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视角下的新班级建设
——以银河教室初建为例
2021-11-30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金家岭学校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金家岭学校 陈 英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班级建设需要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新理论。共同体视角为班级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新班级银河教室的建设为例,探究共同体视角下的班级建设路径,即共同的目标、规则、经历和及时反思。
一、班级建设在现代教育发展中的困境
班级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下教育活动进行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生活的基本承载组织。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诉求越发清晰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以人为本”成为各个行业最基本的诉求,在教育领域更是如此。传统的班级活动中以“管理”为基本范式,班主任一人发号指令,学生无条件服从和执行,这样一方面容易忽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以及作为班级成员的参与性;另一方面,容易忽视包括班主任在内的个体及集体成长性。因此,班级建设应该注重以人为本,重视个体和集体的主体性及成长性。
(二)教育现场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
尽管国家在教育中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大,但就目前而言,师生比例、成绩压力、教师意识和素质等方面的现实情况与理想状况依然有较大差距。因此,精细化、高质量的班级活动仍然存在困难,大部分班级活动处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育媒介等班级活动因素简单、机械相加的状况,缺少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未能发挥班级活动的应有效果。因此,班级建设应该基于现实状况给予可行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三)新手教师、新建班级的实际困境
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对教师和班级数量的需求也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新手教师走进教育现场,如何组建新班级往往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二、共同体视角与班级建设的适应性
(一)共同体与班级建设拥有共同的基本要素
滕尼斯等在《韦氏大学词典》中将共同体(community)定义为“拥有共同的历史、共同的特征、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利益的人群”。班级建设在起始阶段就与共同体完全匹配——学生、教师、家长为共同的成长目标而聚集,在教室这同一场域下共同生活,成员在心理和生理发展上基本相近,从新班级建设之初就拥有了共同背景和目标定位。
(二)共同体视角下的班级建设关注成长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班级建设的最高境界是形成一种平和愉悦的精神共同体——它既是教育工作追求的自然归属,也是我们的快乐所在。”所谓班级共同体,是指在平等基础上组织集合起来并协商建立的、有规则运行的团体,团体中每个人都能以主体的身份参与班级管理,以班级发展为重要目标。
共同体视角下的班级建设是包含学生、教师、家长在内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公共治理和共同建设,共同体的每位成员都能在参与过程中找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位置,并且在参与共同体建设的同时获得相应的发展。
(三)共同体视角的活动组织有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
自1995年博耶最早提出并阐释“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以来,很多学者对共同体展开了详细研究,基于班级共同体建设的策略基本围绕几个方面展开:(1)共同的目标;(2)相应的制度;(3)经常性的集体活动;(4)及时反思总结。
三、共同体视角下新班级建设策略与实施
班级建设的过程非常复杂,但本质上都围绕最核心的问题展开:学生和家长满怀期待而来,是教师作为成长“服务员”,一步一步推着成长主体——学生追寻“期待”,还是给予所有人充分的空间,每个人都作为主人,共同参与建设集体,相互成就彼此的成长?显然,是后者——共同建立具有归属感、愉悦感的班级共同体。当厘清了这个问题后,班级共建、师生关系、班级文化就都有了方向,随即我们在共同体视角下展开了班级的各项建设工作。
(一)坚定的认同感和共同的愿景
7 月中旬拿到新班级的学生名单后,我迅速联系了各个家庭,建立起了以每个学生为中心的“家庭后援团”,并发送给学生几份精心准备的文件,收集学生关于兴趣、爱好、身心状况的基本信息,同时发布了新集体的第一份“班级共建任务”——给新班级起一个有创意的名字并说明原因。
学生和家长朋友们一呼百应,几天时间就收到了很多富有创意的提案,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小银河”脱颖而出,班名诞生了。班名选出来之后,又号召学生根据对班名的理解,以及自己希望的班级形象手工制作一件教室的装饰物品。学生的创作热情高涨,作品非常用心,而且富有创意。
(二)被理解的规则和被遵守的约定
开学之后与学生朝夕相处的学习和生活中,除了有愿景,还需要具体的规则。学生其实不是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小天使”,而是充满探索欲望的“小野兽”,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一方面,“小野兽”还不能自觉感知并遵守成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他们不断探索新的环境,不断试探自己能活动的最大边界;另一方面,“小怪兽”其实最渴望规则,因为明确的规则给他们清楚的探索方法和边界规范,进而让他们更有安全感,所以他们在横冲直撞地破坏着自己不理解的规则的同时,又十分渴望与成人一起建立能够理解的规则并虔诚遵守。所以,实际上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给予“小怪兽们”的“规则”变成他们认同并愿意遵守的“约定”。
第一步,理解“规则”。因为他们太小,所以规则讲解需要简单、清晰、可视化、结合实际情境,而且循环往复、循序渐进;同时,虽然他们太小,但是他们同样需要理解规则制定的原因和违反规则的后果,甚至需要在承担“后果”中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另外,“小怪兽”对当下规则的需求、对讲解者的信赖等都是理解规则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二步,遵守“约定”。当规则成为双方的“约定”后,对“小怪兽们”执行约定程度的及时、细致反馈十分重要。另外,追求“公平”对于“小怪兽们”尤为重要,他们认为约定是“神圣”的,需要所有人共同遵守,成年人和同伴是最重要的见学“榜样”,他们容不得任何人违约。所以,以身作则、一视同仁成为遵守规则另外一项重要原则。同时,监督者们对约定理解和执行的统一标准、温和与坚定的态度等都是影响约定执行的重要因素。
与学生无数次在具体事件中的“博弈”,我们最终达成共识,建立了每个人都认同的“班级公约”。这让我们的班级日常学习和生活有了标准,快速完成了新班级规整秩序的挑战,逐渐由“他律”走向“自律”。
这样讨论下来,下次再遇到不能遵守规则的“小怪兽”时,不要称他们为不懂规则的“熊学生”,而应该称呼不能正确帮助“小怪兽”理解规则并遵守约定的成人为“熊大人”。
(三)在共同的经历中携手共进
费迪南·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新班级的共同生活伴随着无数个一起经历的“第一次”。
第一次走进教室,为了让学生快速地熟悉新环境,特意安排了“校园大冒险”,成群结队的打卡校园里的每个角落;第一次上课,为了增加学生和家长的安全感,开学第一课邀请了家长来上;第一次作业,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相互熟识,留了一份制订“每天认识×个小朋友计划”任务;第一次在教室里庆祝节日,生活和成长都需要仪式,在教室隆重庆祝我们一起度过的第一个中秋节、教师节、国庆节、儿童节、秋分、冬至、每个人的生日等每一个值得庆祝的节日和纪念日;以班级名义亮相,为了增强班级归属感,我们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无数的第一次形成了只属于我们彼此的共同记忆和对集体的强烈的归属感。
(四)在共同参与中不断反思
共同体视角下的班级建设活动丰富、参与主体广泛。我们通过“动员会”“启动会”“总结会”“茶话会”等形式,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为活动设计科学评估,为活动实施及时复盘。
共同体为班级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思路。通过设计和追寻共同的愿景、制定和遵守班级“公约”,以及每个共同经历的“第一次”,我们的班集体拥有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气质,以情感、价值观为纽带,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接纳、相互关心,形成了一种平等互助、公正和谐、共建共享的班级氛围,每个成员都能够安心愉悦,日益精进,各得其所。这也充分证实,以班级共同体为名义的相聚更有意义,更有力量。
银河舰队已经起航,面向星辰和大海,我们挽手共进,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