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君教授“双心同治”法治疗心悸病经验*
2021-11-30王敏赵明君崔春利雷烨田永仓
王敏 赵明君* 崔春利 雷烨 田永仓
(1.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3.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心悸为心病科常见病,是人自觉心中悸动,惊剔不安的一种不适感,可以由于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改变而导致,也可以在心脏活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产生,后者是因人对心脏活动感知敏感而导致的。故心悸病常和患者心脏本身疾病及心理精神状况双重因素有关,中医认为心悸病病因复杂,既有患者体质、饮食劳倦或情志所伤等因素,又有感受外邪、中毒等因素;强调本病病位在心,然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明,治病以求血脉之心、神明之心,双心一体[1-3]。
赵明君教授为陕西省名中医,擅长于心悸、胸痹、眩晕、心衰病等心病科疾病的诊治,尤其对各种病因致心悸病的治疗医术独到,强调镇悸定志、养心安神,以八纲辨证为基础,同时兼顾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运用“双心同治”理论,安神治疗贯穿于心悸病治疗始终,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笔者有幸师承赵教授,现将导师治疗心悸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为临床提供思路。
1 辨证首辨虚实,兼顾病位与辨脉
首辨虚、实,赵明君教授认为心悸病虚证又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虚者又称心胆气虚,表现为胆小怕事,受惊吓后出现心悸不安,舌质淡白,少苔或无苔,脉象虚弱或细弦;血虚者又称心血不足,患者表现为心悸、纳差、乏力,唇舌色淡,脉细弱;阴虚者临床表现为五心烦热、盗汗、自汗,舌诊可见舌红少苔,脉诊见脉细数,阴虚者又可细分为心阴不足与阴虚火旺,心阴不足者多伴有失眠多梦,阴虚火旺者表现为盗汗、自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燥、心烦、耳鸣等;阳虚者多见于各种缓慢型心律失常,又称为心阳不振,表现为心悸合并阳虚的主要临床表现,常见有神疲体倦、少气懒言、神倦嗜卧、自汗、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白无华或虚浮,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4-5]。实证可分为痰火扰心、心血瘀阻、水饮凌心射肺及青年人外感风热表证,其中痰火扰心最常见,患者暴饮暴食或多食滋腻之物、脾运不健,聚湿生痰,日久化火,表现为口苦、口粘、舌红、脉滑[6]。心血瘀阻,多见于胸痹合并心悸;水饮凌心射肺,多见于各种病因致心功能不全合并心悸等;外感风热表证可见于青年人心肌炎后心律失常致心悸。
再辨病位,心悸病位在心,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主,《灵枢·口问》中云“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脏病变可以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或亏损,其他脏腑病变亦可以影响心之功能,如: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能,血不养心,心神失养,心脉不充;肝郁化火,上扰心神,心神不宁;肾水不足,水不济火,心肾失交等,可见,心悸与肝、脾、肾关系密切[7-8]。临床准确辨清病位主次决定治疗的先后缓急,直接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
三辨脉,脉细而数多为心阴不足,虚火内动之证;脉弦涩多为心血瘀阻,心脉不畅;脉结代多为阴阳俱虚,气血双亏,心神失养;脉沉迟、律不整多为心阳虚,心脉失于温煦,心阳不振,鼓动无力。
2 治疗注重双心并治,结合证型辨证用药
赵明君教授结合中西医“双心理论”提出神不宁则心不安,诊治心悸病应同时兼顾“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以八纲辨证为基础,治疗中多种安神法融会贯通,方剂合理加减,配合调情志治疗,临床上取得了确切的临床效果,使患者受益。不同患者心悸证型不同,根据不同证型提出不同安神疗法。常见的有:
益气安神,用于心胆气虚患者,证见善惊易恐,遇惊则心悸怵惕,坐卧不安,失眠多梦易醒,恶闻声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动数或弦细;治则补气安神,方选柏子养心丸加减,方中柏子仁滋阴养血,养心安神,为主药;辅以熟地、当归补血滋阴;佐以麦冬、玄参滋阴清热,除烦安神;枸杞子补肾益精;菖蒲、茯神开窍宁心,安神。
养血安神,用于体弱血虚者,心血虚心神不守,心中惊悸不安,气短胸闷,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自汗,失眠健忘,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弦细。治则养血定悸安神,方选归脾汤加减,方中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以生血,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气虚甚者重用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血虚甚者,加用熟地、白芍、阿胶;神疲乏力、失眠多梦者,加用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莲子心等。
滋补肝肾,养心安神,用于肝肾阴虚者,肝肾阴虚,不能制阳,虚火内动,心中惊恐不安,胸膺憋闷疼痛,心烦易怒,手足心热或潮热,腰膝酸软,舌尖红质暗,苔薄白或薄腻,脉沉弦细或弦细数;治法补益肝肾,方选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减,方中山萸肉、熟地、枸杞子滋补肝肾;沙参、麦冬、知母滋阴润燥,酸枣仁、茯神宁心安神,佐以川楝子疏肝理气,阴虚火旺者,加用黄连、山栀、淡竹叶等清心火、宁心神,善惊者,加用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等重镇安神。
滋阴清火安神,用于心阴不足者,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又阴阳相制失衡,心火虚亢,扰乱心神,证见口干、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治则滋阴清火,方选生脉散加减,方中人参、麦门冬、五味子滋阴养心,心火亢盛者加用黄连清心火,配合酸枣仁、茯苓安心神治疗。
温阳理气安神,用于久病体虚者,胸中阳气不足,心阳不振,气血运化无力,症见胸中憋闷,心悸不安,舌苔白腻、脉涩。治法温通心阳、理气安神,方选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加用生龙骨、生牡蛎平肝潜阳,重镇安神,加用合欢皮养心安神,收敛心气。
化痰安神,多用于肥胖湿重者,痰郁化火,心神不安,怯懦易惊,头眩心悸,闹心难眠,舌苔白腻,脉弦滑。治以化痰清热、宁心安神为法,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方中茯苓、陈皮健脾和胃理气,半夏燥湿化痰,枳实泻气通便,竹茹清热化痰,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患者烦躁不安,惊悸不宁,加生龙骨、生牡蛎以重镇安神。
活血安神,用于血脉瘀阻之症引起的心悸,症见心悸,短气,喘息,胸闷不舒,心痛时作,舌暗或有瘀点,脉虚或结代治则应以理气通脉、活血安神为法,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
3 病案举例
患者魏某,男,48岁,农民,陕西永寿人。初诊(2019年6月4日):确诊扩张性心肌病2年余,心悸、气短、双下肢浮肿,心悸以夜间及活动时为著,夜休差,大便不爽,3~7天1次,便形先干后软,口干,纳差。诊见:舌质黯红,苔薄白,舌下脉络迂曲,脉细。西医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速;中医诊断:心悸、心血不足;治法: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定志安神为法。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15 g,麸炒白术15 g,茯苓15 g,薏苡仁15 g,焦山楂15 g,黄芪30 g,当归10 g,生龙骨20 g,生牡蛎20 g,合欢皮15 g,柏子仁10 g,炒酸枣仁10 g,炙远志10 g,怀牛膝15 g,14剂,每日1剂,清水煎取400 mL,早晚分服。注意:畅情志,适度锻炼,如有不适随时就医;二诊(2019年6月18日):上方服14剂后,自觉心悸、气短症状较前缓解,活动时偶感有心悸、气短,双下肢水肿消退,夜休、食纳均有好转,继服上述方药14付;三诊(2019年7月3日)患者可正常日常活动,未在出现明显心悸、气短、浮肿等症状,食纳、夜休尚可,未再口服中药汤剂,嘱患者1月后心病科门诊复查。
按语:患者为青壮年男性,发病2年,常年不能参加体力劳作,心情抑郁,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致心失所养、心神不宁,而见心悸、失眠多梦,故心脾两虚应心脾同治,气血并补同时应注意解郁安神治疗,方中党参、白术、黄芪均为甘温之品补脾益气,当归补血养心,生龙骨、生牡蛎、合欢皮、柏子仁、酸枣仁、远志均为宁心安神要药,同时柏子仁可润肠通便,焦山楂健脾和胃,增效其他甘温药物健脾培土之功效,薏苡仁利水消肿,怀牛膝引经下行。
4 结语
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藏神明、主血脉,早在《黄帝内经》中提出“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双心一体,病理互损[9]。现代医学亦明确提出心律失常与心脏病理及心理疾病多重因素有关,并且心理因素与心脏本身疾病互为因果,互相依存,互相影响[10]。西医在这一部分病人的治疗上常给予抗心律失常治疗同时,给予抗抑郁、镇静安眠等治疗[11-12],而安神类中药的应用大大降低的这部分患者的临床风险,提高了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预后。
赵明军教授常用的安神药物有:合欢皮是豆科植物合欢的干燥树皮,性味甘、平,归心、肝、肺经,具有解郁安神、活血消肿的作用,现代药理作用具有催眠、增强免疫力等功效[13];炒酸枣仁,来源于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味甘,性平,入心、肝经,具有养心安神,敛汗的作用,可用于失眠,惊悸,自汗,盗汗等症,现代研究表明炒酸枣仁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降压、镇静、改善记忆力、催眠等作用[14];远志为远志科植物远志或卵叶远志的干燥根,养心安神,祛痰止咳,在临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治疗心律失常及失眠多梦,特别对于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所引起的神经衰弱,有很好的疗效,远志另外的特点就是可以配合茯苓、枣仁以及生地,对于失眠健忘、多梦、耳鸣都有很好的疗效[15];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属于一种菌类药,性平,有补虚治劳、利水消肿、养心安神的作用[16];生龙骨、生牡蛎具有潜阳安神,定悸安眠作用,牡蛎中因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被应用于抗衰老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预防[17-18]。
总之,赵明君教授治疗心悸病强调病因治疗同时着重患者精神心理健康治疗,认为心悸病认为心悸病病因复杂,如扩张型心肌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目前病因并非完全明了;中药方剂成分较全面,且含有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在病因及症状治疗上占有优势[19],赵明军教授在心悸病治疗过程中灵活应用各类安神药物,注重患者精神心理因素干预,擅长应用生龙骨、生牡蛎、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等安神良药,着重于养心安神定悸疗法,取得了确切的临床疗效。总结赵明军教授治疗心悸病临床经验,强调首先辨虚实、识病因,辨病与辩证相结合,全面分析患者身心健康状况,以准确辨病辩证为基础,同时加强宁心安神治疗达到镇心定悸。提倡“标本同治,双心同治”,使广大患者真正从身体及心理上恢复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