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急诊急救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1-11-30廖烈祥
廖烈祥
(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 钦州,535000)
脑卒中属于急诊常见脑血管意外,临床上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本病主要临床特点为患病率高、病情进展快、致残率高且死亡率高等;若患者未能够得到及时且有效的治疗,容易遗留后遗症或造成终身残疾,且临床病死率也较高[1]。此外,脑卒中作为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其预后较差,容易发生终身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造成患者及其家庭负担加重。脑卒中患者成功救治与否的关键取决于其发病后救治的及时程度,越早对患者开展治疗,患者受益的可能性越大。本文对近些年临床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急诊急救措施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医师及时开展科学合理的救治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急诊绿色通道
相关数据显示,脑卒中发病群体中仅有2%的患者可接受静脉溶栓治疗[2]。大部分患者因到达急诊室前存在延迟情况,导致其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与静脉溶栓治疗条件不符。目前,脑卒中有不足50%的患者在症状发作后2h 内到达医院;常规急救模式中因人员配备不足、转运时间长、工作繁琐、抢救时间长等不良因素而造成治疗延误[3]。绿色通道涉及医院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及神经内科等多个科室,能够尽最大限度对各科工作流程实施优化,以提高脑卒中患者急救工作效率。沈蓝[4]等人报道中指出,患者分别在急诊接受常规急诊医疗服务(对照组)与绿色通道结合急救医疗服务(观察组),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4.29%)、静脉溶栓治疗有效率(22.8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8.57%、10.00%),其溶栓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吕晓培[5]等人则进一步提出,创建高效绿色通道下的急救网络,通过设置先救治后付费的畅通系统并简化程序(如免排队挂号交费),可有效缩短脑卒中患者的溶栓时间;并通过开展科学且严谨的分工协作,可促使急诊救治效率提高。
2.医联体模式
医联体模式要求当医院现有条件无法满足患者急性期救治所需时,应立即对需要开展血管内治疗或桥接治疗的患者进行转诊;通过提前预警、设立固定专用绿道起点及佩戴绿道标识,并持续改进绿色通道各环节点,以缩短患者就诊时间,增加可溶栓治疗患者的比率。陈奕菲[6]等学者建议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及不同地区间差异采取多渠道优化急救流程,尽可能避免卒中患者院前存在病情延误的情况。
3.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
有研究表明,急救模式的管理在降低脑卒中患者临床死亡率、改善其神经功能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7]。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的优势:①建立多学科医护人员小组并配备相关检测检查部门,满足急性脑卒中患者诊疗要求;脑血管科卒中医师24h值班,确保患者入院后立即得到专业诊断及综合性病情评估;②建立脑卒中绿色通道,可快速护送患者进行诊断、辅助检查、治疗,缩短护送所消耗的时间;③设置完善急救流程,确保急诊医护人员交接患者过程中有效交付,医护配合完成高质量急救干预,可有效提高急诊工作效率及救治质量[8]。校爱芳[9]等人指出,开展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的研究组患者接诊至确诊、溶栓治疗及住院时间均短于接受常规急救模式的对照组,其溶栓率(63.75%),短期预后(GOS)、Fugl-meyer 运动功能及脑卒中生存质量评分,急诊服务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41.25%)。
4.智能化信息平台
近年来,远程急救网络不断发展,远程急救系统中智能化信息平台以便捷、综合性强、获取数据简单等优势在临床急诊急救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该平台以患者为中心,实时连接基层医院、院外救护车及中心医院各方面信息并进行数据共享,确保院内专业医师可及时获得现场救治状况的反馈,并以最快速度对患者提供合理诊治措施,减少院内不必要的诊疗时间。构建智能化信息平台后,可实现信息共享,通过脑卒中质控时间表科学把握救治期间各时间节点,从而缩短急诊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时间;院前院内信息无缝衔接、患者所有数据在短时间内集成,可有效避免急救时间的浪费,从而提升疗效、改善预后。谭薇[10]等学者发现,试验组(基于智能化信息平台构建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模式)患者急救治疗时间、住院时间、神经功能改善及预后良好率(98.21%)均优于开展传统救治方式的对照组(87.50 %)。
5.小结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急诊急救工作中,积极开设绿色通道可优化救治流程,医联体模式、院内一体化等急救模式可有效提高溶栓率、改善其预后;智能化信息平台通过数据共享,可确保医护人员快速获得患者信息并实施干预,从而缩短其治疗时间。