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

2021-11-30阴菲菲南京艺术学院学工处

品牌研究 2021年30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志愿志愿者

文/阴菲菲(南京艺术学院学工处)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培养大学生个人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素质拓展、人格品质提升、增强个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方面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近年来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服务组织的数量日益增多,由于大学生这一群体所蕴含的特殊性,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模式也有着独特的魅力。社区是党和国家建设的基层结构,社区服务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要贯彻好党和国家的政策措施,与百姓密切接触的社区密不可分。艺术类高校大学生艺术素养高、专业性强,在服务过程中可以主动创新艺术惠民的形式,有效推动社区精神文化建设。一方面,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社区居民艺术审美情趣,加深大众对艺术美学的了解;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一、艺术院校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特点

志愿服务是指在不求任何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它在促进社会道德建设、营造良好友爱的社会氛围;以及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社区志愿服务既是志愿者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构成社区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作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进社区志愿服务的也成为高校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地点便捷、安全有效、长期合作、针对性强等特点,为参与服务的路径提供了多元选择,特点如下:

(一)从服务对象来看,社区志愿服务具有综合性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的基础,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大学生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参与的志愿服务,是汇集在社会中的难点、矛盾点,群体更加广泛,比如有贫困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心理问题、老龄化严重的养老问题等,在社区志愿服务中的服务对象主体是人民群众,这种服务对象更广,志愿服务更贴近群众的生活,从而更具有综合性。

(二)从服务范围来看,社区志愿服务具有区域性

社区是人口、地域、社会心理、文化、组织、公共设施等要素的综合,因而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这样的区域性就形成了社区环境的相对的封闭性和安全性。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往往都是选定一个或数个社区来进行。如在疫情期间,大学生积极到所在社区进行志愿服务,这样既能保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安全性,同时也能在社区志愿服务后,综合不同社区区域性差异所带来的问题而进行反思和总结。

(三)从服务方式来看,社区志愿服务具有多样性

社区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其志愿服务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助老爱幼、扶贫帮困、帮残助残、医疗卫生、红十字救护、心理咨询、文艺表演等社区服务。繁多的社区志愿服务方式在拓宽大学生视野及眼界的同时,还锻炼了其社会服务的能力,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社会责任感。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对其综合素质提高的分析

近年来,国家相关文件指出要提高学生服务社会以及服务国家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志愿服务并培养其勇于创新的精神[1]。志愿服务能够有效推进我国的精神文化建设,并强化公民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大学生处于接轨社会的关键阶段,增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建设,更能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增添正能量。同时,志愿服务所蕴含的育人意义符合教育部文件中所提出的高校要加强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新方法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功能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一)满足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

社区志愿服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高等艺术院校育人成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艺术院校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体现出了当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层次,使社会整体精神文明建设和高等院校育人成才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艺术院校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能够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对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以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客观需要

有调查显示,艺术生参与志愿服务积极性较低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志愿服务为他们提供的荣誉感低,因此更谈不上志愿服务能够为他们带来社会责任感[2]。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有助于强化个人道德认知,凝聚精神动力,培养良好道德素养,从而成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公民。一方面,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既培养和锤炼了自己的个人品德品质,同时也激发了其服务社会的社会公德意识。另一方面,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能够强化公民意识,履行其公民义务,既培养了奉献精神又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志愿服务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对实现个人价值,塑造个人形象以及提升人格魅力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能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服务社区的文化氛围以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

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推动其走出校园,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对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团队协作、承受压力等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能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活动之中,从而促进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思考、判断、吸收和强化。大学生不断从实践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开拓视野,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践行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符合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结合的教育要求。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推动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孟珍伟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利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向服务对象服务自我的奉献行为[3]。南京艺术学院的爱心社、义工社、青年志愿团等学生社团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社区敬老院,为社区居民孤寡老人进行文艺演出、爱心陪伴,体现出新时代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奉献精神。向农村留守儿童,传递爱心、传递温暖,通过暑期爱心课堂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精神和温暖关爱传递给贫困奋进的学子们。

南京艺术学院志愿服务团队实现了从几个人到上百人团队的演变,不仅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完善艺术院校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的探索

由于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专业性质、教学方式以及校园文化背景等方面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具有差异性,因此艺术类高校学生的个性更加突出、自我意识更强,表现为“自由化”的特征。这种特征往往会导致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服务不到位、不愿服从管理等现象,因此院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保证志愿服务的有效进行[4]。艺术高校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建设时更应该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打造多元化的志愿服务形式。

(一)完善志愿服务内容建设,构建志愿服务机制

大学生是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直接主体。通过规范志愿者招募,可以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建设,选取更加优秀、更加适合的志愿者[4]。社区志愿服务有地域固定优势,可以对志愿者加强培训管理,设计科学有效的培训方式是提高志愿者个人素质和志愿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专项经费,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投入力度。

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设计与规划,重视系统性规划志愿服务的项目。在服务实践中,科学设计、组织和管理单次志愿服务活动,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引导大学生拓展志愿服务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二)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建设稳定的志愿服务平台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完善志愿者队伍,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增加社会责任感,引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路线,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引导,树立大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的个人意识、树立长期有效的对接服务。

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建设,为高效开展志愿服务提供良好平台,是促进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健康开展的重要支撑[5]。建设志愿服务平台,立足于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面。充分发挥社区在志愿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志愿服务帮助站,将老人、儿童、残疾人等作为服务重点,利用相对固定的信息资源,围绕基础教育、文体活动、心理疏导等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培养大学生爱社区、爱国家的良好责任意识,增强志愿工作的吸引力以及感染力[6]。

(三)完善志愿者保障体系,构建志愿者权益保护机制

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本着自我奉献和为人服务的崇高精神,但在志愿服务的同时难免会产生某些纠纷甚至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健全志愿者保障体系,构建志愿者权益保护机制保障志愿服务者的自身权益和个人安全。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社会帮助和法律支持,为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活动提供有力的法律武器,以使其有能力抵御志愿服务过程中的风险,无后顾之忧,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工作[7]。以法制手段获取志愿服务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把道德要求转化为明确的法律规范。

江苏省志愿服务条例共设7章55条,其中有志愿者享有获得志愿服务证明的条例,建立志愿服务回馈制度,在建立完善奖励制度的同时,对志愿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志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省民政厅平台进行打印,社会公众可以便捷的成为志愿者并进行志愿服务,可以参与感兴趣的志愿队伍和志愿项目,设定自己的志愿服务时间,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志愿服务。

(四)大力弘扬志愿服务文化,营造良好志愿服务风尚

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高尚的道德行为和重要的道德实践。高等艺术院校要结合艺术院校的本质,通过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深入的开展,激发大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通过互帮互助的形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志愿服务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结合高等艺术院校特色,积极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舆论环境,形成崇尚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利用广播、互联网等技术,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现代传播方式,普及志愿服务知识,深入挖掘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把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与时代特色紧密地结合起来,营造利于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理解和认同,使志愿服务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中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取向,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五)结合专业优势,实现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艺术类的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的教育感染力,以优秀志愿者为原型,创作一些彰显志愿精神的书法展览、歌剧、舞剧等,让更多的同学在情感共鸣中获得启发,从而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6]。充分发挥高校特色,推动志愿服务与专业项目相结合,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找到新的结合点,推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兽医志愿者
奔赴在前线的青年志愿者
艺术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效果——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
艺术院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的探析与思考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