式,冲破已有的知识体系,独立地思考未知领域。从这个角度讲,“审美是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10]
(四)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
长期以来,思政课采取单向的灌输教育,这种填鸭式灌输、生硬地灌输,学生只是无条件地、被动地吸收和接受。往往如乱风过耳,教育效果不理想。而运用美育的手段是将学生置于教育主体的地位,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给学生强烈的情感投入,逐渐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情感皈依,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11]美育以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能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生动的美的形象和内容转换成个体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通过真挚的情感,以情动人,使情和理互相渗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容易使学生对理论产生共鸣,接受教育的内容。
四、美育方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美育方法,关键在于怎么运用、怎么落实。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文学美育、艺术美育、音乐美育等方法能激发学生思想政治情感、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品位、陶冶学生思想政治情操,收到很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一)运用文学美育激发学生思想政治情感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是狂风暴雨,可以是疾风细雨,但效果最好的应该是润物而生。运用文学美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的关键在于,优秀的文学作品融革命性、情感性和审美性为一体,有生动的形象、完整的意境、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己已有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这样才能完整地理解作品,理解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而单纯的思政教育主要是灌输知识,学习内容、理论发展都以现成的、直白的方式告诉学生,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运用文学美育开展思政课教育,师生之间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譬如,毛主席的词作《采桑子·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12]
这首词以完美革命性、情感性和审美性诠释了毛泽东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博大胸怀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学生在对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了解以后,能产生思想感情的强烈共鸣,在情感上更接近毛泽东,敬佩毛泽东,爱戴毛泽东。更能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意义,更能理解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革命的艰难。
(二)运用艺术美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品位
利用艺术美育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审美素养,学生乐于接受,实效性也能得到提高。艺术不但能带给我们感官享受,也能洗涤我们的灵魂,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思想,提高审美情趣和品位。运用艺术美育开展思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文化。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实到爱祖国的什么、爱社会主义的什么,爱中国共产党的什么,这些具体的物化的客观实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品、红色文化的历史留存、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的历史成就展览,从艺术美育的角度欣赏这些文物,更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深化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运用音乐美育陶冶学生思想政治情操
音乐不仅是一门技艺、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音乐,感悟音乐的精神内涵,获得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升人格修养。同时,音乐不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他们的情操,更能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们对音乐的旋律比较敏感,运用音乐美育开展在思政课堂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师的亲和力。这样,音乐美育和思政教育的内容水乳交融,思政教育的内容能以轻松愉悦方式作用于学生。
五、结语
美育方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对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深厚感情。同时,美育方法的运用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应该在教中学,学中教,师生共同营造思政课良好的学术氛围,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